心善寺一年一度的國外朝聖參訪活動,今天由住持和尚帶領 前往大陸雲南雞足山朝聖之旅~
以下是這次的活動的內容:
此次的活動是在11月1日開始舉辦!
早上11:15在桃園機場第二航廈東方航空 團體櫃檯集合
一早 住持和尚與幾位居士 已先行到達 拍攝照片留念!
隨後 拍攝團體照 作為出發前的紀念:
搭乘 東方航空MU2028 航班在C3 候機後,搭乘飛機飛往 雲南昆明長水國際機場!
下來以後 在諾大的機場大廳中,大家的情景:
師父在這裡拍照留念!
來到市區天色已晚,隨即來到
金馬碧雞廣場:
金马碧鸡坊,觀賞一下市區夜景,並拍攝團體照:
隨即共進第一天的晚餐:
第一天晚間 安住 昆明佳华广场酒店
第二天的行程:
由昆明搭機來到大理
隨即來到 大理的雞足山朝聖
雞足山:
雞足山 ,據說 是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迦葉尊者,受 釋迦牟尼佛的教令,來到這裡 封閉山洞內閉關,一直到 下一尊佛 彌勒佛 出世成佛的時候,將釋迦牟尼佛的傳法衣缽 轉交給彌勒佛的閉關之處!
雞足山祝聖寺,又稱護國祝聖禪寺,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雞足山上。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雞足山祝聖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迎祥寺,又名缽盂庵,後逐漸衰敗。清朝名僧虛雲和尚在原址重建,光緒皇帝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後重建
祝聖寺保存了明清禪宗寺廟建築的格局,中軸線上依次為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其他左右對稱,山門分列照壁的兩側,照壁前有月牙池,池上有石橋,橋上建有八角亭。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左兩側為禪堂、齋堂,後為三層藏經樓,方丈室、珍寶館分列兩側
祝聖寺存有孫中山題「飲光儼然」、梁啓超題「靈岳重輝」和趙朴初題「大雄寶殿」三塊貼金匾額
來到雞足山下:
搭乘纜車上山:
來到山腰合影留念:
來到這裡 如果走不動 可以搭 人力抬轎上山
金頂寺位於天柱峰上的金頂寺是雞足山的最高寺廟,金頂寺因有銅鑄“金殿”而得名,是遊覽雞足山必去的重要景點。
金頂寺內有一座銅殿和一座楞嚴塔,塔高41米,加之高聳於海拔3220米的金頂上,甚為壯觀,是雞足山的標誌。
金頂寺位於峰頂,金碧輝煌、香火旺盛。
寺門前有個大觀景台,叫睹光台,站在上面可以一覽眾山。
金頂寺 位於雞足山主峰天柱峰極頂,海拔3240米,東距祝聖寺55公里。天柱峰因高峻挺拔,狀如擎天巨柱而得名,又因在此可東觀日出,南觀彩雲,西觀蒼洱,北觀玉龍雪山而被稱為"四觀峰"
現在的金頂寺,由睹光台、大門、彌勒殿、楞嚴塔、大雄寶殿等組成,是遊覽雞足山必去的重要景點
金頂寺的由來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明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1505年),有僧人在此建庵;
嘉靖 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大理文人李元陽建普光殿;
萬曆庚子年(公元1600年),御史孫愈賢遊山,應僧人請求建造光明塔;
萬曆己未年(公元1619年),直指使潘浚建觀風閣;
天啟丁卯年(公元1627年),直指使朱泰貞建天長閣;
崇貞丁丑年(公元1637年),直指使張鳳翮建善雨亭,並築羅城,上立"四觀樓",己卯年(公元1639年),直指使徐必泓建景星亭,辛巳年(公元1641年),黔國公沐天波將昆明東郊鸚鵡山太和宮銅鑄金殿遷置雞足山天柱峰頂,並廢普光殿,就其地址立金殿。
沐天波認為"金"克"木"(沐),使他政場失利、家道衰微,因此才有遷金殿至雞足山之舉。金頂寺因有銅鑄"金殿"而得名。
從此廟中香火日益興盛。到了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殿閣遭火災被毀,只有銅鑄金殿與塔倖存。
康熙 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雲貴總督范承勳、提督諾穆圖聽從山中僧人請求拆除光明塔,建天一閣於觀風樓舊址,取"天一生水" ,能防火災之意。
如今看到的楞嚴塔,是1929年雲南省 政府主席龍雲上山應僧人請求而出資修建的。這座塔1932年動工,1934年建成,歷時3年,支出經費合當時滇幣100萬元。
塔高42米,方形密檐式,內有七級,外有十三層,巍然屹立於天柱峰頂,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外援物資飛越駝峰的天然航標。
沿塔內53級螺旋木梯盤旋而上,可在二層塔心樓觀賞到釋迦牟尼佛臥像。二層塔心樓四周設有鐵欄,可飽覽遠山近壑、朝霞夕暉。
明鑄金殿,在"文革"期間被毀。除了楞嚴塔外,金頂寺保存較為完好的還有"大門"。這道大門是由白族藝人設計的,充分體現了白族精湛的建築工藝水平。門頂橫列正脊,兩端垂脊,飛簷翹角,凌空欲飛,形式美觀、大方。進入大門,彌勒殿前供奉彌勒佛像,殿後塑韋陀菩薩像。楞嚴塔後的大雄寶殿裡,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佛像兩側,分別塑有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達摩祖師、六臂護法王像。金頂寺大門前的睹光台,台基高約8米,檯面寬敞平坦,遊人至此,可憑欄遠眺雞足山的壯麗風光。
如果來得湊巧,還可看到被稱為雞足山 "八景"之一的"天柱佛光"。
夏秋之交,風斂雨住,白雲佈滿山腰,如銀海晃耀,虛實相間,白雲之中偶然會出現一輪圓大光圈,外暈六七重,每重五色,中間虛明如鏡,觀者舉手投足,常在"鏡"中畢現,俗稱"攝身光",為天柱峰一大奇景
根據 佛經記載 迦葉尊者 又稱為 飲光尊者,又有一個名字,叫「飲光氏」,又叫「光波」;飲,是「喝」;光,是「光明」。怎麼叫「飲光」呢?言其他身上有一種光明,是紫金光色,這種光超過一切的光,可以吞沒一切的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蓋住了,猶如把其他的光給飲了一樣。無論是燈光、日光、月光、星光……,一遇著大迦葉尊者這種金色的光,都顯不出它們的光了!
佛像裝金,感有身光
這位尊者,怎麼他身上會有光明呢?這說起,也有一個公案。在過去毗婆尸佛滅度之後,有一座破廟,不但頹壞,連塔也傾倒了,佛像就像在露營似的風吹雨打,身上的金也都沒有了。這個佛像,也不知道誰給他戴上了這麼一頂草編的斗笠來遮著雨。
這時有個窮女人,一看到這種情形很痛心,發了慈悲心:「這佛在這兒被雨淋風吹,這怎麼可以呢?我一定要給佛造個廟,一定要給這尊佛裝金!」佛身上的金都脫落了,她想給佛像再鋪金,但這要很多錢的。
這窮女人雖然發了這種心願,可是她有一種堅固的真心,於是各處向人家化緣要飯。「有志者事竟成」,她每天所化來的錢就買金子,大約要了十幾年的飯,也就積蓄了很多金子,大約修廟也夠了,給佛舖金也夠了。她就請了一個冶金師,叫這個造金子的工匠,把金子給化了,給佛好貼金。
這冶金師一看她有那麼多金子,說:「喔!你這麼窮的一個人,怎麼能得這麼多金子呢?」她說:「我以前看到佛像的金都脫落了,就發心去要飯化緣,要了十多年飯,積存了這麼多金子。」這麼一講,冶金師見到這女人這麼樣誠心,他也發了心,說:「現在,妳補修廟宇,給佛安裝金身,這功德是很大的。可是,這功德不要妳自己做,我們兩個人兩份做好了──妳出金子,我出工,我也不要錢了。」其實這金匠就是看這個女人一片赤誠,便對她有一種好感,生了愛心了;所以他就說,他要兩份做這功德,不要她一份做。
把佛像身上鋪金裝好了,廟也蓋好了,這冶金師就向這個女人求婚了:「妳心地太好了!我這一生沒有遇到比妳再好的女人了!我本來想獨身的,現在我遇到妳這麼一位知音,你可不可以同我結婚呢?」這個女人一想:「哦!他心地也不錯,我請他來給佛裝金,他只要一半的工錢。這個男子的心地不錯!」答應了,兩個人就結婚了。
因為給佛像裝金、整理佛像功德的緣故,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都有紫金光色,相貌也非常圓滿。他們兩個人發願,生生世世都作夫婦,但是生生世世都要一起修道,弘揚佛法。
金色頭陀,最能修苦
摩訶迦葉尊者就是當時的那位冶金匠,這個窮女人就是紫金光比丘尼;由於給佛裝金的緣故,兩個人身上都放金光的。
在今生,迦葉生到摩竭提國的一個很富有家庭裡,富可敵國,摩竭提國的國王又拜他做師父。迦葉一出生,身上也就有金光;等到二十歲時,他的父母親就要給他定親結婚,他說:「我一定要找著女人這個身上有金光的,我才和她結婚;如果我找不著,就不結婚。」以後果然在另外一個國家,就遇著一個女人身有紫磨金色的光,所以他們兩個結婚了。
結婚後,就一起修道。修什麼道呢?以前這迦葉是個外道,什麼外道呢?事火外道,專門修火的功夫,供養火,向火來叩拜。之後,覺得世間都是變化無常,不究竟的,於是和他太太就約定要修道。等到摩訶迦葉一百二十歲那時候,才遇著佛,又一起出家,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在今生,迦葉出家作比丘,他的太太也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跟佛出家修道,兩個人證羅漢果之後,才知道原來兩個人生生世世都是做夫婦。他們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是修道的;生生世世都要修道,都要皈依三寶、出家了道的。他們雖然是夫婦,但只有夫婦之名,而沒有夫婦之實;這有什麼證明呢?因為他們兩個人身上都有金光,如果實實在在是夫婦的話,他們都不會有金光的!雖然鋪佛金,但是他們所行所做,若不保持他本有的這種功德,就不會有光明。所以,你不要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愈做愈遠,做到地獄裏去了!要修道才可以!
迦葉尊者跟佛出家修道之後,專行苦行頭陀。在佛的弟子裏,是年紀最長的;可是他雖然年紀這麼長,愈老愈有精神、愈有力量,什麼事情都苦幹,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所以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頭陀」是梵語,翻譯為「抖擻」,就是抖擻精神,打起精神來,勇猛精進。打起精神,就是要你不怕苦、不怕難,愈苦愈來幹,愈苦愈去做去,像迦葉祖師那麼樣;你看!迦葉祖師那麼老了,還是行頭陀行。
頭陀行門,圓滿梵行
頭陀行,有十二種。這十二種頭陀行,是住持佛法的一種表現。若有人行頭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間;若沒有人行頭陀行了,佛法就該滅亡了。十二種頭陀行都是什麼呢?就是所穿的衣服有兩種,食的方面有五種,住的有五種。
(一)著糞掃衣。一般人已經不要的衣服或布,就把它丟到垃圾裏邊;出家人把這種的衣服揀回來,洗乾淨了,做成衣服來穿,這叫「糞掃衣」。穿這種衣服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好處可就大了!
第一,令你沒有貪心,沒有一種好好的心。穿上這種衣服,旁人一看:「啊!這個老修行穿這麼破爛的衣服,這才真正是個修道的人,我們都應該照這樣學!」因為你這種的影響力,就令其他的比丘也都發起道心來了。所以既止自己的貪心,又息人家的貪心,這豈不是好處?這好處,你說能有限量嗎?所以說這個好處太多了!也就是現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這個衲袍,叫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補一塊補丁、右補一塊補丁,補得補丁不知道有多少。出家人叫「衲子」,也就是說穿這種衣服,是一個破衲衣。
(二)但三衣。但,就是「僅僅的」;就僅僅有三衣,沒有其他的東西,所謂「身邊無礙物,自無煩惱生。」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貪多的物質。
三衣,就是主衣、七衣、五衣。主衣,又叫「大衣」;梵語是「僧伽黎」,翻譯為「二十五條衣」。這二十五條,每一條有二長一短的、有三長一短的、有四長一短的,合計起來是二十五條;這表示是種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若入王宮、升座說法、托鉢乞食時,都可以穿主衣。七衣,又叫「鬱多羅僧」,就是「入眾衣」,禮懺、拜佛、聽經時要穿這個衣。五衣,梵語是「安陀會」,翻譯為「作務衣」,就是服勞執役、出入往還、迎賓待客;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穿這個五衣。
所謂「三衣鉢具」,在拜墊上的布,這叫「具」;比丘吃飯的碗,這叫「鉢」。
(三)常乞食。自己不立煙炊、不做飯常,常去托缽乞食。在暹羅、緬甸、錫蘭,齋主把菜飯都預備在一個碗上,放到一邊;哪個和尚先來到他這兒乞食,他就跪到地上,把這一碗齋飯頂到頭上,倒到你鉢裏,然後叩三個頭。每一個家庭,都是那樣子供養三寶。
(四)次第乞。次第,一家挨著一家,不揀擇,把你的分別心沒有了;所謂「不能揀擇,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說那個有錢的,我不向他來化齋,我去化那個窮的去;也不能說,那個窮的我不化,化那有錢的去。要一個門口挨著一個門口,一天化七個門口;這七個門口如果都沒有人給供養,這一天就不吃飯了。
大迦葉是個苦行頭陀,一天只吃一餐,他化緣不化有錢的,專門去化窮人。他的思想怎麼樣?說:「這個窮人太可憐了!為什麼他窮呢?就因為在前生不曉得作功德,所以今生就窮了。我現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寶的面前種點福,來生他就會有錢了,就會富貴;如果他不種福,來生就更苦、更窮了!」所以大迦葉專門化窮人,越窮他越去化緣。你窮不是嗎?才應該供養。
有這一個要飯的化子,迦葉尊者就向他化緣,這要飯的就說:
「我窮到沒辦法呀,所以才要飯。」
「那你不好把窮賣了嗎?」
「窮還能夠賣嗎?」
「能夠賣!」
「怎樣賣法呢?」
「你布施,你就不窮了。」
「我什麼都沒有,我怎能布施呢?」
「你不還有一罐子飯嗎?你要來的飯,你把這個布施了,那你就不窮了嘛!」
「這個飯,誰能要呢?」
「你給我,我就要!」
那麼這要飯的就說:「好吧!」他跪下頂禮三拜,然後把這一罐又餿又酸的飯,就供養了。迦葉尊者當面就把這一罐子飯吃了,就給他迴向:「你從今以後解決貧窮,永久不受貧窮。」當天,這個要飯化子就死了,升到忉利天上去了。你看,以人間這種要飯的化子,極窮之人,這因為宿世沒有布施,今生才受貧窮;但是他有這麼一罐子餿飯,他把這飯布施出來的這種福報,就能夠使他生忉利天享天福。
這迦葉尊者若不是慈悲,若討厭這個飯不能吃,那就不能夠做眾生的福田了。為什麼每天必要乞食呢?是「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因為你供養他的一頓飯,能夠增長你很大福報。所以佛在世的時候,這個乞食是為眾生的關係,為眾生作福田。像暹羅、緬甸、錫蘭這些南傳的國家,如果街上沒有和尚來乞食化飯,一般的人都會發愁;若有和尚來化飯,這都歡喜了,因為這個福田給送到家來了。
(五)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東西,晚間也不吃東西,只在中午十一點到十二點這個時間來吃飯,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實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間不吃。
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為什麼?民以食為本;一切人都有吃東西的食慾,餓一點,就想吃東西。早起也餓,晚間也餓;好是最好,不容易做得到。好什麼呢?節省很多麻煩;你少吃兩餐,就少大便、小便幾次。「日中一食」這種的功德,說也說不完的;總而言之,你少吃一點東西,就少一點麻煩;吃得太多了,麻煩就會多了。「日中一食」這種的好處太多了!
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規則來修行的。制度就是規則,就是規矩。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候;佛只有中午來應供;等過午未時,這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晚間就是鬼吃東西的時候。出家人為什麼晚間不吃東西呢?就因為你晚間一吃東西,這筷子、碗一響,鬼就想來同你搶東西吃。可是人吃的東西一到鬼的口裏就變成火;一變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齋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間不吃東西,就是這個原因。
(六)節量食。節,是節約,就是少吃一點。吃東西,不要因為這東西好吃,吃完又想吃,這就沒有節量了。無論怎麼樣好吃的東西,我每天若吃兩碗飯,我一定就吃兩碗;不能說這東西不好吃就吃一碗,好吃的就吃三碗,這就沒有節量。每個行頭陀行的出家人,本來吃兩碗可以飽,我吃一碗半,少吃一點;總叫它差一點點,不要吃得太多了。因為你吃太多,肚裏沒有地方存這個飲食了,就要做很多的工,到廁所去很多次。
(七)過午不飲漿。過了中午十二點鐘也不飲漿。漿,譬如蘋果水、橘子水、茶水、牛奶、豆漿,這都叫漿。過午之後,真正行頭陀行的人,就不飲漿。行頭陀行,有的行一種頭陀行,有的行兩種,有的三種,有的四種,有的五種、六種、七種、八種、九種、十種、十一種、十二種;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單行一種的,這沒有一定,量力而為。
(八)阿蘭若住。梵語「阿蘭若」,譯為「寂靜處」,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沒有一切雜亂的聲音,就是不喧鬧的地方。有一句俗語說:「眼不見,嘴不饞;耳不聽,心不煩。」在寂靜處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這個地方,是在山林裏邊,離城市很遠的;這叫「阿蘭若」,又叫「阿練若」,就是修道人一個最好的修道地方。
(九)樹下宿。修道人,以天地為廬、四海為家,到處都可以住。這個樹下,既可以避雨,又很涼爽,所以在樹下住;可是每一棵樹底下住,不能超過三天,只可以住兩宿。為什麼不可以超過三天呢?因為真正修道的、清高的比丘,不希望有緣法,不希望有人認識他,而來供養他;所以在每一個地方,住兩宿就走了。這是因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養,所以在樹下住。
(十)露地坐。在樹下,還有遮風擋雨的樹葉子。在露地宿,就是也沒有樹木,也沒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兒打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所謂「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異味,略得少人知」,這月亮到了天中間、風在水面上來的時候,這種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領略到其妙處的。在露天來住,真是以天地作他一個大房子,這種生活非常自然。
(十一)塚間坐。就是住到墳墓旁邊去。為什麼在墳墓住呢?因為正可以修「無常觀」,知道人生是無常的,無論早晚遲速都是會死的,都會變成一堆白骨頭。自己能有一種警惕心,看見這是個死人,知道自己將來和這個人也是一樣會死的,如果不修道,死的時候來了,那怎麼辦呢?所以在墳墓上坐著修道,能覺悟這一切都是無常的;自己就不會懈怠,不會懶惰,不會忘了修行,不會生出種種的貪心、種種的瞋心、種種的癡心,就不會有所執著了。
(十二)常坐不臥。就是「脅不著席」,在那兒常常坐著,不躺著睡覺;因為人躺著睡,就愈睡愈想要睡,不願意起身用功修行。常坐不臥,他坐著睡一陣,就醒了,就很容易用功修行、參禪打坐;所以這個「常坐不臥」,對於修行人是很有幫助的。
有的人行頭陀行,單行一種:或者單單穿「糞掃衣」,或者單單「但三衣」,或者單單行「常乞食」,或者單行「次第乞食」,或者就修「日中一食」,或者單單就修「節量食」,或者單單修「塚間坐」,或者單修「常坐不臥」;摩訶迦葉雖然年紀很老,可是對這個十二種頭陀行,他都能如法修行,而且還都修行得非常圓滿,所以他是「頭陀第一」。
行頭陀行,佛法住世
佛看見摩訶迦葉,這麼樣子苦幹,都很不忍心看他還修頭陀行。有一天,佛在說法,摩訶迦葉來,佛就讓了半邊座給他。為什麼他分半座給摩訶迦葉呢?因為迦葉年紀太老了,大約也一百四十歲了。佛就勸他不要行頭陀行了!年紀老了,恐怕受不了!雖然佛這麼勸,迦葉尊者笑一笑,還是照樣行頭陀行。
佛看他還是照樣行頭陀行,這麼樣受苦吃苦,忍苦耐勞的,於是就深深地讚歎他:「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訶迦葉這樣行頭陀行,我佛法就能久住世間!他是對佛教最有貢獻的!」佛這麼讚歎他。因此,大家都說迦葉尊者,他是頭陀第一。
他也勤修六度的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時時刻刻都勇猛精進,時時都抖擻精神來修行,日夜不休息,所以他智慧也是圓滿的。我們要是能拿吃飯、睡覺、穿衣服,這種注意力搬到這個行頭陀行上,我們也會和迦葉祖師是一樣的,可惜我們都是捨本逐末,把真的都忘了,盡在假的上用功夫。
聞法起舞,歡喜忘形
《華嚴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把你的意清淨了,好像虛空那麼清淨。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講實報莊嚴土的色、聲、香、味、觸,迦葉尊者一聽,本來他在那兒入禪定,他聽著,自自然然就跳起舞來了。你看!那麼有定力的老修行!他想起實報莊嚴土那種美妙的境界,他就歡喜得跳舞起來;你沒有到這程度,你不知道!所以這個妙法令人歡喜得都忘形了,都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了,這才是得到法喜充滿!
佛為授記,光明如來
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所有一切大眾,迦葉於未來世,在沒成佛之前,他供養恭敬三百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尊重讚歎,廣為宣說諸佛無量的大法。在他最後這個身,也成佛了,佛的名號是「光明如來」;因為他身有金光。
國名是「光德」,因為國中的人民,都有光,也都有德行。劫名是「大莊嚴」。什麼大莊嚴?是大菩薩莊嚴這個劫;大菩薩很多,沒有數量的千億那麼多。這些個菩薩的心,也都調柔,都得到大乘神通,得到五眼、六通,都修持佛所說的大乘經典。這一切的聲聞等,也沒有數量。
他的國土非常清淨,是以瑠璃為地;因為他因地修清淨的苦行,清淨的頭陀行,所以得到這個果報。又有種種寶樹在道的旁邊,用金子作的繩來界道。誰看見這種境界,誰就歡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國土也常常放香。在虛空裏頭,常常有天女散華。這個國土,地非常平正,沒有高山、小山、丘坑。為什麼?因為摩訶迦葉在因地時,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國土地也就平整,沒有小山、大坑,也沒有瓦礫荊棘,沒有穢惡,沒有不淨的情形。
他的國土,沒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沒有煩惱。為什麼沒有煩惱?就因為這國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禪定,有定力;所以就有魔事,也變成沒有魔事了。雖有魔王波旬這個魔和魔民;一般的魔子、魔孫,他們都護持佛法,就都不破壞佛法。為什麼?因為迦葉祖師修種種的頭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軍都戰勝了,魔王歸服了,也變成了護法。你看!為什麼修道要行頭陀行?行頭陀行,就把魔王都變成不是魔王了,變成護法。所以你修道,你若真正有修行,最初來磨你的人,將來都是你真正的護法。如果你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會變成護法。
光明如來這尊佛的壽命有十二個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靈山拈花,傳佛心印
摩訶迦葉在佛教裏邊,是佔最重要的地位。佛在大眾弟子裏頭,說摩訶迦葉是第一個大弟子。有一天,佛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大梵天以金缽波羅華持以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坐到他身上,來給眾生說法。佛坐在梵天的身上,對著百萬人天,拈華微笑。當時一切的弟子愣然,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誰也沒有什麼表示,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這一笑起來,佛知道迦葉尊者懂得他的意思了。
所以這叫「拈花微笑傳」;傳什麼呢?傳佛的心印法門。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我已咐囑摩訶迦葉。」又復以金縷袈裟,囑咐他說:「你拿著,保護著它,把它交給將來成佛的彌勒尊佛。」摩訶迦葉就向釋迦牟尼佛頂禮,說:「我要恭恭敬敬地依教奉行,我要保護這袈裟。」
所以迦葉尊者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師。「祖祖法燈照沙界,僧僧慧命滿大千。」祖祖相傳這個衣缽,以心印心這個法,是法脈相傳,這叫「法燈不滅」。這個燈光雖然是小,但是傳的地方很多,所以照滿恆河沙世界。每個僧人的慧命,也就是佛的慧命、法的慧命,也是僧的慧命,遍滿大千世界;世界各國,差不多都有佛法。
佛臨涅槃,尊者錯失
釋迦牟尼佛化緣已盡,教化眾生這個緣已經了了,那麼就要入涅槃了。佛就在二月十五日,在雙樹林下臨涅槃時,十方微塵的眾生都來了,除了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沒有參加以外,所有的眾生都來參加這涅槃盛大的法會。
阿羅漢能知道八萬大劫的事情,可是摩訶迦葉也是個大阿羅漢,阿難也是阿羅漢,神通也不小,他們為什麼就不知道佛入涅槃呢?為什麼這麼樣重要的事情他們都不知道?這兩位尊者,一位是佛傳佛心印的弟子,是初祖。一位是接續佛的心印,所謂二祖。可以說是最親近的弟子,可是佛入涅槃的時候,他們兩位失去這種最後的機會。他們把一切的神通不知道都到了什麼地方去了?
那時候,有人說阿難著魔了,阿難他為什麼會著魔?就因為他管閒事管得太多了,自作聰明,結果到緊要的關頭一點都用不上了。他這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親自看見佛入涅槃,給佛當侍者當了四十多年,最後那麼離開佛。你們想一想,這位老迦葉平時離佛很遠的,不管閒事的,入了金剛定,也不出定;連佛入涅槃他也不知道了,那不叫金剛定,那叫老定,老了;坐那個地方什麼也不管了,真是「彌陀佛各顧各,摩訶薩不管他」了,連佛入涅槃他也不管了。你們各位研究研究,我說的不對嘛!一個不願意管閒事的,一個就願意管閒事的,這兩位一個太過,一個不及;又沒有見到佛最後的一面,變成佛教裏頭一個大的遺憾,這也因為他們平時種因種得不太圓滿,所以才有這樣子情形。我說的要是有點意思嘛!你們各位想一想!
結集經藏,功德弘廣
有人行頭陀行,那麼正法就會住世,所以因為什麼迦葉祖師能降伏諸魔,一切天魔外道都向他都屈服,就因為他梵行修得圓滿了。還有,這個結集經藏的功德是很廣大的!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七日,迦葉祖師就秉承佛的命,召集五百大阿羅漢,在王舍城外,七葉窟那個地方結集經律論三藏。他結集經藏,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說不完那麼多。
「摩訶迦葉功勳大,盡未來際恩無邊。」在佛教裏頭,摩訶迦葉尊者的功勞是最大的,誰也不能和他爭第一。佛的金口都許可說他是第一個大弟子,所以他的功勞是最大的。我們這些佛的弟子、佛教徒,就是盡未來際想要報答摩訶迦葉尊者這種恩惠、這種恩澤,也沒有個邊際,我們是報答不完的。
金縷衣缽,轉授彌勒
你們想不想見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沒有圓寂,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摩訶迦葉尊者就到中國雲南雞足山在那兒入定。由佛入涅槃之後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可是他還是在那個地方入定。入的什麼定呢?就是滅盡定。滅盡定,就是滅受想定,滅盡第六意識了,沒有分別心;經過百千劫這麼長的時間,也就像這麼一彈指的時間似的。所以就幾萬年都可以坐的,入這滅盡定。
他入定做什麼呢?在那兒,他等到將來當來下生彌勒佛出世成佛的時候,要把釋迦牟尼佛的金縷僧伽梨衣、四天王所獻的缽,交給彌勒尊佛;因為這衣是佛佛相傳的,所以他就在那等著彌勒尊佛出世。那麼他所應做的事情才做完了。
到雞足山去拜摩訶迦葉的時候,可以看得見他嗎?可以。佛教就講的一個「誠心」。你有誠心,就可以看得見;沒有誠心,就看不見。所以在雞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兒朝拜迦葉祖師,給迦葉祖師叩頭頂禮。在雞足山常常有三種的光──有佛光、金光、銀光。到雞足山,如果有誠心,就會聽到山裏邊有鐘聲;但是可以聽見鐘聲,可是看不見這個鐘。這個鐘聲,在全雞足山幾百里地以內都可以聽見,所以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地方是一個聖地,也是一個聖處。
化身老子,緣度震旦
道教中的老子,你們各位知道他是誰嗎?老子就是迦葉祖師來著。這個迦葉祖師,也是一個佛教開入先鋒;他知道中國大乘根性者很多,不過要是沒有人預先到這兒,開一條比較淺顯的路,這些人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迦葉祖師就發願化身老子來到中國傳道教,由淺入深,廣度一切有緣的眾生。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來的,顏回也是「月明儒童」化身來的。他們都是因為要到中國來開闢大乘佛教,所以就先化身來到中國提倡道教、儒教的理論,將來好和佛教合而為一
我們來到雞足山 當然要來飲光殿參拜,以紀念 迦葉尊者!
迦葉尊者 是禪宗的初祖,是 受釋迦牟尼佛 捻花微笑,得禪宗初祖的法脈的,所以來這裡要 在山中坐禪!師父 打坐前有一個 袈裟石!
2000多年前,迦葉來到雞足山,持袈裟入定華首門,在入定之前,在這塊石頭上,曾經晾曬過他的袈裟
當然了 來到 雞足山一定要來到 華首門
雞足山是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的開山道場。據《五燈會元》、《曹溪一滴》等佛教典籍記載: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羅花敬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拈花示眾,眾弟子神情默然,唯有迦葉破顏微笑,領悟了拈花深意。於是,釋迦牟尼將衣缽傳給迦葉。這就是著名的佛教典故「拈花一笑」
釋迦牟尼涅磐後,迦葉遵其遺願,帶著金縷袈裟,攜舍利佛牙,找到了人間凈土雞足山。並叩開了開天闢地以來,就從未離開過的華首門,守衣入定其中,等待彌勒佛降生
這個華首門 你找不到 他真正的有哪個門,迦葉尊者 至今還在裡面 入定 等彌勒佛降生呢?!
華首門的傳說,總讓人們覺得那門後有一個世界。
這就是迦葉當年入定的華首門,鑲嵌在雞足山天柱峰西南側的絕壁之上。門高數十米,並有「石鎖」常年鎖住。咋一看,這門好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鑿的一樣,一切都是那樣的形象逼真,連門楣、屋檐都清晰可辨。如此妙筆,要是沒有佛的指點,恐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無能為力
傳說虔誠的佛教信徒,只要對華首門跪拜七次,就會免除七世輪迴之苦,七世為人。更神的是,拜完華首門後,貼耳聆聽,門內會傳來隱隱約約的木魚聲和誦經聲。如果是宗門泰斗,門內還會傳出鐘聲的轟鳴。又有人說此門500年開一次,當年虛雲老和尚來到雞足山華首門,三叩首後,聽見門內有鐘聲響起,遂立志重整雞足山道場
大家都在華首門前 試試看 看能不能聽到木魚聲跟誦經聲!
這是 上山的祝聖寺:
華首門距金頂寺僅670米,從左邊小路可至後山,右返可經銅佛殿面是直上金頂寺
下面這是銅瓦殿:
殿內的迦葉尊者像及大家來這裡 安禪靜慮:
依依不捨的準備搭乘 纜車 下山,準備要飛麗江古城:
晚間從大理飛往麗江
麗江古城(或稱麗江古鎮),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的舊城區,1997年12月4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獲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麗江古鎮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鎮,據說是因為麗江土司(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納西族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鎮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麗江古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當時麗江木氏先祖將統治中心由白沙遷至現獅子山。
西元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1254年,蒙古設三賧管民官
1277年,改麗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改設麗江軍民府,賜阿甲阿得木姓,封世襲知府。
明末徐霞客的《滇游日記》曾寫麗江古鎮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鎮已有名。
麗江古鎮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箱」(大研即大硯,因古城周圍群山環繞,流水縈迴,外型有如一方大硯)。
清朝時改稱「大研里」,在清咸豐年間(西元1860年左右),古城大部分建築都毀於兵燹戰禍。
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第三天行程:
大理:洱海,祟聖寺三塔,蒼山天龍洞
大理洱海:
洱海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古代文獻中曾稱為洱河、西洱河、葉榆河、葉榆澤、彌河、昆明川、昆明池等,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洱海北起大理市上關鎮,南至下關鎮
洱海發源於洱源縣茈碧湖,源頭出自黑谷山,唯一出水口在下關鎮附近,經西洱河流出
洱海屬於瀾滄江流域,亞熱帶,高原季風性濕潤氣候,湖泊呈南北長、東西窄的條帶狀,湖盆剖面為深碟形。洱海流域面積2565平方千米,在海防高程1974米時,水面面積249.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0.5米左右,最大水深20.9米,南北長約42.6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9公里,湖水透明度180至660厘米,庫容約28.8億立方米。湖面風浪較小,沿岸地勢平緩
1978年南京地理院調查顯示,洱海魚類有九科35種,土著種有21種。洱海水禽有45種及亞種,留鳥13種,候鳥24種,旅鳥8種,合計有8目10科28屬。洱海水生植物有32種。
祟聖寺三塔:
崇聖寺三塔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1.5公里處的崇聖寺內,緊臨214國道,距洱海西岸4800米,是南詔、大理國皇家寺院。中間最高的一座與崇聖寺大門構成景區中軸線
崇聖寺始建於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在大理國時期擴展為890間屋子、11400尊佛像、三閣、七樓、九殿及百廈,被稱為「佛都」。大理國22代國王中,就先後有9位到崇聖寺出家為僧
崇聖寺曾有五大重器: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銅像、元代高僧圓護大師書寫的「證道歌碑」及「佛都匾」、明代的「三聖金像」。
崇聖寺經明清戰爭、清軍圍剿杜文秀、文化大革命等浩劫最終被毀,五大重器只剩下三塔
三塔矗立於崇聖寺大門前,寺東為千尋塔,即大塔,南、北為小塔,排列成三角形。
大塔名曰千尋塔,全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太和城被南诏国选做其都城
太和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筑有南北两道城墙,两道城墙的西端在金刚山顶相连接,南城墙长约3350米向东延伸;北城墙长约3225米
師父來到大理古城當中的 小粒咖啡 小憩一會的情景:
在前往 天龍寺的路上有一座 天龍洞,天龍 就是 佛教中所說的 天龍八部 為天 龍 鬼 神,都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以天、龍為首的八種神話種族,包含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
因八部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
師父進入天龍洞中的情景:
路程中可以見到廣大的風景:
剛好趕上 10/30 金庸小說的作者--金庸 逝世,就來到這個 小說<<天龍八部>>最著名的天龍寺 來參觀:
天龍寺是是小說《天龍八部》中大理國的皇家寺院。氣勢恢宏、莊嚴肅穆,有“國寺”、“佛都”之稱。天龍寺也稱崇聖寺,位於大理城外點蒼山中岳峰之北,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是唐代地方政權“ 南詔國 ”和宋代“ 大理國 ”的“皇家寺院”和佛教中心,有“佛都”的美譽
《天龍八部》原著當中已經註明,“天龍寺在大理城外點蒼山中岳峰之北,正式寺名叫作崇聖寺,但大理百姓叫慣了,都稱之為天龍寺。”所以天龍寺就是崇聖寺
夜遊麗江古鎮
麗江古城(或稱麗江古鎮),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的舊城區,1997年12月4日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7年獲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麗江古鎮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鎮,據說是因為麗江土司(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以下是師父夜遊 麗江古鎮的情景
第四天的行程:
麗江 玉龍雪山國家公園:
玉龍雪山位於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境內,共有13座山峰,山勢連綿起伏,似銀龍飛舞,故得名玉龍雪山。其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北半球緯度最低的雪山。
玉龍景區設有3條索道,分別是:
乘坐索道上山,可從各個不同角度觀賞並遊玩玉龍雪山,然後當中大多數遊人會選擇大索道上山。
下面是在山下 的情景:
這次搭乘犛牛坪索道上山,下面是 排隊搭乘跟上山的景色情景:
纜車會直上至4506米海拔的雪山觀景台。
4000多米高的雪真的很多很多,藍天真的很藍,白雪也很白! 很漂亮啊!
但是在4000多米的海拔上,很多人都出現了高原反應。
犛牛坪:
即將離去!
吃完飯,下午行程展開, 先去觀看《印象麗江》。坐下來表演時風一宜很大,大家記得要注意保暖。
>>> 麗江【景點】海拔3050米世上最高的震撼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
看印象麗江的表演:
下一個行程來到:
玉水寨
位於玉龍雪山腳下麗江源頭,展示納西族文化與東巴教信仰。
納西族是麗江地區主要民族,其先人可追溯到周代遍佈陝甘川藏的西羌,秦漢時聲勢最盛,人口號稱六百萬。
魏晋以後勢衰,部份先民南下至麗江建國,但在中土、雲南、西藏三大勢力夾縫求存,時而獨立時而依附強權。
宋末歸順蒙古,明初又助明軍驅趕元人,首領獲朱元璋賜姓「木」,意為朱氏礎石,世襲土司,至清代改土歸流而沒落。
今麗江大研古城有重建的木府,號稱小紫禁城
與納西族人相伴相生的是其宗教傳承,即東巴文化。
納西人崇尚古代多神信仰,萬物皆有神。
「東巴」意為「智者」,是傳承儀式祭典、經書文字的祭司。
東巴經使用世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即東巴文,作為文化特色,在麗江古城和許多景點不時可見。
玉水寨中更特闢有展覽館,展示東巴文字及壁畫。
玉水寨距玉峰寺不遠,有上南、下北兩個出入口。
進入玉水寨後,可以看到
神龍三疊水
神龍三疊水其實是人工瀑布,源於古神話,說玉龍神出巡,戲水而出帶風而下,水成三疊,第一疊稱出龍,第二疊稱戲龍,第三疊稱送龍。瀑布上方即是麗江源,位於潭中大自然之神金身像後,古樹間的一注清泉。
玉水潭中,水中有魚!
金鱒魚金光閃耀
所謂三文魚即salmon,就是鮭魚;養殖場展示的虹鱒魚和金鱒魚,都是鮭屬。除了觀賞,亦可垂釣並大快朵頤。
這是三文魚養殖場、在神龍三疊水瀑布、
接下來 來到
麗江源泉
東巴教崇尚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萬物皆神,神像前有懺悔文!
玉水寨的耗牛跟神龍三疊瀑布美景:
玉峰寺:
玉峰寺位於壯美的玉龍雪山腳下,距離麗江古城約十三公里,玉峰寺是麗江著名喇嘛寺之一,與文峰寺、指雲寺、福國寺、普濟寺並列為麗江城郊的五大喇嘛寺。玉峰寺建於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即西元1700年,歷史上規模最大時曾有九個院落,現僅存大殿以及上下兩院。
玉峰寺院坐西朝東,由門樓、正殿、左右廂房組成四合院。大殿樓額懸掛“蒼芝蔭玉”四字,是乾隆年間至麗江任知府的孔子後代孔繼炘題寫。寺院周圍松柏茂密,泉水潺潺,彙集成湖,風光秀麗。
玉峰寺以花最為有名。寺院內外種植著山茶花、櫻花、山玉蘭(夜合歡)、含笑(十裏香)等名貴花木,其中最有有名的是上院中種植的“萬朵山茶”。這些山茶樹都有300餘年的樹齡,其中的一株“山茶之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每年立春至立夏的100多天裏,先後開放20多批山茶花,總共要開2萬餘多,因而得名“萬多山茶”。與之相應,玉峰寺的下院種植著雲南含笑,俗稱十裏香,花期從嚴冬到次年暮春。“新花開時老花落,瘦紅才罷嫩紅來”,每年的花季,玉峰寺萬朵山茶與雲南含笑齊放,屆時遊人如潮,無不稱絕。
晚間20:00~21:00 飛往昆明
第五天的行程
來到著名的石林,雲南昆明的石林是非常有名的,尤其來到 九鄉風景區的石林!
九鄉風景區:
九鄉風景名勝區位於昆明市宜良縣九鄉彝族回族鄉境內,以雄、險、奇、秀的溶洞景觀為主題,溫涼的山區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拔在1750~1900公尺之間,起伏並不大;這裡有上百座大小不一的溶洞,也就是鐘乳石洞,是中國規模最大也最奇特的洞穴群,而享有「溶洞博物館」的美譽,自1989年開放以來至今吸引無數國內外遊客前往,目前除了是中國國家4A級旅遊區外,還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峽谷旅遊觀光電梯,是進入九鄉風景名勝區的第一個景點,遊客需搭乘這座透明的峽谷電梯直達蔭翠峽,之後便能選擇是要搭船遊覽這滇中第一幽峽,或是直接進入溶洞參觀。驚魂峽是中國最大的洞內峽谷,高低落差超過100公尺,過去開闢遊路時,工人們須吊著繩索才能工作,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深淵,可謂步步驚心,順著步道可通往開發前蝙蝠群居的蝙蝠洞、總面積達15000平方公尺的地下廣場雄獅大廳,因出口處有一奇石狀似獅子守在洞口而得名。
在九鄉風景名勝區內,除了能穿梭在壯觀的溶洞間,還能欣賞由30多公尺的山崖沖下的兩條瀑布,命名為雌雄瀑布,過了雌雄瀑布不久便可看到天地奇觀「神田」(石灰華階地),這是岩溶地貌中化學沉積的罕見景觀,外型仿若梯田,是經過億萬年的沉積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美景。步道的最後一段為地下倒石林,也就是倒垂懸掛的鐘乳石群,在各色燈光照耀下,顯得特別神祕美麗;欲回到入口處,必須搭乘九鄉旅遊索道,長達1000公尺的索道橫跨青山翠嶺間,能俯瞰九鄉溶洞的外觀與天坑全景,相當震撼
因為 要描述這個景區 的內容很多,下面文字不再贅述專業介紹的內容,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影片:
<iframe width="631" height="403"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il3p3DY8ApQ"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iframe>
來到大門 做團體照,隨後進入參觀:
搭船 遊歷 昆明石林外景的山石風景:
隨後準備進入石林中 觀看千奇百怪的洞中怪石 搭配 彩燈更顯不凡:
走出石林後 陸路一路上的山水石林之色:
另一處的洞內石林更為壯觀:
離開石林區風景區後,來到 彌勒:
雲南紅河縣彌勒市錦屏山:
https://baike.baidu.com/item/锦屏山风景区/13213326
錦屏山風景區是滇東南最為著名的佛教勝地。彌勒市與智佛彌勒同名,遂成市名彌勒,山似彌勒,寺名彌勒,佛名彌勒之大奇。
錦屏山風景區彌勒寺擁有大佛、大運、大雄、大智四院之宏闊,集彌勒強巴相、彌勒思維相、彌勒仙光相、彌勒布袋相、彌勒天冠相之絕,遂成“彌勒道場”之大寺。其間有南懷謹先生親筆題詞的彌勒大佛(彌勒布袋相)於1999年12月落成,高度為1999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笑佛,象徵跨世紀的祖國和平統一繁榮富強的美好祝愿。錦屏山呈大叢林之恢宏,托1999厘米大佛之高大,延1999級台階之綿長,顯千年梯田、百年古樹、潺潺清泉之靈秀
緊接著來到彌勒溫泉 泡溫泉:
走進室內 準備泡溫泉,裡面的非常特別的部分:
戶外還有的設施:
緊接著來到第六日的行程:
今天要參觀 石林:
雲南昆明(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碦斯特風貌地質特殊景觀
天下第一奇觀 石林
亮點:
● 石林為石灰岩地形,形狀千奇百怪的石頭群讓此景區獲得「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等美譽
●2007年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份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石峰之間佇立著一座永恆的彝族少女「阿詩瑪」
石林景區建園於1931年,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距離昆明市約78公里,景區面積達350平方公里,1982年成為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時的名稱為「路南石林風景名勝區」,自治縣成立後人們則習慣稱為「雲南石林」
石林大片的喀斯特地形(又稱石灰岩地形)處處有驚奇,形狀千奇百怪的石頭群讓此景區獲得「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等美譽,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更於2007年作為「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份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中國南方喀斯特包括:
雲南石林(路南石林)
荔波喀斯特
武隆喀斯特-箐口天坑、天生三橋、芙蓉洞
桂林喀斯特-葡萄峰林、灕江峰叢
施秉喀斯特
金佛山喀斯特
環江喀斯特
2億多年前雲南石林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許多石灰岩沉積,經地殼運動後岩石露出地面,石灰岩的溶解作用讓石柱分離,又經常年風雨侵蝕,有的石頭高聳入天、有的矮小、也有的峻拔如牆;
天晴時呈灰白色,下雨遇水則變為黑褐色,各具特色。
瀑布、溶洞、奇石遍布景區,仔細看還能發現2億多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呢。
標誌景點「石林勝景」後方的「千鈞一髮」是大石林景區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這是由2座高聳石峰構成的天然石門,然而在頂上卻夾懸著一塊搖搖欲墜的巨石,遊客來到這都會不自覺地加快腳步通過。
大石林景區內還有著名景點如頂部尖銳、邊緣也鋒利的劍狀石林,也有地下水露出而形成的深池「劍鋒池」等,遊客也能爬上「蓮花峰」的望峰亭,俯瞰整個石林景區,底下石林間小路曲折、景色優美,形狀各異的石頭只要發揮想像力,便有如各種飛禽走獸般分布其中,栩栩如生。另一邊的小石林景區則是以「秀」聞名,疏密有致的石峰與石柱與樹木草地相雜,是美麗的天然畫卷,石峰之間還佇立著一座永恆的彝族少女「阿詩瑪」。
●相關資訊
【地 址】中國雲南省昆明市彝族自治縣
【電 話】+86-871-5383778
【營業時間】07:30-18:30
【官方網站】http://www.chinastoneforest.com/
以下是這次參訪石林的奇林怪石的風光:
翠湖公園:
「翠湖」曾經是滇池的一個湖灣,多稻田、菜園,被稱為「菜海子」。清初藩王吳三桂填菜海子之半作新府,改名洪化府,後又改稱為承華浦。因為湖水碧綠,湖岸遍植垂柳 ,湖中墮植荷花,而且四季又竹翠,本世紀初被正名為翠湖!
以 [翠湖春曉]聞名,被譽為是[襄嵌在昆明裡的一顆綠寶石],目前是一座免費的市民公園!
每年冬季,都有成千上萬隻北方飛來的「紅嘴鷗」,棲息在湖面渡過寒冬;牠們成群結隊飛翔、戲水、爭食、鬥艷,為園區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無限活力與喜感
翠湖公園以翠湖為中心,縱貫南北的阮堤和直通東西的唐堤,
將翠湖分成五片景區;湖心島景區以湖心亭和觀魚樓等清代建築為主。
湖心亭又叫“碧漪亭”,飛簷黃瓦造型美觀,亭內有前後兩個內院,平日里為各種展覽舉辦之地。
東南面是水月軒和金魚島;
東北面是竹林島、九龍池和知春亭,逢節便有人聚此對唱山歌,別有一番情趣;
南邊是葫蘆島和九曲橋;西邊是海心亭。堤畔垂柳拂面,湖內藕荷飄香,島上亭台樓閣,將翠湖點綴的秀麗清新。
秋天是賞楓好時節,翠湖公園從十月下旬開始,楓樹就會慢慢變紅,從金黃相間的楓葉到深紅的楓葉也許只是一夜之間。
這裡的紅楓林層層疊疊,與湖水交相輝映,形成唯美的秋日畫卷。
每年立冬時分,成千上萬隻紅嘴鷗會從北方飛來在此越冬,這個時候是翠湖公園最熱鬧的時候,市民、遊客集中在此,投食餵鳥,與紅嘴鷗互動,其樂融融,和諧的場面為翠湖公園增添了無窮樂趣。
逛完翠湖,公園外環繞的四條街(翠湖東路、翠湖南路、翠湖西路、翠湖北路)上佈滿特色小店、咖啡館和酒吧。
你既可以環湖走走,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也可以在夜幕降臨時,融入到燈紅酒綠的夜生活中。此外,翠湖公園附近有云南講武堂舊址、雲南大學等,可一併遊玩
以下是大家在 翠湖的一些照片:
金殿:
金殿風景區,因大殿用黃銅鑄成,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燦爛,故而得名,又稱為銅瓦寺。
名聲顯赫的金殿屬於道教太和宮的一部分,始建於明代(1602年),是中國四大銅殿之一,且保存最完好。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平西王吳三桂重新修葺,歷史悠久。金殿自然風光優美,小徑穿林而過,蒼翠樹木遮天蔽日,偶有鳥鳴,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
初春時節,景區"金殿博覽苑"中的百畝茶花競相開放,映出漫天緋紅,美不勝收。
金殿景區內自然風光優美。小徑穿林而過,蒼翠樹木遮天蔽日,陽光由樹葉之間的縫隙灑下,呈於地上斑駁可見。路途靜謐,偶有鳥鳴,深得道家文化之精粹。紫氣東來,飄渺氤氳,與景區"金殿博覽苑"中的百畝茶花交相輝映,映出漫天緋紅,美不勝收。
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後,鑄了一口"七星寶劍"懸掛在銅殿內,這就是碑記中所載真武"慧劍高懸,常伏魔而制怪"。吳三桂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宮,以炫耀其武威
走到山頂,就可以看到金殿,金殿通體金黃,規模也是全國罕見
傾國傾城之色的陳圓圓:
師父與當地的商家 展示區 跟居民的互動:
現場展示很多 雕像 印 跟藝術品:
晚間來到 雲南藝術中心 看印象雲南歌舞秀:
這次行程安排欣賞了三場表演,其中讓我最期待的就是由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首次出任大型歌舞集總編導及藝術總監的《雲南映象》
影片參考:
來到劇場外圍:
師父在劇場內跟劇場內的情景:
2003年8月首演的《雲南映象》是一部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由中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出任藝術總監與總編導,演員中超過70%是來自當地彝、藏、佤、哈尼、傣等10多個少數民族,將原生的鄉土歌舞精隨和民族舞蹈經典整合,於2004年的的4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中獲得舞蹈詩金獎、最佳編導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服裝設計獎與優秀表演獎等5項大獎;除了雲南昆明的固定公演外,《印象雲南》還曾前往杭州、寧波、上海、日本、美國等地進行演出。
楊麗萍及《雲南映象》中所有演員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張力,是民族性的傳承,也是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禮讚,表演內容分為序章‧渾沌初開、太陽、土地、家園、火祭、朝聖、雀之靈等7個章節,
序章過後,以西雙版納基諾族的「太陽鼓」開始,「銅鑔舞」、「芒鼓」、「神鼓」、「老虎鼓」等不同民族的鼓舞接連出現,雲南鼓的傳說與種類冠蓋全中國之說並不假。
第2章‧土地的表演則是以楊麗萍接班人楊舞獨舞一曲「月光」,與彝族姑娘們高難度的「花腰歌舞」,以及雲南地區男女交友擇偶時常見的「打歌」最令人印象深刻。
第3章的家園,訴說的內容即是雲南每個民族都會祭祀大自然、山神、水神等神靈,而現今生態被破壞得如此嚴重,人類應當更加注重並保護這絕無僅有的地球;
第4章的火祭,則由葫蘆笙舞、甩髮舞、紋身、面具舞蹈、東巴舞、牛頭舞、涅槃等舞蹈,以這些舞蹈來表達對火的敬畏;
第5章的朝聖,即是香格里拉地區的藏族人,對佛陀崇拜的體現,不論風吹日曬雨淋,他們都會走向神聖的雪山、理想的天國,最後長者將刻有6字箴言及吉祥圖案的瑪尼石放置石堆上以供奉神靈。
最後的尾聲‧雀之靈,便是由楊麗萍原創的獨舞,現由弟子楊舞演出;傣族以孔雀為崇拜圖騰,象徵愛情的孔雀也被稱為「太陽鳥」,舞者以軟若無骨的手臂、靈活的手指將孔雀的動作模仿得維妙維肖,相當震撼及美麗
第七天:
早餐後 前往西山 龍門公園:
提到昆明,在印象中除了四季如春以外,其實還有很多美麗的風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滇池和龍門了。
抵達[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的龍門!
龍門勝景」以「奇、絕、險、幽」為特色
雄居昆明西山眾多的名勝之首 有「不到西山等於不到昆明,不到龍門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說
要上西山風景區 一樣是要搭索道前往,沿途可以欣賞滇池壯麗的風景 以前的索道跟九鄉的搖籃式相同 現在總算改為密閉式車廂,不再搭得膽戰心驚
龍門勝景的風景:
龍門石窟的勝景:
接著是 三清道教的文物:
在龍門勝景 師父與外國遊客合影及準備搭車離開:
然後搭 電瓶車下山後,來到 華亭寺!
華亭寺 與 虛雲紀念堂:
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叢林!
華亭寺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華亭山腰。
由碧嶢精舍向南斜登上徑,上華亭山,修竹蔽天,松蔭夾道,在茫茫林海當中,一座飾以丹青的樓亭掩映在松柏 林間,這便是著名的華亭寺門戶
鐘樓,清澈的鐘聲在山間迥盪,使人“披尋得古寺,小坐收眾清”之感。
華亭這個名稱,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理國時代。
相傳鄯闡侯高智升曾於公元1063年在這裡修建別墅,到了他的後人高賢時,便給這座山命名華亭,從此這裡一直是高氏家族遊宴的地方。
華亭寺始建於元朝,是昆明著名的佛教寺院。元延佑七年(1320年),高僧玄峰在此結茅庵修行。
至治三年(1323年)募化修建大光明殿,供毗廬遮那佛及十二圓覺菩薩,其後幾年間,玄峰苦心經營,又募建大山門及兩廊兩廡,規模逐漸增大,《啟建華亭山大圓覺禪寺碑》說:
到1334年,“其方丈、浴塘、香皰、座癝、圓匭、磬函,靡不完奮,彩飾丹堊,欄循臺榭,菀闢垣墉,悉皆縝密”。
此時稱圓通寺。
元至元五年(1339年)。玄峰和尚親往江南,請回《大藏經》一部,計有1465函,在圓覺寺建多寶殿貯藏。
玄峰苦心經營二十餘年,將圓覺寺建成一所初具規模的禪宗寺院。從前的圓覺寺,曾幾度荒蕪,又幾度重修。
明景泰四年(1453年)朝廷派駐雲南的太監黎義曾修圓覺寺,陳宜《敕賜華亭寺碑記》載:“拓其址而弘其規則。”經過重修,“中為大光明五光佛殿。
後為佛華寶閣,殿之左右為清隱殿、僧堂、齊堂、方丈、僧寮、設像崇嚴,彩繪鮮麗”。
至“天順間,欽賜名曰華亭寺”。
民國年間的華亭寺已是一片荒涼,庭院野草叢生,野獸出沒其間。
1920年,唐繼堯 延請洲僧虛雲和尚來華亭寺主持法會,超薦護國、靖國諸役陳亡將士。法會結束時,唐繼堯請虛雲老和尚主持華亭寺的重建工程。
虛雲老和尚在唐氏支持下,大興土木,將華亭寺徹底翻修,建藏經樓,脩大悲閣,在大殿兩側增塑五百羅漢;
將寺前詩岩樓等人的墓塔移至大山門左側圍牆下,寺前建放生池,寺後建海會塔;
在山門旁建鐘樓一座,高三層,門窗鏤空雕花,樓上懸掛幽鐘一口,晨昏撞動,響徹山谷。
整個華亭寺的翻修工程十分浩大,持續了五六年之久。唐繼堯題寺額為“靖國雲樓禪寺”。
此後,經過佛像開光,開七傳戒,雲樓寺盛況空前,成為雲南省最大的一座禪宗十方叢林,常住僧五十人以上。人們仍然習慣於叫它“華亭寺”。
民國九年,西山靖國雲棲禪寺。
一場以新思維推翻舊王朝的革命剛剛結束,中原大地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混戰,偏處西南一隅的雲南似乎寧靜許多。在省城昆明旁的西山,面容枯槁的虛雲老和尚正為重修華亭寺而殫精竭慮。
老和尚這一修就是十年。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雲南忽興「毀寺風潮」,到虛雲老和尚入主華亭寺時,寺內斷壁殘垣、寺產典賣罄盡,並即將出售給外國人開辦俱樂部。
這時,虛雲老和尚的目光落在一副對聯上:
一水抱城西,煙靄有無,柱杖僧歸蒼茫外
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
敗落的海會塔,形制、狀態和現在的曹溪南華寺基本一致。虛雲和尚舍利塔已移至虛雲紀念館
其中還有一個最有名的 具行和尚行業記碑:
《具行大師行業記碑》。釋具行法師(1876-1924),名日辯,雲南大理人。幼失依怙,入贅曾氏。虛老至雞足山,師全家八人皆在寺務工,漸生信仰。
宣統元年(1909),師領其妻、子、侄、弟、嫂、岳母等全家八人同禮虛老剃度受戒。自是,日則種菜苦行,夜則禮佛、拜經、坐禪、念觀世音菩薩。1924年雲棲傳戒,虛老請師為尊證。戒期將畢,師變賣衣服設齋供眾,隨後告假至下院,自取禾稈數把,披袈裟趺坐,左手執引磬,右手敲木魚,面向西方念佛自化。雖成灰炭,仍能保持身貌,巍然不動。
具行法師(圖片來源:資料)
節選自明賢法師《僧寶論》
具行法師是雲南鹽源人,從小父母雙亡,入贅賓川縣曾姓人家,婚後生了兩個兒子。
光緒三十三年,他二十歲,家鄉鬧饑荒,失業沒收入,養不活家人,聽說虛雲老和尚在雲南雞足山修建祝聖寺,需要工人,因此他就到祝聖寺向老和尚求職,很幸運,得到收容錄用,從此他就住在寺後柴房做事。
他非常勤奮,天沒亮就起身工作,每天除了挑土擔石修寺之外,還自動開墾菜園,澆水、施肥、種植蔬菜,供大家食用。從早到晚,他不停工作,從不休息,更是不發一語,別人幹脆就叫他「聾子」。
過了一個多月,他的家屬也來祝聖寺投靠,佛寺原本不能住女眷,沒想到,虛雲老和尚竟體諒他們窮苦無依,收留他們在寺裏做工,並讓他們在寺院後山搭茅棚居住。他們全家由衷感激,除了當建寺雜工之外,還自動把寺裏打掃得一塵不染,更將後山開墾成農場,種植青菜、瓜果、豆子等,供全寺食用。
他很喜歡聽虛雲老和尚講經,因大字不識一個,所以,稍微深奧一點的,他都聽不懂,但是卻牢牢記得老和尚說:「只要一心念佛,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他就叩求老和尚教他如何念佛。
學會念佛之後,從早到晚,無論是鋤土、種菜、搬磚、挑石,他都在念佛。二十一歲時,他們全家老小彼此約好,一起求虛雲老和尚為他們落發。他受具足戒後,獲老和尚賜法名為「具行」。
老和尚教他念佛、教他打坐,更指示他:「只要做到心中無我、無所求,就自然可以覺悟到」我不是我』」。他不明白「我不是我」的意思,但是,老和尚說,只要保持「精勤一心修行」,總有一天可以真正了解。
穿上僧衣,從早到晚一心念佛,他正式成了和尚,但是,每天還是一樣種菜、挑糞、澆水、挑石、擔土、清掃……從不休息,和之前沒兩樣,也同樣還是長默不語。唯一不同的是,之前別人管他叫「聾子」,現在則改稱「聾子和尚」。
1915年,虛雲老和尚看他修得不錯,可惜見識太少,怕他長守身邊,落入癡執,所以,強要他下山參拜天下名山道場。具行和尚百般不捨,但又不敢違背師命,只好依依不捨地下山去了。
1920年,虛雲老和尚著手重建雲棲寺,具行和尚聽到消息,心想師父正缺人手,就趕了回來。虛雲老和尚見到他,心裏很是驚喜,嘴上卻問他:「要你去參學,怎麼回來了呢?」具行和尚說:「天下名山不外如是!」老和尚又問: 「回來打算做什麼事呢?」具行和尚說:「只會服侍師父,做些笨重勞役罷了。」
回到虛雲老和尚身邊的具行和尚,又幹起老本行,挖土、搬石、築牆、蓋屋、種菜、種田、割稻打穀、種樹、打柴、清掃、挑糞、澆水、燒飯、煮菜,替師父與同參補衣,第一個上殿參加早課……總是一分鍾也不肯閑下來,不過,他還是長默不語,一心念佛。
不過,他現在會念經了,每天晚上,他念《金剛經》、《藥師經》和淨土諸經,而且還一字一拜。
當工程進行到建造海會舍利塔時,具行和尚已四十多歲,有一天,他突然請求虛雲老和尚,希望舍利塔完成後,能夠讓他來守塔。虛雲老和尚知道具行和尚的進境,知道他就要走了,十分不捨。
這一年的春戒,虛雲老和尚特別要具行和尚擔任尊證。受戒弟子請具行和尚開示。具行和尚說:「我半路出家,一字不識,但知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
就在這一天晚上,具行和尚照常到虛雲老和尚禪房叩安,但是,今天他卻忍不住悲傷地拜伏在地。他說:「師父!弟子要去了!特來叩辭!弟子去後,誰來侍候師父?」虛雲老和尚說:「好孩子,該怎麼辦,你就去辦罷!不要誤了你的大事!我在這裏念經助你。」
入夜之後,監院法師查房點名,找不到具行和尚,大家遍尋不著。正當大家議論紛紛時,忽見眩目白光連閃幾次,直衝夜空,照得一片光明。住在寺外,尚未入睡正在乘涼的村民,也看到寺院有強烈的白光衝天而起,以為佛寺失火,趕緊奔跑進來。
眾僧與村民一起找到白光的來處,點上火把一看,卻見具行和尚端端正正、眼睛半合、面帶微笑、合十趺足、一動不動地坐在那,有人上前要去拉他,此時,虛雲老和尚及時趕到,喝住眾人。
老和尚告訴大家,具行和尚已經坐化,剛才大家所看到的白光,就是具行和尚所發三昧真火的光,他已經以真火把自己給燒成灰了,稍一振動,就會化成一攤灰,大家不可動他。
大家仔細端詳具行和尚,只見他披著袈裟,左手執磬,右手持木魚,向著西方趺坐,面色如生,只是沒有呼吸的起伏而已,分明是個活生生的具行和尚,不過,木魚柄、磬柄、僧鞋,還有坐處的稻桿、蒲團都已變成灰燼。
虛雲老和尚見具行和尚以瑞相法身示世,便祝禱具行和尚多保持一天,讓記者攝影留證,以傳揚於世,度化眾生。
第二天,老和尚請來了《昆明日報》攝影記者,雲南省唐都督繼堯,財政廳王廳長竹村,水利局張局長拙仙,昆明社會各界賢達人士,還有昆明佛教徒等前來瞻仰。
虛雲老和尚見具行和尚功德已圓滿,便當眾取下具行和尚手中的小磬,一面向具行和尚說「可以放心西去」,一面輕敲小磬,敲到第三響,具行和尚全身振動,霎時傾倒化成灰燼。
貴為師父的虛雲老和尚,竟然當眾合掌跪下禮拜,唐都督與數千來賓,也都跟著跪拜。隔日,《昆明日報》以頭條刊出新聞和照片,轟動全雲南。全身燒成灰了,怎麼不倒下呢?有什麼火可以把人全身燒成灰?既然燒成灰,又如何能夠保持原來形貌、姿勢、容貌呢?全身都燒成灰了,袈裟又怎會好好的?……太多不可思議,讓雲南人對佛教信仰更加堅定,數萬人絡繹來山參拜
以下是此次參訪 華亭寺的照片:
接下來最後一個行程:
圓通寺:
圓通寺位於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
同時它也是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它始建於唐朝南詔時代,初名補陀羅寺。
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辛丑年))建圓通寺,元朝皇帝“賜璽書嘉”。
擴建工程歷時18年,直到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己未年))才告完成明朝。
時,圓通寺得到擴建,山頂又新建接引殿。
清朝時也得到多次重修。
坐落在圓通山南,前臨圓通街,後銜圓通山,與昆明動物園毗連,佈局嚴謹,對稱,主體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圓通寺坊表壯麗,林木蒼翠被譽為“螺峰擁翠”,“螺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如同一座漂亮的江南水鄉園林。
從建築學上講,它鬧中求靜,以小見大,並借背後螺峰山之景,形成別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國的造園藝術中具有獨特的風格;
圓通寺正門位於圓通街,進入寺院越向裡走,地勢越低,這在我國寺廟建築上是較為罕見的“倒坡寺”
增建寺前的八角亭和四周水榭迴廊,開闢了圓通勝境,勝境坊,前門以及採芝徑,形成園林,景色和宗教寺廟融為一體的佛教聖地。
圓通寺有高大壯觀的圓通勝景坊,圓通寶殿,八角亭,有我國內地目前獨一無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 -
銅佛殿。
殿內銅製的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重4噸)與圓通寶殿的釋迦牟尼塑像,形態各異,顯示了佛教兩大部派間的差異,令人大開眼界。
圓通寺外表壯麗,殿宇巍峨,佛像莊嚴,樓閣獨特,山石嶙峋,削壁千仞,林木蒼翠,吸引歷代詩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讚美的詩句,並被譽為“螺峰擁翠”,“螺峰疊翠”,一直是昆明的八景之一。
此次的大陸雞足山的朝聖 到此已進入尾聲,最後一日 是搭機返回台灣的日子!
此次的朝聖活動 分成幾個主題:1.雞足山是迦葉尊者的道場,來到這裡也可以感受到 迦葉尊者等待下一尊佛彌勒佛下生的氣氛
2.來到彌勒,剛好搭配到 迦葉尊者 等待彌勒下生成佛,也剛好朝聖當來下生彌勒佛
3.體會 虛雲老和尚與具行和尚的 的道風
4.體會 雲南地區的風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