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國外參訪活動
首頁 國外參訪活動

心善印度朝聖之旅(23)-2024-10-10第十日尼泊爾藍毗尼園

2025-08-17

DSC_1653藍毗尼園

來到藍毗尼園 也就是來到佛陀的故鄉 迦毘羅衛城!
佛陀 前29歲的生命都是在 迦毘羅衛城度過了,我們先回顧 佛陀 前29歲的一些事蹟!
我們一般都知道 佛陀是 悉達多太子,受盡了 父王 跟國家的愛戴,以為他過的是很幸福的,其實 年輕的悉達多 的日子 其實是壓力很大!
我們反思一下,是什麼樣的苦惱 跟 社會階層的壓力 才讓佛陀毅然決然離開祖國出家修道?!
佛陀29歲以前的生活是快樂?還是不快樂?
我們看看下面的分析就知道,生在釋迦 的迦毘羅衛國,這個共和國,王子繼承人的壓力其實是很大的!
0歲時,悉達多就失去了母親,雖然由姨母撫養長大,但是 失去母親 在他的生命當中 仍是心中最大的遺憾跟缺陷!
7歲時,跟中國的皇帝一樣,身邊的王族子弟都要上學堂學習,由於 迦毘羅衛國是共和制,雖然 佛陀從一出生 就被 淨飯王內定為王位繼承人,但是這麼多的王族大臣都盯著這個繼承人的行為舉止跟表現在看,壓力是很大的!
10歲時,悉達多 必須參加 王族大事 春秋二耕 看到 田中的牛被鞭打,牛犁耕到田裡把田中蟲類分割兩段 在那裡痛苦掙扎的樣子,這時候 天上的鳥飛下來吃蟲子,這些殘忍的畫面,讓悉達多非常的痛苦!思維苦的道理,突然入定 證初禪(也有人說是證初果)
19歲 父王 怕他出家的預言 替他建設了冬.夏,跟春秋宮殿!可見得 在19歲以前 悉達多 想要解決生命的內心煩惱跟表現有多嚴重,父王怕他想不開出家去,用三個宮殿的欲樂享樂 想要麻痺他!
21歲也是成年禮,釋迦族的王族們 為了能通婚 天臂國的耶酥陀羅政治聯姻 競爭王位,舉行一場 成年的武術大賽,悉達多拔得頭籌,接受 耶蘇陀羅的頒獎!確立了 繼承人的身份!
從這些年譜 可以看出,佛陀29歲以前 乍看權力富貴名望跟各方面都是諸事順遂,但是他快樂嗎?!
我們第十日佛陀的出生地 藍毘尼園!
藍毘尼園:
藍毘尼園 分成三部分區域:
這是1978年尼泊爾政府批准的藍毘尼園的規劃,將藍毘尼園規劃1x3平方英里
分成1.聖園區,2.僧院區,3.新藍毘尼村,從左至右 象徵通往開悟之路的概念
 DSC_1478DSC_1480
3.新藍毘尼村 規劃商店區,住宅生活區,等生活村
2.僧院區 上方現在是南傳佛教寺院集中區 下方是 漢傳/藏傳佛教僧院寺院集中區
裡面有上述的各種區域,跟著指標進去參觀!
 
在入園前 有一個 太子沐浴像:
我們來到 藍毗尼園第一個要參觀的是 摩耶夫人廟 也就是上面的白色建築,下面有解說摩耶夫人廟 早期剛挖掘時第一期 建築的風貌 跟 第二期紅磚建築的樣貌,現在的白色建築是1999年修建後第三期建築樣貌:
摩耶夫人廟現有的建築 是為了保護裡面 是保留當初 遺址原始的樣貌
摩耶夫人廟內的兩件有歷史的遺跡寶物,一個是 釋迦誕生像 在最後的上方,下方是足印石據說是佛陀真實誕生的地方(跟佛典的說法有些出入,佛典是說誕生在 藍毘尼園的無憂樹的菩提樹下!
末學猜測是 在無憂樹下感覺到要 出生佛陀,畢竟在樹下生產並不安穩,後來走到這個遺跡的生產比較安穩的地方才誕生佛陀!但是僅是猜測!
摩耶夫人廟旁 有一柱 阿育王石柱,上面刻有阿育王建立此柱的聖旨文:
上方的雕像,根據 玄狀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描述 本來上面有馬的雕像 被雷霹掉了!
下面是佛陀誕生的無憂樹跟旁邊的摩耶夫人及出生的悉達多的沐浴池,後來這個池 作為僧院的飲水池,在 藍毘尼園 挖掘前 水池已經濃縮成井,現在看到的沐浴池 是後來改建時 將井水抽起改建的!
佛陀出生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 走七步,一種是 玄狀大師說法的東西南北各走七步共28步,到底是哪種已經不可考!
無憂樹 臨近沐浴池
 DSC_1696-全景

來到藍毗尼園景區的大門口,上方有佛像!

 IMG_7540DSC_1478DSC_1721DSC_1722

進入後有整個藍毗尼園的景區圖 分

 DSC_1479DSC_1480

 走進藍毘尼園的景區 還有很長的成佛之道 要走!

 DSC_1483DSC_1481DSC_1482

 道旁起霧,當年 佛母沐浴於藍毘尼園池水的浪漫的感覺都在一旁的一景一物當中,充滿了幸福,有福之人,必享幸福的景物,表示倚杖佛陀的功德圓滿,才有此殊勝的福景跟享用:

 DSC_1484

 來到藍毘尼園的換鞋區,裡面有招牌介紹 摩耶夫人廟跟周邊的介紹,在這裡換菩提邦發給大家一人一雙的軟布鞋套,接近用腳踏上感受藍毘尼園地上一景一物的深刻聖地的感覺:

 DSC_1485DSC_1486

 過了成佛之道 要進去還要安檢跟檢票:

 IMG_7541IMG_7544

 往前走 先走到 摩耶夫人廟 正門拍照留念:

 DSC_1712DSC_1714DSC_1714DSC_1718

 DSC_1487DSC_1488DSC_1489DSC_1490DSC_1491DSC_1492IMG_7592IMG_7593

 大家先走進摩耶夫人廟中 看佛陀誕生剛踏下地的 佛足石跟阿育王為了紀念佛陀在此石誕生的經過風雨侵蝕後的摩耶夫人跟佛陀誕生像的佛像 紀念,都放在摩耶夫人廟當中保存 避免再經歷風雨的侵蝕:

 DSC_1496-全景DSC_1496-全景

 因為裡面禁止照相跟錄影 所以 我們只能根據 資料看裡面的內容,我們在裡面跟著和尚靜坐念佛 繞佛跟聽講佛陀誕生的典故:

藍毘尼園:

 截圖 2024-09-23 下午4.58.46

藍毘尼園 分成三部分區域:

這是1978年尼泊爾政府批准的藍毘尼園的規劃,將藍毘尼園規劃1x3平方英里

分成1.聖園區,2.僧院區,3.新藍毘尼村,從左至右 象徵通往開悟之路的概念

3.新藍毘尼村 規劃商店區,住宅生活區,等生活村

2.僧院區 上方現在是南傳佛教寺院集中區 下方是 漢傳/藏傳佛教僧院寺院集中區

1.聖園區:

 截圖 2024-09-23 下午5.11.21

裡面有上述的各種區域,跟著指標進去參觀!

在入園前 有一個 太子沐浴像:

 截圖 2024-09-23 下午6.08.37截圖 2024-09-23 下午6.16.14

我們引經據論 來看 悉達多太子出生的情景:

 截圖 2024-09-23 下午6.30.44截圖 2024-09-23 下午6.32.33截圖 2024-09-23 下午6.36.20

我們來到 藍毗尼園第一個要參觀的是 摩耶夫人廟 也就是上面的白色建築,下面有解說摩耶夫人廟 早期剛挖掘時第一期 建築的風貌 跟 第二期紅磚建築的樣貌,現在的白色建築是1999年修建後第三期建築樣貌:

 截圖 2024-09-23 下午5.25.02截圖 2024-09-23 下午5.22.03

摩耶夫人廟現有的建築 是為了保護裡面 是保留當初 遺址原始的樣貌:

截圖 2024-09-23 下午5.29.17

摩耶夫人廟內的兩件有歷史的遺跡寶物,一個是 釋迦誕生像 在最後的上方,

截圖 2024-09-23 下午5.33.18

原始右邊的佛像已經收錄到博物館中,現在的藍毘尼園是1956年模仿原始的石雕後用大理石仿雕的大理石像

下方是足印石據說是佛陀真實誕生的地方(跟佛典的說法有些出入,佛典是說誕生在 藍毘尼園的無憂樹的菩提樹下!

 截圖 2024-09-23 下午5.39.28

末學猜測是 在無憂樹下感覺到要 出生佛陀,畢竟在樹下生產並不安穩,後來走到這個遺跡的生產比較安穩的地方才誕生佛陀!但是僅是猜測!

走出摩耶夫人廟以後,從摩耶夫人廟眺望 佛母摩耶夫人有感於即將誕生佛陀分娩的無憂樹跟沐浴的水池的周邊風景:

 IMG_7558IMG_7553IMG_7554IMG_7555DSC_1499DSC_1501

 導遊帶我們去 阿育王石柱 跟大家解說 裡面的典故跟石柱上的文獻:

 DSC_1509DSC_1510-全景DSC_1512DSC_1502DSC_1503DSC_1505DSC_1506DSC_1507-全景DSC_1514IMG_7545IMG_7546IMG_7547IMG_7559IMG_7561IMG_7570

 摩耶夫人廟上方屋頂有 密宗的寓意頭像 代表 松果體第三眼 就是佛的智慧之眼的圖騰:

 IMG_7564IMG_7565DSC_1513IMG_7548

摩耶夫人廟旁 有一柱 阿育王石柱,上面刻有阿育王建立此柱的聖旨文:

 截圖 2024-09-23 下午5.42.59

上方的雕像,根據 玄狀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描述 本來上面有馬的雕像 被雷霹掉了!

 截圖 2024-09-26 下午4.02.08截圖 2024-09-26 下午4.03.49

我們看看法顯大師 的<<佛國記>>對於藍毘尼園的描述:

 截圖 2024-09-26 下午4.03.10

其他藍毘尼園 的僧院跟建塔遺跡:

 截圖 2024-09-23 下午6.03.04

 

下面是佛陀誕生的無憂樹跟旁邊的摩耶夫人及出生的悉達多的沐浴池,後來這個池 作為僧院的飲水池,在 藍毘尼園 挖掘前 水池已經濃縮成井,現在看到的沐浴池 是後來改建時 將井水抽起改建的!

 截圖 2024-09-23 下午6.04.27

佛陀出生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 走七步,一種是 玄狀大師說法的東西南北各走七步共28步,到底是哪種已經不可考!

 截圖 2024-09-23 下午6.30.44截圖 2024-09-23 下午6.32.33

 

摩耶夫人廟外圍很多 塔景 跟供養 都是很美的畫面:

 IMG_7557IMG_7549IMG_7550IMG_7552IMG_7566IMG_7568

 和尚跟藍毘尼園的住持在阿育王石柱 合影留念:

 DSC_1515DSC_1516

 我們沿著 沐浴池 走向 無憂樹:

 DSC_1518DSC_1520IMG_7551DSC_1520IMG_7589DSC_1614

我們到無憂樹區 對著摩耶夫人廟跟沐浴池拍團體照合影留念:

DSC_1649DSC_1651DSC_1652DSC_1653

 我們來到 無憂樹下 由和尚跟藍毘尼園住持 一起帶領 大家先誦經跟浴佛唱誦浴佛偈:

 

 DSC_1523IMG_7572DSC_1524DSC_1523DSC_1526DSC_1528DSC_1532DSC_1538-全景

 大家在樹下誦經共修情景,我們恭誦<<佛說浴相功德經>>:

 IMG_7573IMG_7583IMG_7590IMG_7653DSC_1615DSC_1616DSC_1617-全景DSC_1617DSC_1618DSC_1619DSC_1622DSC_1623DSC_1624DSC_1625DSC_1626DSC_1627DSC_1628DSC_1629DSC_1630DSC_1631DSC_1632DSC_1633DSC_1634DSC_1636DSC_1637DSC_1638

 大家出來 浴佛的情景:

 DSC_1546DSC_1547DSC_1549DSC_1553DSC_1554DSC_1555DSC_1556DSC_1558DSC_1563DSC_1564DSC_1568DSC_1574DSC_1575DSC_1578DSC_1581DSC_1583DSC_1586DSC_1592DSC_1596DSC_1598DSC_1603DSC_1606DSC_1610DSC_1613IMG_7584IMG_7585IMG_7587IMG_7588IMG_7654DSC_1657DSC_1662

 無憂樹的供養壇:

 DSC_1536DSC_1683DSC_1687-全景DSC_1688-全景DSC_1688

 浴佛後空檔 休息時間 大家在浴佛台旁跟 摩耶夫人廟還有沐浴池合影留念:

 DSC_1658DSC_1655DSC_1659DSC_1661DSC_1664DSC_1665DSC_1666DSC_1668DSC_1669DSC_1671DSC_1672DSC_1673DSC_1674DSC_1675DSC_1676DSC_1677DSC_1679DSC_1681DSC_1682

 自由時間 同行的大眾在樹下打坐 感受藍毗尼園的浮生半日閒的清淨,正所謂:若人靜坐一須迂,勝造無量諸佛塔,恆沙佛塔終有盡,一念靜心成正覺:

 DSC_1692DSC_1693DSC_1694DSC_1695DSC_1696-全景DSC_1543

 準備回程離開藍毗尼園了,離開無憂樹區:

 DSC_1705DSC_1706

 依依不捨聖地之情 從臉的表情上 一覽無遺:

 DSC_1707DSC_1709

 離開藍毗尼園,中午用餐還是來到 昨晚住宿的尼泊爾飯店,剛好裡面的佛像 跟 外面尼泊爾風格的婚禮風土民情 大家盛裝迎親的場景剛好遇見,感受一下尼泊爾的風情:

 DSC_1723DSC_1724DSC_1725-全景DSC_1728-編輯DSC_1730-全景DSC_1732DSC_1733DSC_1734DSC_1735IMG_7472

 我們要離境 尼泊爾,這是過海關 在尼泊爾端的邊境門,門上有佛陀的智慧眼的圖騰,準備回到印度境內,下午要去印度端的佛陀成長的迦毘羅衛城(據說 迦毗羅衛城有兩處,尼泊爾跟印度各執自己境內的迦毗羅衛城才是佛陀成長的王城,下午去的是印度端) :

 IMG_7473IMG_7474

 印度的海關:

 IMG_7475IMG_7476

 向下文長,請到下一階段看 印度端的佛陀成長地方的迦毗羅衛城!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5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