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前幾天都在菩提迦耶住宿,終於來到第七天,前面去過了幾個朝聖聖地,來到佛陀時代印度第一大國大城的王舍城!
佛陀時代第一大城市是王舍城,第二大城市是我們會去的舍衛國舍衛城!今天我們坐遊覽車經過了七葉窟/那爛陀大學/竹林精舍,約已經趕路了七八的小時的路程趕往王舍城!
在快到王舍城時已經下午約三四點了,夕陽的光輝停照在王舍城的外圍山區的城牆上!
今天因為要趕路,所以只有一個參訪點 就是 僧團集結經典!
來到靈鷲山的山下,已經很有市區熱鬧的氣氛了!這裡的王舍城還是比較熱鬧, 比較像古老城市, 讓人有一種來到古印度的城市的感覺!
佛陀時代的王舍城 是印度最強盛的國家古印度摩揭陀國,佛陀在出家修苦行時,經過這裡碰到國王頻毘娑羅王,國王看到悉達多太子有別於一般修行人,曾經跟悉達多約定,如果悉達多成佛以後,要第一個來他的國家度他,佛陀也如約的在這裡弘化.頻婆娑羅王也特別為佛陀蓋了第一個僧團的精舍 竹林精舍 來安置僧眾!後來在王舍城佛陀弘法的期間也發生很多事跡!除了精舍,佛陀也常安住在這個靈鷲山 講法跟安單!
在靈鷲山這裡 佛陀也講了很多經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妙法蓮華經!還有淨土的觀無量壽經跟無量壽經!
我們今天來到這裡 感受一下,當年佛陀講法華經的現場,感受一下法華盛會的聖地的氣氛!
另外靈鷲山是佛陀講 無量壽經跟法華經的地方,也是禪宗的發源地, 因為佛陀撚花,迦葉尊者微笑在這裡傳佛法脈續佛慧命!
今天我們來到在這裡,在靈鷲山上誦念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品屬於法華經中最深的第四個境界-入佛知見!在此聖地恭誦,意義非凡!
靈鷲山,,梵名中譯鷲峰山、耆闍崛山,又可簡稱為靈山、崛山,位於古印度王舍城西。 頂峰有一處山石形似鷲,且該山鷲多,從而得名!
釋迦牟尼佛曾在此開示佛法,包括《妙法蓮華經》(故法華會又叫靈山會)、《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般若經》<<楞嚴經>>,及一部份《阿含經》等。
佛涅槃後,弟子們在此山下的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
中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義淨都先後前往這裡參拜和居住過,並做過詳細記錄。
此處亦是提婆達多推石傷佛處。
精舍南側山崖,有大石室,佛陀曾在這裡入定。 石室西北有個大磐石,相傳阿難曾經遭惡魔化作一隻鷲鳥,棲息在大磐石上,用力拍動翅膀,一邊大聲怪叫。
當阿難驚懼無措時,佛陀伸手通過石壁,摩阿難頭頂,安慰阿難。
禪門盛傳「拈花微笑」的故事,也發生在靈鷲山上。 一日,佛陀登座說法,大眾正準備聆聽妙法,然而佛陀卻只是拈花示眾,默然不語,大眾詫異無法會意,只有大迦葉心領神會,破顏微笑。於是,大迦葉獲得佛陀的傳法,被尊為禪宗的印度初祖。
來到靈鷲山的門口:
前面入口的路很不好走:
找到入山的山口 有指標:
這裡居然有纜車,但是好像沒有在營運:
不方便的人可以坐人力擔架上去:
一路上大半都是沒有梯階,算是蠻好走的:
一路往上爬可以看到整個靈鷲山 都是岩壁山崕:
滿樹的菴摩羅果 結果在果樹上,我們晚一點下山 會嚐一下 佛經上最常當譬喻的 菴摩羅果,說起這個果 就想起 阿那律在楞嚴經上說他的天眼通看娑婆世界好像掌中的菴多羅果一樣的清楚:
走到半山腰的休息點 可以看到 靈鷲山的頂點 佛陀說法台:
休息點 這裡有座 靈山橋 是通往靈山會上的靈鷲山必經的橋樑:
這裡開始都是梯階,兩旁都有很多 低種姓的乞討者:
這裡通往 阿難尊者在靈鷲山的住處山洞的地方,裡面有供奉阿難的畫像:
再往上爬一點可以看到路邊有舍利弗的靈鷲山的住處 裡面有舍利弗的畫像供奉:
由此往下看去:
往上走沒多遠 就快要到 靈鷲山的頂端,也是當年說法的地方:
這個石頭有鷲鳥之相,據說是相傳阿難曾經遭惡魔化作一隻鷲鳥,棲息在大磐石上,用力拍動翅膀,一邊大聲怪叫。當阿難驚懼無措時,佛陀伸手通過石壁,摩阿難頭頂,安慰阿難 的那座石頭,故以此命名靈鷲山,這個角度看起真的像一頭像老鷹兇禽之鳥的樣子:
來到佛陀說法台這裡,坐著休息一下 等後面的佛友上來:
當年佛陀說法台 現在用藏傳方式 做供養處:
大家都坐下準備要做晚課跟誦經,因為法華經很大一部經典,只好找 法華經最精華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來持誦:
當年 印度摩揭陀國 的國王 頻婆娑羅王 因為護持佛陀,但是發生過一件自己的孩子殺父害母的慘倫悲劇,《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阿闍世王,受了佛陀僧團的叛徒提婆達多的挑唆。
提婆達多對於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成就非常嫉妒,他也很聰明,總是想方設法,希望破壞佛法,把釋迦牟尼佛除掉,他就取而代之,這是他的企圖。
阿闍世王那個時候是太子,提婆達多教他陰謀,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搞政變。
提婆達多告訴阿闍世王:你作新國王,我作新佛,我們兩個合作,來統治這個國家。所以阿闍世王就奪取他父親的王位。
因為殺父害母 害佛 破和合僧是五逆眾罪,於是阿闍世王長毒瘤快走,他找神醫耆婆救他,但是神醫耆婆告訴阿闍世王,你的罪業 是五逆罪,無法用醫術救護,需要在這些若作眾罪,不覆不藏,以不覆故,罪則微薄,若懷慚愧,罪則消滅,修少善可以破大惡。
因為阿闍世王殺害父親,心生熱悔,長了毒瘡,全身潰爛,所以他認為自己罪業太深,現在受這種苦,將來還要下地獄,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救他了。
這裡是靈鷲山上,佛陀當年可以從這裡看山下那個白鐵屋的地方 就是當年 阿闍世王 關死他的父親 頻婆娑羅王的地方,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從靈鷲山到那個監獄的距離了!
我們在這裡 做晚課誦觀音普門品:
誦經後 拍團體照:
當我們誦經完後 天色已晚,大家下山,路中有攤販在賣 菴摩羅果,菴摩羅果 初嚐之時,苦澀堅硬難以下嚥,但是咬了幾口後,反而是回甘無窮,象徵我們修行,修行因為違背自己的習氣,修行很苦,但是後果是甘甜無窮!
菴摩羅果的紋路清晰,握於手中真的如 阿那律說的 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菴摩羅果的紋路一樣的清晰!
菴摩羅果」,在佛典中最為耳熟能詳的就是阿那律尊者的故事。阿那律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為聽佛講經時打瞌睡,而被佛嚴厲地以「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訶責了一番。羞愧的阿那律因而發憤精進,七天七夜未闔眼,以至於喪失見黑色以外顏色的能力而成為盲 人。佛陀慈悲教導金剛照明三昧(金剛照明禪定),阿那律依此修習而得天眼神通。《楞嚴經》二曰:「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
「菴摩羅果」,它正確的譯名應該叫庵摩羅迦果,只是為了方便發音,所以略去了迦字;果實圓潤小巧,不僅能做藥用,還是營養成分極高的經濟作物。
佛經裡,菴摩羅果被用以解說如來藏的清淨自性,也用以比喻比丘內在德行與外在威儀。果實雖鮮綠剔透,初嘗時,卻是粗酸澀難以下嚥,但神奇的是入口後,自然有一陣陣的甘甜,這也是它被稱為餘甘子(「油甘子」)的緣由。 人的一生,陰晴圓缺,滋味百種,走過風雨,自會有一種如油甘般的餘韻;百轉千迴,通透萬事萬物的真理,不需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也能有「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的本事。
向下文長 請點選下方連結 觀看下一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