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華嚴學堂
首頁 華嚴學堂

2024-07-04惠謙法師講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66)

2024-07-06

 

 

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

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

經云:

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 。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節中。皆有十身互作。

或以眼處 作耳處佛事。或以耳處作眼處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何以故?

證此大止妙觀法力 加持。得如是故。

經云: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 多身入一身。

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

或以異境 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 曰多身入一鏡像觀也。

- - - - - - - - - -

解:

經云: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

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

這是根據華嚴經 來講解這個 證此大止妙觀法力 加持的境界,其實 妄盡還原觀 就是在教導我們如何修行止觀!

華嚴的止觀 就是 法界觀,那麼甚麼是華嚴的法界觀?!

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本來就法爾如是!

這個地方,我們複習一下 過去 法界觀門 講到 最後事事無礙觀的 周遍含容觀 來幫助我們提起過去學過的東西,加深印象 來看現在 妄盡還源觀這一段的經文 的認識!

過去我們有講過 法界觀門 到最後的第三觀,也就是 事事無礙的 周遍含容觀!

周遍含容觀 除了前面三門的1.理如事門(已經可以將所有所證的空理 空性 溶入事法自在當中,不再特別講理,都融入事當中) 跟 2. 事如理門(事隨理而圓遍) 3. 事含理事無礙門(一切事乃至任何一事都含盡一切的事理 周遍無礙),做 第二觀的理事無礙觀 圓滿的銜接之外,後面的七門 全部都進入事事含攝無礙的狀態!

後七門有:

 4. 通局無礙門(通局,通就是通達十方,局就是侷限於一微塵;通局門的意思:放出去是能遍十方,縮之也能局限在一塵;他既可以周遍十方也可以局限於一塵,都能自在沒有障礙)

5. 廣陜無礙門(廣就是廣大,狹就是狹小!廣就是大,狹就是小!小可以包容大,大可以融於小!大小都可以廣融十方法界!雖然一微塵能廣容十方法界,但是不壞一塵之小相!雖大如十方法界 也不因融一微塵之小而壞十方之廣的大相)

6. 遍容無礙門(遍容,遍 就是周遍,容就是含容; 以一法為主體,他可以普遍到一切法,稱為普遍;換句話說就是一入一切!廣容,表示這一法可以廣大融入一切法;或一切法都融入一法當中!

普遍是一入一切,廣容就是一切入了一!舉例來說:一月映千江,普遍就是 一月入了這千江河當中!廣容,表示 所有的江河,進到月亮當中!這個江河跟月亮,有主伴相待的關係,看你以哪個角度去看待都可以圓融無礙)

7. 攝入無礙門(這一觀 是一望一切 /一切望一的角度來觀察,

攝他,是一切法 入一法!入他,就是一法 攝一切法!

攝入無礙,一切攝受一的時候,也是一入一切的時候;換句話說:一攝受一切,也就是一切入一之時!

所以這兩者間是平等相待的關係,你攝受了別人,也就是別人進入了你;別人攝受了你,也就是你進入了別人之時!)

8. 交涉無礙門(講此一在一切之中,一切在一之中;用前面的攝入無礙 來說, [此]攝[彼]時,正是 [彼]入[此]之時, 如因陀羅網境界門,一珠 攝入了一切珠,也正是所攝的一切珠當中也含有這一珠在這一珠當中! )

9. 相在無礙門(相在無礙門,講的是一切在一裡面,一般人會誤以為 大 為何在 小的裡面;其實小跟大的關係 是平等的,是互相成就 的 故沒有大小之別)

10. 普融無礙門(總括前面其他九門的結論, 普融 就是說 一跟一切 不管是一望多還是多望一等都是互融無礙的,表示 這十門都是在講法界同一緣起,永遠都離不開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我們過去熏修過十玄門的一開始說明的大綱說過: 一佛乘 就是講是在講 自體法界 的一乘緣起,什麼是一乘緣起,不外乎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來是一氣呵成)

這裡所說的: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

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

就是加深上面周遍含容觀所講的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卻又重重無盡的基本觀念!

首先 我們可以用 華嚴六相的 總相跟別相 來看,這個世界 是一(從總相來看,整個世界是一個大全體的一相,不妨礙 這個總相 有一切 無量的別相;所以世界 也是具足一切,一跟一切 都在當下 融在一起 不分先後 或是誰是主 誰是末)

或是 可以用 因陀羅網境界門的譬喻來說 一微塵中 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或者說 無量無邊的世界在一微塵當中,而微塵中有無量的世界 每個世界又有無量無邊的微塵,就一中有又有一切,一切中的一中又有一切,這樣一直下去無窮無盡 重重無盡!

這個佛陀的證量,他所看到的世界是這個樣子,但是我們凡夫 來看這個世界 每一物 每一塵都格格不入,例如:眼前房間裡有桌子 椅子 窗簾…,桌子也沒再椅子當中,椅子也不可能在桌子當中,甚至我跟你的意見不同,你也跟我的意見不同,不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跟人之間不可能是同體,一定是意見不同,會打架吵架,哪裡都是同體大悲的狀態!?其實這是凡夫見到的世界是這個樣子的!

因為眾生落入了 我 人 眾生 壽者相當中,自然會有這些分別跟格格不入見不到法界都是同一緣起的障礙!

就因為 彼此之間 不可能相容 相融!

為什麼 都是同樣在同一個時空當中,凡夫所見 跟 佛菩薩所見的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好比 我們都在心善寺,一起修行,我們 幾個人生活在心善寺,對於心善寺的感受,跟 同樣在心善寺生活的老鼠蒼蠅蚊子等,都是在心善寺生活,我們如果訪問他們 他們對於心善寺的感受為何?!

同樣在這樣的時空當中,會因為你的角色的不同,你的業感的不同,還有各自的煩惱習氣的不同,你所看到的世界會有截然不同!

所以 有時候我們對於這個世界 有很多的煩惱 /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問題/很多的是非,其實不是世界主要給我們帶來瞭甚麼?!而是我們心性的業感緣起,所以我們的感知 受到 業感有色的眼鏡看出去,或有截然的不同!

如果你藉由佛法,透過佛法的修行之後,改變自己的心性的觀察以後,本來很多都是跟外境很不相容的,透過佛法 而擴大了心量,看破 放下,就能容下一切!

好比 西方極樂世界 本來就在當下當中,但是我們卻在娑婆境界當中煩煩惱惱,並不是西方極樂世界 容不下我們,因為以華嚴的境界來說 不管是娑婆世界 還是西方極樂世界 也都具足在當下的每個微塵當中,其實都是一即一切,但是我們當下感受的到極樂世界了嗎?!

反而感受到娑婆國土的一切,這不是佛法說錯了,也不是佛法有問題,而是我們在心性上起的問題!

因為我們的心量就是這麼狹小,每天周流在 人我眾生壽者的分別跟認定的境界中,這些問題沒有突破,修道又怎麼會有進展?!

譬如:我們有很多佛友,來到佛教 來到寺院,都很熱心來學佛 修佛,說實在的 種種善根是有,但是仔細觀察原來的人我是非的 習氣 有沒有改變 改善?!煩惱有沒有減少!?

否則 雖然種了一點善根,很快火燒功德林 就全部燒掉了!

有很多人來寺院發心,發心到一半,因為遇到很多境界小小的挫折境界,很快馬上就退轉了!那麼才剛發心,好像煮開水,水還沒燒開,馬上就滅火了,善根 還沒增長到成就 就退轉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 發心很多,但是真正成就的很少 的原因!

其實 到一個地方 是淬鍊,喜怒哀樂稱譏毀譽各種境界當中,看看自己的煩惱 習氣有沒有減少,而不是 來到一個地方 只能有跟自己合得來的人相處,一碰到逆境 一碰到障礙,馬上就縮頭 退轉了!

這個不是修行,而是 來找同溫層(看法一樣,想法一樣,興趣一樣,我看你很順眼,你看我也很順眼的在一起,完全沒有衝突沒有對立沒有考驗,好像很好修,但是不會進步) 的法界道場,如果一個人一直都只是在同溫層的道場修行,他很難修行會有進展,因為 他永遠都在原地踏步,在一個舒適的圈圈中修行,又怎麼會有進步?!

因為沒有逆境,我們很難 道業突破!

因為 順境 根本不用修,要怎樣就有怎樣,會很難有進展!

我們今天的修行,要常思維: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是怎樣造的?佛陀的心又是怎樣造的?

翻開 佛陀過去的本生故事,都是在 千錘百鍊 各種考驗的境界中,他是怎樣用心去造他的境界?!

每次翻開佛陀過去的本生故事,如果是同樣的環境 同樣的因緣,佛陀是這樣的唯心造的行為模式,如果換作是我們!我們又是會怎樣的唯心造的行為模式?!

蠻值得省思的一個問題!

好比 我們 十月要去印度修行,如果我們 像佛陀一樣,出生在 皇位的家庭,深受所有的臣民愛戴 附近國家的尊敬,大富大貴,跟佛陀一樣 父王還為你建設了 春夏秋冬 四季的五欲享受的皇宮,把窮人 病人 老人 都趕出皇宮,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世界,你會跟佛陀一樣 捨王位出家修行嗎?!還是會在 這些享樂 同溫層 事事如意的境界 沉溺沉淪於享樂?!

因為我們跟佛陀的心性境界不同!

所以 四聖締 的第一締 就是 苦,苦就是 讓我們身心不舒服的事物!就因為 這些不舒服的人 不舒服的事 不舒服的東西 有產生,讓我們感覺到逼迫,才會想要突破 想要出離,所以三世諸佛都以苦 為師!

你要從苦當中去覺察他/超越他,這樣苦 就是我們修道最好的助緣資糧!

其實 越是有修行的人,魔障跟苦的境界也越大,就因為 苦 魔障越大,他能突破 就是功德增長,弱是遇到苦 越不願意面對,越大的苦 也越在後面讓他吃!

汐止慈航寺的慈航法師有一句話說得好:

如有一眾生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這個眾生 就是我們心中的眾生,就是 自己的煩惱眾生/分別眾生/還有凡夫的煩惱習氣這些眾生,解鈴人還需繫鈴人,自己沒有解結自己心中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突破,千萬別自己逃過 想要跟烏龜縮頭一樣閃過,因為這些問題沒解決,你無量劫無量生 那些問題還是始終在那裏,還是繞不過,還是要自己解決!怎麼逃也逃不過 還是要面對!

這些都跟 我們不想面對 老 病 死的問題,大家都想辦法 用化妝品抹飾/吃營養品來養生,用這些手段,也解決不了 你終究逃不過 老病死的命運跟問題,是不是同樣的愚痴!?

所以 我們為何不能一即一切,因為我們都在 現前的境界中,自己的心 仍在分別 我 人 眾生 壽者的思維習氣模式當中,沒有改變!

所以無法證到 佛所證到的證量!

無法證到的原因,是我們自己的心 把自己給侷限起來!好比 井底之蛙,聽到外面的青蛙跟他說外面有多麼風光 多麼廣大,但是 井底之蛙 侷限在自己的思維,因為他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所以不想出離,不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心中的想法 障礙他脫離一井的溫層,所以他不願意出離這個井,自然也看不到井外的廣大的天空跟境界!

同樣的廣大無邊的佛菩薩的境界,就是 跳出 我們凡夫思維跟習氣模式的這個井,這個井就是 取相分別的井,就是人我眾生壽者四相的井,一但一跳出這些取相分別的井,他跳出來,才知道 井外之蛙 的佛菩薩 所說的廣大 無礙 是怎樣的開闊 自在 無障礙的境界了!

為什麼?!

因為 我們在 妄盡還源觀的 妄上面,習慣了這樣的妄境界中去執著為真,從不覺得他是妄!

好比 我們每天一起床,天氣冷了就要穿衣服/天氣熱了就要決定要穿怎樣的衣服才不會熱,然後 要起床刷牙洗臉,然後 就要張羅吃的,心裏很苦 就想要上殿唱誦 追求快樂…,就在 身心的五陰境界上張羅!

一起床穿衣為了五陰的色身,刷牙洗臉也是在張羅五陰的色身,跑來跑去去齋房大寮 吃飯燒飯 拿碗拿筷 也都是在張羅五陰的色身,然後覺得很苦就上殿或到自家的佛堂 想要找尋一點的清淨 也是在張羅 讓自己的五陰當中的受想行識 舒服一點,到了佛堂 像現在天氣很熱,很熱你不開電扇不開冷氣,身體不舒服影響你的情緒 你很難把經念好 很難把懺拜好 很難把佛念好,也是都是在張羅自己的五陰身心!

這樣 我們要反思:我們從一起床 一直到 晚上就寢 一整天的時間都在為五陰身心在張羅 再忙,忙茫盲,最後真的可以 實踐到 般若心經的 照見五陰皆空,度一切苦厄嗎?!

這個意思 並不是我們 不要穿衣,不要刷牙洗臉,不要吃飯,不要張羅上殿做功課開冷氣開電扇!而是 我們本來就被這五陰的身心給綁住了,你很難脫離他的束縛跟思維左右,但是修行就是 懂得觀 五陰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是不真實的,盡量打破對五陰身心追求沉溺的思維,減少受到這些的束縛的影響!

先觀察自己被五陰束縛的苦,然後推己及人想到 眾生也有受五陰束縛的苦,然後起大悲心 學般若空智 逐漸解脫對五陰身心的迷惑跟假相的依賴跟束縛,只為了發菩提心 都是為了將來普渡眾生 都幫助他們解決對五陰身心的迷惑跟假相的依賴跟束縛的問題!

這樣你的思維模式改變了,自然對於 五陰的執著 改變了,對於世間的想法思維 也轉換成 出世間的想法思維,最後 萬法唯心造,心變 則法界也變,自然逐漸真正的照見 五陰皆空!

照見 不是思維 五陰是空的道理,而是現量境界 就是 讓你知道 本來五陰是空 是不可得的境界!是苦盡的境界!苦盡的境界 不就是 涅槃?!

所以妄盡 就是不要再疲於奔命的去追求這些 虛妄的東西了!盡就是 停下來的意思!就是停下來這些對於妄境界的追求,而源頭 就是 妄心 停下來了,自然 妄境 就停下來了!

好比六祖壇經中 二僧在爭論是風還是幡 哪一個才是讓幡動的問題?!六祖大師說:

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心動!

心一旦熄下,風幡等等所有的問題,當下就都消亡了!

如同 楞嚴經上說: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你的心 一歇,萬境本自如如,自然 也不是幡動 也不是風動,幡風 本來無一物,是自己的狂心惹下這些塵埃而已!

 能夠認識到這個道理的智慧,就是清涼的菩提的智慧,故說 歇即菩提!

若不認識這個道理,世間 跟 心 始終都還是 熱惱的煩惱習氣的境界!

你的妄心 能夠當下停下來 歇下來,當下就是菩提,那個當下你就認識 甚麼叫做菩提心?!甚麼叫做發菩提心了!

如同 六祖慧能大師 跟 惠明和尚說:

摒除諸念不思善不思惡,當下即是明上的本來面目!

那個就是菩提心!

所以 我們看: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

多身可以做為一身,或是可以以一身做多身,這是我們本具的真相!但是我們做不到!

無法體會,是我們被自己的取相執著分別心給障礙住束縛住!

佛陀透過止觀修行 把取相束縛 脫去了就能見此境界!

我們或許可以用 一些邏輯跟譬喻等方便的方式去分析這樣的境界,但是佛陀不是只用分析 或意識心的比量來認識這樣的境界,而是親身現量證到這樣的境界!

但不妨礙我們用比量 分析的析空觀 來解說這樣的境界:

例如說:五歲的我,十五歲的我,二十歲的我,五十歲的我,乃至到七十歲 或是臨命終時的我,或是過去生的我,未來生的我,這些就是多身,那麼現在 我五十五歲 當下這個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當下的我 就是一身;

多身作一身:我現在五十五歲當下這個身體的我,有沒有 以前五歲 十五歲 二十歲身體的那個我?!你不能說完全沒有!所以 多身 能作一身!

一身作多身:我現在的五十五歲當下這個身體的我,能不能 作 七十歲 乃至臨命終時的多身的我?!

不單單這一世的一身多身如此,我們生生世世的也是這種一身多身的關係!

如 蘇東坡的前世是五祖戒和尚,因為犯戒 業感投生 才成了蘇東坡這一身,蘇東坡這一身 也可以 業感投生 變成下一世的 袁宏道 乃至投生到西方極樂的身分等的多身!

我們再看,有一種 精神病 叫做多重人格,其實 我們這一生的人格 也受到過去生無量劫 無量種身分的多身的性格的影響,才變成這一世這一生,多重人格 有的人 同時有 藝術的天分 語言的天分 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習氣人格,不就是 一人一身 同具多人多身,也就是多身作一身?同樣的,我們這一身 也可以轉世輪迴 變成不同業道的眾生 不同的身 不同的性格,不就是 多人多身 同具 此世這一身所作,也就是 一身作多身?

這是我們用道理 來推論 所謂的 多身作一身,一身作多身 的境界!

 

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

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

上面說過 一身可以作多身,多身可以作一身!

同樣的 可以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自然也是正常的!例如:我們累生累劫以來,每一生的習氣跟身業身相的影響,可以 牽扯到每一生的一身中,也會這一生的影響 牽扯進入每一生多身的身相跟習氣當中!

後面這個 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非 就是 不是,沒就是 消失;意思就是 以上所說的 這些 一身作多身或多身作一身;或是 一身 入多身,多身入一身;都不是 這個身消失了 才產生 另外之身,舉例來說:一身作多身,並不是一身 消逝 隱沒了 才產生 多身;而是 一多無礙的觀念,換句話說 一身作多身 還是 一身入多身,並不是 一身消失了 才能作多身 或是 入多身!

好比因陀羅網的帝網天珠,一珠之相入無量珠,無量珠入一珠,他們的入,沒有先後之別,也沒有一多之別,是同時互入互攝的!

好比 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無量的地藏菩薩 多身 現身在釋迦牟尼佛講地藏經的忉利天宮,一時來集 沒有先後,釋迦牟尼佛 以無量手 摸頂 地藏菩薩頂 也是沒有消失 或是先後的差別!

地藏經中說五無間的罪人,自見自身一身遍滿全床受報,亦見多身 遍滿全床受報!

如果 有[沒]就會有先後的差別,先要有一個沒了 消失了 才會有後面的多 出現!

但是法界緣起是無生的,既然無生,自然無滅,沒 就是滅,如果本來無生 本來就是如此 一多並存無礙 本來虛幻,又哪有滅 或是 沒 可得?!

能夠觀知這種實相的道理,都是因為他具足了 甚深華嚴法界觀 的定力,才能得到如此的境界!

師父說:一切的定,都是由 忍讓和合開始,你要忍得下來,才能有定力,有了定力 才有資格說 甚麼智慧!

遇事能忍,忍下來才能觀照,有觀照才能有智慧!如果 連忍心不動 都煞車不下來,怎麼可能 得定?!這確實就是我們可以下手的地方,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原來是向前!

退一步 就是海闊天空的境界,就是修道 向前的時刻!這時候才能講到 忍讓 後面的讓,讓就是 有智慧的抉擇,可以一切放下 能夠捨下身心世界的一切,趣入無為法!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