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華嚴學堂
首頁 華嚴學堂

2025-09-05惠謙法師講華嚴發菩提心章(31)

2025-09-05

 

 

七、真理即事門,

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

事必依理,理虛無體,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為真理。

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

解:

上面講完了 成門 跟 奪門!

下面講即門跟非門!

即門 有二,真理即事門 跟 事法即理門!

真理即事 說的是 真理不離開事,過去我們說過 真空觀的空 不是甚麼都無的空,而是不離色的空,

事法即理 是說 事法本身本無自性 故本來即理 也就是本來是空! 這是從事法跟理體的本質來說,本無二致!

 

 

七、真理即事門,

 

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

這理說 真理 必定不是離開事相以外,有一個真理的空性之理可得,以一切法 都是無我 無自性,就因為 無我 無自性 的道理故,才能成就一切法的事相!

舉例來說:心善寺 是甚麼樣子?實際上 心善寺沒有固定的甚麼樣子!因為會隨其因緣 隨其變化 而變化不同的樣子,所以 心善寺 是透過因緣而成他的樣狀,故說 心善寺 本無自性!

例如:當初 開山老和尚的因緣,所以 經費不足,心善寺 的廣場跟樣子 比較艱困.後來因為 住持和尚接任的因緣,所以信徒變多,建設經費一直進來,心善寺又變不同的樣貌!

那麼心善寺 到底是甚麼樣子?隨其因緣的造化,沒有心善寺的固定的樣子!

也有可能 哪天 因緣散掉了,就不叫心善寺,改成別的名字!

生活中 我們要契悟 一切事法 都會隨著因緣而變,既然沒有固定不變 都是無常 無我 空的,就放下 現狀的執著!

好比 過去 國共在大陸的仇恨,造成金門 古寧頭大戰,戰爭死了多少人,後來 2008年馬英九 當選跟大陸三通和平的因緣,結果 國共關係變得有來往,化除了仇恨,這時候再去金門看到當初古寧頭這些死去的戰士,令人不勝唏噓!

因為一切事 都無我 都是無自性,沒有不變的樣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過去生跟冤親債主也是一下子是親 一下子因緣一變又變冤債主!那麼 我們跟這些眾生 到底是冤 還是親?!關係是愛 還是仇?!

我們學佛,就要看透一切事法 都是這樣因為因緣而無自性的變化,放下當前的情執跟想法!

可見得 我們要追求對於空性的了解,不是離開 事法的觀察跟體悟之外 另外有一個空性的體悟可得!

這個無我理 要有深刻的體悟,我們才能真正做到隨緣 而能不變!真理 必定都在一切事相上,因為一切事法 都離不開無我的道理!

 

事必依理,理虛無體,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為真理。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空就是理!

一切的事 都必依 因緣之空 而成,這個因緣 因為本具無常性/ 無我性,故 因緣的現象 本來虛妄,要找一個不變的自性的樣貌跟體相 畢竟無體可得,所以理體 舉體而成 無非都是事相,才為真理!

所以 真空觀時,要去除 斷滅空 即於青黃等相的空 不即於青黃等相的空 這三種邪空!而是 空 不離開色法之外,另外有一個空可得!

事必依理,理虛無體,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為真理。

無我的道理,就是空!他也必須透過事相來呈現這個理,無我的道理 雖沒有一定的體性 但也不是甚麼都是斷滅,所以 舉體皆事,因為他仍具有緣起的妙用!

緣起的妙用就很重要,雖然 我們看破放下,並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要善用 因緣 善用機緣 去妙用這些因緣,去積極的修善!

好比 你要放下執著,放下不是甚麼都沒有,因為放下有慈悲跟智慧,就會隨著慈悲跟智慧 去善用因緣 去行菩薩道,聽經聞法 去利益眾生!

 

所以看破放下 不是甚麼都不要,而是就因為不貪 不執著,所以 有慈悲 有智慧 隨著因緣的變化,善用因緣 去做利益眾生 成就佛道的事情!也就是放下之後,就是提起!

好比 放下惡法的行為,所以才要積極的去做善法的行為!

換句話說 要如何斷惡?就是你積極的去行善法,自然就沒有時間去造惡法,自然就斷惡!

這才是真正 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好比 要找水的濕性 本來就即在波浪 當中找,水性 非波 非不波 本來不動 具存在波浪當中!

水性 濕性 本來就在波浪的事法當中!

如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

水 代表真理,波 代表事相,水 的真理是 性質是濕性,濕性不動;波 就是 水的動相;所有的水 都能形成波,所以水就是那個波,波 沒有動 就是水,波浪 之相不是那個濕性,水即是不動,

波就是水有那個動,而成就波相,故波因濕而常動 而成就波,

若水不動,這能顯水 的濕性,不離開就是波的本來性質,所以 水就是波!

 

----------------------

八、事法即理門,

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

故說眾生即如,不待滅也。

以波動相舉,體即水故,無異相也。

---------------------------------

解:

上面講完 理即事門,是從理門來看 理不離事;好比 要找夢心,要從夢境的事法中去體會,才能知道 夢心是甚麼!

 

現在 倒過來 從事法來看,事法的本質 體性 就事真理,好比 夢境 是怎樣出來,因為夢境的本質 本體 是夢心!

 

八、事法即理門,

 

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故,舉體即真。

正所謂:緣起的事法 本體 必定是無自性的,以 事法的本質是無自性故,所以 舉事法的全體體性 本來即真性!

色即是空,緣起的性體是空,因為 緣起當體即是空,所以 緣起的舉體當體 都是真實!

緣起的事相是虛妄的,但是 本質是真的!

好比 現在 師父 在講法,講法台上有佛像 有桌子 有椅子,但是 師父的樣貌 講法台 桌子跟椅子,都是空的,但是我們被 這個表相所騙,看不到 師父 桌子 椅子是空的,就被這些表相所迷惑!

 

故說眾生即如,不待滅也。

所以說 眾生 本來即是 如如不動,眾生表面上都在輪迴六道生死生滅,其實 他的佛性 本體 從來都沒有變動,好比 三歲吃到糖知道是甜的覺性 跟 三十歲 一百歲吃到糖知道是甜的覺性 都沒有變動!

因為眾生就是法身 就是當體本空,所以眾生即非眾生,眾生本無自性可得,故知眾生部過是一個假名,故為眾生的真相!

 

以波動相舉,體即水故,無異相也。

好比舉波浪的動相來觀察,實際上波浪的體性 本來就是非關 動 非不動的水性,故浪動 浪不動 都純一都是同一的水性,本來沒有異相可得!

波浪還在動的時候,這個相 還在起伏動盪之時,當體就是濕 就是水性,波浪雖有動,但是體性 是無有不同的!

----------------------

九、真理非事門,

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故。

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

---------------------------------

解:

上面講完即門!有即門 就有非門!

離四句,一個是有/一個是無 是空/一個是亦有亦空 也就是 有即空 跟 空即有,講的是 事跟理 是一/最後現在要講第四句的 非有非空 也就是非門,講的是 事跟理是異!

非門 有二,真理非事門 跟 事法非理門!

真理即事 說的是 真理不離開事,事法即理 是說 事法本身本無自性 故本來即理 也就是本來是空! 這是從事法跟理體的本質來說,本無二致!

但是 不能光談本質的相貌,還是要談 事法跟理體的法相 還是有區分的,不能混淆,所以才有非門的探討!

但是 事是事(事有無量相),空是空 有就是理是理(理本無相)不能混淆 這些相上的意義!

理 跟 事 是不同的,好比 水 跟 浪 是不同的,水 是不動之相,浪 是動相,動與不動相 還是有區分的!

好比 手心不離開手臂,手心跟手臂是同一隻手,但是手心 就是手臂嗎?但是 手心 不能說他是手臂,必有不同之相,不可混淆,所以 雖然手心跟手臂雖是同一隻手,但是 相狀 仍不可混淆!

所以手心跟手臂 到底是一 還是異?那要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

因為手心離不開手臂 所以 手心跟手臂是一,但是手心 跟 手臂 作用跟相狀不同 故手心跟手臂是異!

亦是一 亦是異 才能描述出 一手境界的完整的樣貌!

同樣的 事跟理 也是要透過不同的角度去觀察 跟 認知,才能 體會到 事理之間 實相的真實的樣貌是甚麼!

好比 盲人摸象,要透過摸到大象不同位置的人的結論,你才能知道 大象完整的樣貌是甚麼!

同樣的 事跟理之間的關係的真相 也要透過 遍門 成門 奪門 即門 非門 這五對來了解 理事無礙觀的真相!

 

九、真理非事門,

 

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故。

雖然 這個理 是即事之理,但是 這理 非這個事!

好比 即波之水,不能說 水就是那個波!

因為 波是動的,但是 水體的濕性是不動的!一個動 一個不動,你不可說他們兩個一樣!

理體是那個真.事 是那個虛妄,以真 跟 妄不同,以 真實的理體 非是虛妄,是真實的;而事相是虛妄的假相,真實不跟虛妄相同,所以 理跟事當然不同!

好比 凡夫都看事的虛妄,自然不能跟看見真相的聖人一樣!

所以 真實 不是虛妄的緣故,好比 浪 依於 水而生,所以 理是所依, 事是能依!

波浪是所依,他要依於水,賴於水的能依 而成!

被依靠的是所依,如同 浪要依靠水才能成,所以水能生波浪,所以 水是能依,波是所依!那麼能依跟所依是不同的!

所依的就是真理,能依是事!

 

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

這個會動的波 雖然具足不動的水性 濕性,但是 不能說 不動的水性 就是 動的波相,以 動的浪相 跟 不動的濕性 是不同的!

----------------------

十、事法非理門,

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異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

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義,非濕故。

---------------------------------

解:

十、事法非理門,

 

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異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

這個事 是全理之事,但是 事相 恆常跟理不同,因為 理是性/事是相 兩者是不同的,能依的事 跟 所依的理 是不同,所以 事相雖然全體是理體,但是事相跟空相都是宛然清楚不同的!

 

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義,非濕故。

好比 全水的波,波 是水所形成的,但是波的動相 跟 水性的濕性的不動相,兩者還是不同!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5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