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俱亦不可者,
謂若色即空、不即空,
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種失。
初、據人,有二失:
一、凡聖雜亂過,
二、迷悟不成過。
次就法,亦有二失:
一、二諦雜亂過,
二、二諦不成過。思之可見。
---------------------------------
解:
上次我們說離四句的過失,上次說完 空色是一 還是異 的過失!
下面開始講 空色 也一也異的過失,因為 空色 也是非一非異,
第三俱亦不可者,這個俱 亦 就是 也一樣 也不一樣!也就是也一也異 都俱足,也是不對的!
好比 水跟浪,水跟浪 是一樣,還是不一樣,你可以說水跟浪 是一樣嗎?還是說兩者是不一樣?
好比說 你喝水,你可以說你喝水 也是喝浪嗎?!可見得 水跟浪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說他是一!
如果用水跟浪為例,你可以說水不是浪,浪不是水嗎?可見得 水跟浪是不異!
俱亦不可者 就是此義!
謂若色即空、不即空,
色亦即空,色也不即空,也就是 色是空 也不是空!
好比浪 你說他是水也可以,也不是水也可以!
空即色、不即色,
你說 空亦即色,也亦不即空,換句話說 空也即是色,也即不是色!
亦有二種失。
俱亦 都不可,也就有兩種過失,也是從人 法兩種角度去看!
初、據人,有二失:
從 人的角度來說,有兩種過失,因為 聖人見到空,凡夫反而都見到色相!
凡聖雜亂過,
如果 亦一亦異來說,凡夫跟聖人是一樣的話 那麼凡夫跟聖人的差異就混亂雜亂掉了!
凡夫所見色 聖人見空,那麼凡夫見色也是空 也不是空,那麼凡夫就跟聖人就沒有差別 就混亂了差別!
二、迷悟不成過。
若色是空 也不是空,那麼家財萬貫 也是空 也不是空,那麼 是空就是悟 也不是空就是迷,就迷悟混亂雜亂!
次就法,亦有二失:
從法 來看 真俗二締 也是空 也不是空,那就有兩種過失:
二諦雜亂過,
,講空是空締,若是色也是空 也不是空,那麼色也是俗締 也不是俗締(即空締),那麼真締俗締就混亂掉了,是有過失的!
二諦不成過。思之可見。
真俗二締 也不能成就,跟上面一樣意思!
----------------------
第四俱非亦不可者,謂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種失。
---------------------------------
解:
第四俱非亦不可者,
色也不是空 也不是空,
上面俱亦 是 好比 我也喜歡吃榴槤,也不喜歡吃榴槤!
這一段相反意思,好比 我也不是喜歡吃榴槤,也不是不喜歡吃榴槤!
俱 就是 即,非 就是也非一 也非異!
俱 就是 正即,非 就是 非一也非異 相反的邏輯!
說實在 俱一 也俱異!雖然上面那一段是俱亦,這一段是俱非,其實俱亦也就是俱非!俱非 只是 俱亦的倒裝句的邏輯觀念!
換句話說 俱一俱異 是圓教的顯德是華嚴事事無礙法界,非一非異 是圓教的離過是別教的華嚴一真法界!
謂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種失:
雖然 亦一亦異 跟 非一非異 兩者間看起來邏輯上不同,其實 是敘述的方法不同而已,而實質內涵是一樣的,只是倒裝句來驗證思考!
其實亦一亦異 就是一異都同 就是一,非一非異 就是一異都不同 就是異,不管一異 都是我們眾生執著分別出來的,本來就都是妄想出來的,本來一異的觀念是眾生分別出來的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 要破 非一非異 也要破 亦一亦異(也一也異)!
換句話說 俱亦 也是 俱非,兩者間也都是也都不是!
所以最後從最簡單的角度 就是中論說的 不一不異,所以表面上看四句好像邏輯上分析起來好像很複雜, 其實四句就是兩句,就是一 跟 異而已,都是我們眾生一異的二元對立執著分別出來的!
這裡說 若說色非是空 也非不空 跟 空 非是色 也非不是色,這兩段來說從 人 跟 法 兩個角度來看也看出兩種過失:
----------------------
就人,有二失:
一、迷無悟聖期,悟不從凡過;二、聖凡雜亂,
二位俱壞過。
---------------------------------
解:
從非一非異來看,也就是也不是一也不是異,從人的角度來看有兩種過失:
就人,有二失:
迷無悟聖期,悟不從凡過;
若是非一,那麼凡夫來看,凡夫於聖人的覺悟,永遠沒有覺悟的時候之期,那麼色也不是空 也不是不空,自然 色跟空分不清楚了,那麼就永遠都沒有開悟之期,因為 迷就是色 悟就是空,若非色非空 那就也不是凡夫 也不是聖人!好比我也不是開悟 也不是不開悟,那麼到底是開悟 還是不開悟,就混亂了!
二.聖凡雜亂,二位俱壞過。
若是非異,那麼聖人跟凡夫就雜亂混在一起了,那麼就壞了凡跟聖這兩種差異的位階!
----------------------
二、據法者,亦有二失:
一、二諦各別,俱不成過;二、二諦混雜,失法體過。思之可見。
---------------------------------
解:
據法者,亦有二失:
從法的角度來談,也產生兩種過失:
一、二諦各別,俱不成過;
如果 非一的話 俗締跟空締 則各自分別,換句話說 真締離開俗締 就變成斷滅見,若俗締離開真締就變成遍計所執,真俗二締就混亂了!
二.二諦混雜,失法體過。思之可見。
如果 非異的話 二締 也混亂了,那麼真締就是俗締 那麼真締混入俗締,就失去了真締的體性過失(失體),也失去了 俗締的相的過失(失法)
, 好比 水跟浪,水代表真締,浪代表俗締,水跟浪不可分開(體性無別),表示真俗不可分開 故說非一是錯的,若是從水跟浪 相跟作用不同,表示 真俗不可是同樣的,故說 非異是錯的!
故水浪各別 是不對的,說水浪無別 也是不對的;那就是真俗二締混雜 體性跟相用 之間的道理也是錯誤的是有過失的!
好比手心跟手背 是分開的?還是同樣的?
如果是分開的就是分開的兩隻手,
若是分不開 那麼手心 就是手背 在相上混雜掉了!故說你也不可以說 手心就是手背!
上面我們講完了發菩提心章的第三 顯過 的四句的過失,都要遠離偏執這四句的過失,才能正發菩提心!
若是這四種過失都可以去除掉 就會顯 菩提心的德行!
算是很重要的觀念!
----------------------
第四表德者,自有五門:
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偏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
---------------------------------
解:
上面我們說完離四句的過失才能正顯顯觀發菩提心,偏於 華嚴五教的別教 的離過,下面表德 比較像 華嚴五教的圓教 顯德的觀行範疇!
若是我們前面能離四過 離世間,就能 入法界 顯出華嚴的法界,就要修下面的華嚴的法界觀,就能顯出菩提心的德行相貌!
第四表德者,自有五門:
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偏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
表德 被分成 五門深淺不一的觀行的觀念,這五門 是更深入詳細的開解講解 華嚴法界觀門所講的內容!所以 出現很多 法界觀門的名相!
----------------------
(法界觀門第一觀 真空觀)
第一真空觀法,於中略作四句十門:
(四句)
一、會色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三、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寄觀。
---------------------------------
解:
第一真空觀法,於中略作四句十門:
法界觀門 的第一觀 是真空觀,這裡也是從真空觀開始開解,他也是用 法界觀門的 四句十門 來開解:
(四句)
首先這四句 就是法界觀門第一觀的真空觀四種觀:
會色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三、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寄觀。
有色跟空的關係 分析成十門的分析 故說十門,都一直在探討分析色跟空 也就是有跟無 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