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顯過中有四句:謂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俱非亦不可。
---------------------------------
解:
我們進入 發菩提心章的第三章 顯過,上次說過 有顯過 就有 表德,所以 第四章 就會發揮 顯德;
這個讓我們複習一下 華嚴五教止觀 到了 第五教圓教的華嚴三昧門時,有提過 遮情 也跟這裡的顯過 所說的道理一致;後面就是表德 也跟這裡 的表德一致!
我們在遮情時 也說過 空有的四種錯誤的認定,也是華嚴法界 是空?是有?是空有具存?是空有具奪?
這麼發菩提心章 也是類似的離四句非情的認識!
這裡的四句,都是 從 有 跟 無 來談的,也就是依他起性的 有跟無 是相對待的概念,因為 有 是相對於無 而有,也就是 色 空!
色 就是色相,例如:我們這個世界 如沒有 色相 就很難了解於 空 是甚麼?
空 就是 空相 就是 無色相 無相,也是相對於色相 才能有空!
另外我們再談 色 空 之間的關係,有相即,相離的關係!
相即 就是即是 相同 是一的關係;相離 就是 相異 也就是異的關係!
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 是 一樣 或是不一樣的判斷的關係!
我們分辨一切萬事萬物 都會用一樣或不一樣的想法去判別,如果是 既一樣又不一樣 的話就超過我們凡夫判斷事物的想法!
第三章顯過 我們對於 色跟空 有哪些觀念要避過過失:
第一顯過中有四句:謂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俱非亦不可。
第一個顯過 就是 四句:
我們在學佛法時常說要離四句 絕百非,四句是哪四句:
第一個是 即 也就是一,一是不對的!
第二個是非即 也是異,異也是不對的!
第三個是 具,具就是也一也異,一異都具也是不對的!
第四個是 非具,非具 就是非也非異,非一非異也都不對的!
前面兩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第三個 具 也一也異,第四個非具 非一非異!
我們世間人都會把事物都認為 一樣 或是 不一樣 就容易因為大家認定的不同 產生一異的主觀認定 就產生戰亂 紛爭 跟 情執當中!
第三種 舉例來說 你是台灣人 也是中國人,有很多人覺得 我是台灣人 也是中國人,於是有些人不覺得 台灣是中國的,就會產生紛爭的執著分別!
第四種 舉例來說 你不是台灣人 也不是中國人,那麼就是外國人 是洋人,你就落入洋人 跟非洋人之情執分別!
我們就是容易落入這些一異的假相,都是分別出來的虛妄當中,產生鬥來鬥去等等的爭執;好比 在夢中 我們執著 中國 跟 台灣是敵對,等到醒來時 才發現 中國跟台灣都不過是一場夢罷了!
好比 烏俄戰爭,烏克蘭人 跟 俄國人之間會產生敵對虛妄 暫時因緣合和的假相的認為跟認定;對於 其他我們台灣人 日本人來看 烏俄之間的是非 就變成沒必要的爭論!
所以 夢裡明明有六趣,但是 等到覺後空空無大千!
我們夢中所執著的六趣 都不過是一場,夢醒了甚麼都沒有!
好比 我們認為的 每個人心目中 的家庭的家,你覺得家 是甚麼?
是十年前 二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的家?還是十年後的家 ?二三四十年後的家?
哪個家 才是家?!
例如:20幾年前小孩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感知的家是家?還是 三四十年後 年老的父母離開 小孩都變中年大叔的這個家是家?每個時期的家 都會因為因緣的不同,那個家的感覺跟認識 都是一直在變動!
例如:以前我們小時候的過年 跟 現在的過年 感覺都不同!
可見得一切都是 因緣和合的一種概念而已,並無永恆不變可得!
同樣的 我們生命中 都在這種 是一 是異的概念中起執取!
好比 蘇東坡的三世,蘇東坡前世是五祖戒和尚,這一生是蘇東坡,下一生是袁崇煥,三生 的前生跟後生 是蘇東坡?非蘇東坡?
我們都在這些一異起執著!
我們這一段 先大略的介紹 顯過的四句,後面會更詳細的介紹跟發揮 四句之過 的過失!
----------------------
初中(謂即亦不可)有二:謂據人及法。
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過失:
一、凡迷同聖過,以凡夫見色,即是空故。
二、聖智同凡過,以所證真空,即是凡見色故。
---------------------------------
解:
初中(謂即亦不可)有二:謂據人及法。
最初 色跟空 相即 相同 是不對的,這裡 可以從 人 跟 法 這兩個角度來講來分析
這裡講的即離 是要破我們的分別見,破我們微細的分別執著跟認定!
好比 我們說 初地菩薩有破無明,到了八九十地的菩薩也有破無明,那麼 初地菩薩破的無明 跟 八九十地菩薩破的無明 是同是不同?!其實是 初地跟八九十地破的無明 是他有微細深淺上的不同!
好比最近最熱門的台灣三峽路怒症的事件;我們平常生氣發怒,但是 我們平常 靜下來生氣 跟 發怒時的生氣有何不同,這個內心當中的生氣 很生氣 跟 微怒 或是有一點點不舒服可以控制 這三者間都是無形無相的發怒生氣 但是深淺隱顯有差別!
好比 這次三峽事件的開車殺人怒氣的fu,跟 舍利弗有一次因為回到精舍產生的習氣上的怒氣的fu,兩者間的差異有差別!
就人有四句:
從人的角度來分析 有四句:
若色即空,有二過失:
如果從人的角度來說 如色就是空,會有兩種問題:
但是心經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難道是錯的嗎?
其實心經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是沒有執著分別的,而這裡講的色即是空 是有執著分別的!
下面說色即空 跟 空即色 這兩者間是有些角度上的不同,好比 男生即是女生,表示男生有一些女生的特徵; 女生即是男生,表示女生有一些男生的特質!
這兩者要講的角度是不同!
下面是色即空的過失:
凡迷同聖過,以凡夫見色,即是空故。
第一個 凡夫所迷惑 跟 聖人所見的過失 是不同的
因為 凡夫見到色相,實際上在聖人所見即是空的!
所以凡夫所見的色相 怎麼會是 聖人所見的空 又怎麼會一樣!
所以凡迷同聖 是錯的!
聖智同凡過,以所證真空,即是凡見色故。
這一段是認為 聖人的智慧 跟 凡夫是一樣的錯誤!
因為 聖人所證到的真空見解,本來就在 凡夫所見色相當中的緣故!
但是 聖人所見的空,不可能就是凡夫所見的色,因為 凡夫見不到色本是空!
所以 聖人 不可能同於凡夫!
故聖智同於凡夫是錯的!
以上是從凡夫所見 跟 聖人所見 兩者間的角度去看,如果色就是空 會產生的問題!
好比 班長 就是佛,佛就是班長 一般人很難接受!
----------------------
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
一、聖應同凡,見妄色故。二、凡應同聖,見真空故。
---------------------------------
解:
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
如果從人的角度來說 如空就是色,會有兩種問題:
但是心經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難道是錯的嗎?
其實心經講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是沒有執著分別的,而這裡講的空即是色 是有執著分別的!
下面是空即色的過失:
一、聖應同凡,見妄色故。
這裡說 聖人所見之空同於凡夫所見之色,因為佛見到的色 就是妄色,本無實體可得!
因為凡夫 是見到空 其實是色(斷滅空的色),會混淆凡聖的差別!
二、凡應同聖,見真空故。
凡夫所見色 相同於 聖人所見的空,因為 凡夫所見的色 本是空不可得!故
空即色是錯的!
----------------------
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還有二過失:
一、壞俗諦過,以青、黃等色即是真空,則無別俗故。
二者、壞真諦過,既以青、黃等相為真空,則別無真空故。
---------------------------------
解:
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還有二過失:
從法的角度來看四句:
如果色就是空 會有兩種過失:
壞俗諦過,以青、黃等色即是真空,則無別俗故。
會產生壞了俗締上的過失,以認為 青黃等色相 即是真空,這個就破壞了俗締的道理!
因為在 俗締上 空 跟 色 本來就是不同,所以 色即空 是錯的!
好比 阿彌陀經,有世界名為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這個是從俗締上來說 有極樂 有阿彌陀,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 在俗締的相上 是不同的,故你不可以說 他這兩者是同的!
二者、壞真諦過,既以青、黃等相為真空,則別無真空故。
會產生壞了真締上的過失,以 青 黃等色相 本來就是真空,好比 浪 不離水,所有的浪都是水,水是 一切浪的真空不二之相,這個就破壞了真空 空締的道理!
這個是從真締上來說 無極樂 無阿彌陀,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 在真締的性體上 是相同不二的,故你不可以說 他這兩者是不同的!
今天先從 第一個 色空 皆即的角度去發揮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