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者、自有眾生尋教得旨,知一切法無不穪性,是故於文字教法亦不待捨離,持此順稱之教則為正行,此雖不捨教而得真,猶非究竟。
---------------------------------
解:
八者、自有眾生尋教得旨,知一切法無不穪性,是故於文字教法亦不待捨離,持此順稱之教則為正行,此雖不捨教而得真,猶非究竟。
第八種人,他在解行所證當中,雖然契悟到佛法所要講的真理,自覺圓滿,知道一切法無不是彌漫周遍(充滿)性 皆是法性 皆是周遍的空性!
(知一切法無不穪性,這個穪 現在查過各種字典找不到這個字 懷疑是過去大藏經登入時寫錯別字,應該是 知一切法無不是彌性!比較合理!)
表示第八種人 契入空性,從各種經典中得到要旨,契悟到一切法無不是空性!
是故於文字教法亦不待捨離,持此順稱之教則為正行:
甚至語言文字跟教法本身也不離開這個空性這個道理,所以也不需捨掉文字的教法,善用文字教法 順於這個教理 善用這個教理 也是修行的正行!
所以 在六祖壇經中,法達法師問六祖大師說:
如果契悟法華的要義,是否以後就可以不用再誦經 再轉經!
也被六祖大師喝斥,而說 不了解要義 而誦經是被經轉,懂得要理 誦經是轉經!
所以在第七的這種人 是 得到要義,就把文字教法棄捨掉,但是仍有一個問題 因為語言文字教法 本來也是空,也沒甚麼好棄捨;所以第八種人 他雖然得到要義,也不捨棄善用文字教法!
如有人問 趙州禪師:說狗子有佛性否?
說:有 就是還有語言文字 就是錯!
如果說:無 也是錯!
既然 非有 非無 就是離四句絕百非,就是都不能講,說似一句即不中!
順稱之教則為正行:
也就是 可以受持弘揚 合乎空性的文字教法 , 順於空性來說言教,故以此為正行!
例如:心善寺 是建築嗎?如果沒有人 也不稱為心善寺!心善寺 只有人 是心善寺嗎?如果沒有地 沒有寺廟 也不稱為心善寺!
所以心善寺是甚麼?是這塊地?是建築嗎?是人嗎?
其實心善寺 只是我們眾生心中產生的一個虛妄的概念而已!
心善寺可以是這塊地上一切的微塵,也可以是一切;其實心善寺是眾生虛設假,所以心善寺本來就是空!
如唯識學 說:萬法唯識,除了心識以外無有外物可得!可見得包括心善寺皆是我們的心識所生起的,如果你沒有相應的阿賴耶識 心識分別作用,則心善寺也不可得!
此雖不捨教而得真,猶非究竟:
這裡 第八種人 雖離文字相 也不捨文字教法 無不是空性,仍有問題,因為他只是初發起這樣的認識,還未熟悉依稱性而說的一切菩薩教法菩薩法式 ,故說仍非究竟!
如過去 有兩個人 來跟舍利弗學法門,一個在家時的職業是洗衣服的,一個在家時的職業是拉火箱的空氣箱打鐵,洗衣服的教他數息觀,拉箱的教他不淨觀,結果修很久都無法證果契悟,後來兩位弟子跑來找佛,佛陀把他們的修學法門教法顛倒過來,洗衣服的修不淨觀,拉火箱的修數息觀 結果兩個很快都證阿羅漢果!
可見得 雖然舍利弗善觀空性,也能了知合於空性的一切
教法,但是善知甚麼樣的人才適合怎樣的教法的能力仍不足,還是無法究竟的幫助到眾生!
換言之,第八種人 說證到離言說相的真理空性,也不捨語言文字 善用教法 解說諸法!
----------------------
九者、自有眾生常受持稱性之言教,遂得於教不捨不著,
恒觀絕言之真理,乃得於理亦不捨亦不滯,俱起二行故。
《經》曰:『聖說法,聖默然』者,是其事也。
此雖理事無礙,二行俱起,猶非究竟。
---------------------------------
解:
九者、自有眾生常受持稱性之言教,遂得於教不捨不著
第九種人,他雖然依大悲心 為了利益眾生,依於空性之理 可以受持 稱性講無量的言教!
他能於 所教的教法 能不捨 也不著,
第八種人 雖然能不捨於文教,但是仍有住著,故還無法自在!而第九種人 他除了能不捨 也能不著所教的文教教法!
這一段是於教理能不捨不著,下面這一段是於所觀之空理 也能不捨不著!
,恒觀絕言之真理,乃得於理亦不捨亦不滯,俱起二行故。
他既然能稱性於空性絕言之理,也能於這個離言說的空理,也能夠達到不捨也不滯著!
也就是第九種人 他能 空有,理事,都能不捨不著!
俱 就是理事圓融 空有不二(理事同俱),都能起 頓行 跟 漸行 這二行 的自在無礙 同時啟修!
《經》曰:『聖說法,聖默然』者,是其事也。
第九種人也就是 佛經上說:聖說法(言教-有次第的修行的漸法) 或是聖默然(超過言說 無示無說的頓法,無次第 一次頓入),乃至說法的當下是無示無說,雖然無示無說 也不妨礙熾然全部說法!也就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頓漸不二 空有不二,故稱為不二法門 這件事!換言之,說法即是默然,默然即是說法,說法跟默然 都是同時俱起!
此雖理事無礙,二行俱起,猶非究竟。
此達 理事無礙 頓漸一如,境界雖高,仍未達究竟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