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
…..
七者、常心,謂於一一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間,不休息故。
八者、不求恩報心,謂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報故。
九者、歡喜心,謂令眾生得安樂時,通令得轉輪王樂、釋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樂故。
十者、不顛倒心,謂不見能化及所化故。
---------------------------------
解:
上次課程進入 發菩提心的三種心的第三種層次的心,也就是 大悲心!
前面我們說過 用法界觀門的三種層次觀,直心屬於真空觀,深心屬於理事無礙觀,現在最後講大悲心 屬於 周遍含容觀,前面我們說了大悲心的六種心相特質 都跟這個周遍含容 的義理相應,都是大悲心周遍 盡一切的義理!
現在講大悲心的後面四種心相特質:
七者、常心,謂於一一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間,不休息故。
第七種心相 就是 常心,度眾生要恆常不間斷,而且還要盡未來際都念念無間,都不休息,也就是大悲心 不能時有時無,如果 沒有恆常不斷的話,就不符合大悲心,因為你有間斷!
因為你要跟空性相應,如果跟生滅相應 就一定會有間斷,就無法恆常!
也就是 金剛經說:度一切眾生 而無有一眾生可得,因為你有落入眾生的相 就會有生滅 就會有斷!
所以大悲心中,還是要直心的空性相應,才可能升起大悲心!我們有時說自己有慈悲心,但這不是真正的大悲的!
因為你對別人慈悲 仍還是以有所得心,有得失 有人我 就會有生滅,就一定會有所分別,就不名為大悲心,因為不能常,還是會落入間斷!
因為大悲心 一定要與空性相應;所以 我們說學佛 要以悲導智,以智導悲,智就是 空性 就是般若智,沒有 般若智的悲,不是大悲,容易落入愛見大悲,沒有愛見的慈悲心,才能稱為 大悲!
所以要以智慧來引導自己的慈悲,同時也要以慈悲來引導我們的智慧,因為 沒有慈悲 你的智慧 將無法利益到眾生!
或是如現在 AI的智慧,是智慧很厲害,但是沒有慈悲的引導,這個AI智慧會被人類跟有心人所濫用,造成災難!
所以智慧很強,沒有經過慈悲心的引導,真的是很大的災難!
只是自利二乘而已!無法達到究竟的悲智雙運 徹底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佛慧,大乘經典上說 無量二乘 共同無量劫思佛智,連一絲毫都無法測知絲毫的佛智!
所以悲 跟 智 是如同鳥的雙翼,會輾轉增上 智慧跟慈悲這兩端!
八者、不求恩報心,謂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報故。
不會希求眾生來回報,如父母愛子女 有可能會有期望,將來老了 能得到子女的孝順跟回報!
但是這種有希求回報的心,就是一種煩惱,不會跟無求的般若空性智慧相應!
我們做甚麼事情,都多少有一些期待回報心,如 過去 舍利弗發願要行菩薩道,發願要以身供養眾生,結果 眾生跟他要兩隻眼睛,結果施捨了兩眼還被眾生丟在地上嫌棄 眼睛很臭,他就產生退心,覺得 這麼發心這麼修菩薩道,還被嫌棄!
這個就是心中還有一個期待,眾生連一個謝謝都沒有,還被嫌棄,這就是我們表面上好像很發心 不求回報,但是真的境界現前了 都還會期待一點點的回報心!
這就是因為不瞭解到空性的緣故,你沒有跟空性相應 是無法真正做到大悲!
當我們於一切眾生做廣大利益,要三輪體空,沒有施的人跟受施的人還有行施之事可得,因為沒有三輪體空 空性的體驗跟智慧,你很難做到大悲心 做到無所求心!
你看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希望毛端恩報,表面上好像可以做到,但是心中還有微細的我 人 眾生的計較的心念 俱生我執 在心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最微細的情執還在心中發動,不可能做到 利益眾生 不希求任何絲毫的得失利害的想法!
所以 不求希報心,是於無量無邊的境界中,都能四相永盡,究竟的無希求想!
所以 有求皆苦,無求則樂,因為你改變你的希求想,改變對於一切現象本無所得的智慧觀,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 無希求心!
所以因地的發心很重要,你在利益眾生的發心,是為了某種目的,就仍是有所求;跟佛菩薩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心裏想的都是以利益眾生為樂,如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發四十八願的每一願 都沒有為自己想,都是想如何讓眾生得安樂,以此為樂!這樣才能真正的有無漏的福報!
所以 楞嚴經二決定義說:以不生不滅性起修的因 才能得到 不生滅的果!
九者、歡喜心,謂令眾生得安樂時,通令得轉輪王樂、釋梵天王乃至二乘及大涅槃等樂故。
再來講 大悲心的歡喜心,歡喜甚麼?
是眾生都能得到究竟利益安樂,才是歡喜心!
這裡講 要讓眾生得到 轉輪聖王 福報最殊勝的快樂,釋 就是權力的殊勝,梵就是禪定安樂的殊勝安樂,還有二乘究竟離欲的殊勝安樂,大涅槃是菩薩道的殊勝安樂!
這裡也就是為了讓眾生都能得到究竟的殊勝安樂,就會覺得很開心,這個就是大悲心!
十者、不顛倒心,謂不見能化及所化故。
最後 不顛倒心,能化 跟 所化 就是能所的分別,你要不顛倒心 就要達到沒有能度化的眾生 所度化的事物 的對立的顛倒分別心,能所 就是 金剛經講的 我 跟 人,我就是能度化的 人就是所度化的,這種二元對立的分別,就是還是有顛倒!
如淨土法門說:念佛念到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你要念到 沒有能念的心 跟所念的佛 才能稱為 念到不顛倒!
例如:我們做一件事情,要看是否有顛倒?就看你做這件事情,就你有沒有人我的對立,例如:大家在做法會時,你覺得分別 自己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這個就是還在人我的對立 跟顛倒中!
例如:法會中 一項發心,你在分別 自己的發心方式是對的 甚至還很多人都覺得你是對的,有一個新學的做錯了,你就產生 自己是對的 新學的菩薩是錯的,就在人我是非的顛倒之中!
所以圓覺經上說: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我們覺得 還有對錯,還有能所,還有佛魔 的分別,都還不是究竟覺,都還是顛倒!
可見得不顛到心 真的要修 要學,有多深隱 多麼細微的心念跟念頭的認知!?
因為還有二元對立的分別,都還是分別想,還是分別心,都還是妄想執著!
所以我們都在這些微細深隱難查的 心的執著當中起執念,所以還有一些些 就還是顛倒心,仍不名為佛智的不顛倒心!
因此這一段你要於一切眾生 一切時 一切境界當中,都離開能所 人我 種種妄想的執念的對立跟分別心,不見 有能化的我 跟 所化的眾生跟事物,才能稱為大悲心的不顛倒心的心相!
不顛倒 就是 你有無分別智,因為有分別 就一定還有煩惱還是有漏,無分別 才能無漏 這樣的大悲心 才方名為與空性智慧相應的大悲心!
這裡講了 大乘起信論對於菩提心的三種心的論述跟介紹!
換句話說就是要有悲智雙運,不能只有悲而無智,不能只有智而無悲,要融通悲智究竟圓滿這樣才能稱為菩提心!
----------------------
第二簡教者。
問:「眾生修行,為要籍受持聖教,方成行耶?為要須捨教法行,方成立耶?」
---------------------------------
解:
簡教 就是要把有發菩提心有偏差的部分 簡擇掉!
我們前面簡略的說明 菩提心的三十種心相,現在從 教理上簡略從聖教的角度,告訴大家要如何去做,才能入發菩提心的修行之道!
第二簡教者。
問:「眾生修行,為要籍受持聖教,方成行耶?為要須捨教法行,方成立耶?」
這裡起兩種問題,一個是 眾生要修行,是否要藉教悟宗 才能成立發菩提心的修行!?
一個是 如果捨棄教法的修行,是否也能成就發菩提心的修行!?
也就是 一定要來上課 學法 才能成就發菩提心的修行!可見得學佛,聽經聞法很重要!
不要用自己的想法 用自己的情想,來修行,因為用自己的想法 容易走岔菩提心之道!
下面分成十種來學發菩提心的眾生的品位!
也就是學佛的路上,有那些問題跟岔路:這裡有十種發菩提心的眾生,前面九種發菩提心是仍有偏差,都不名為究竟發菩提心!越後面,偏執越少,都要修正,慢慢契入究竟的發菩提心的相狀!
下面細細的解說!
所以我們要在道場中 大眾中去修行,因為 在道場 在大眾中比較能在修行中看到自己還有哪些發菩提心的偏差狀態,方便我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