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
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
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乘,俱絕三輪故。
---------------------------------
解:
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
達摩二入四行觀,有一個無所求行,當中說過經曰: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
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最大的修行的差異,就在於無所求行,不求果報心!
正所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其他的宗教都教導人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這是因果觀念,但是 不會教自淨其意!
自淨其意,就是無所得心,因為你有所得心 就會得失心,就會患得患失,就會有退轉!
例如:到道場中,很發心,師父 沒有讚嘆我,沒有信眾給自己關注跟掌聲!就會覺得發心 都沒有結果,就會疲厭 就會不想恒心的發心下去 就會起 我相 人相 就會有得失心 有生滅 就會於恒心產生中斷懈怠!
這裡講到 不求果報 主要是在修菩薩等諸行,要不求人天 跟 二乘的果報!
尤其是 人天,如果修菩薩行,追求人天的福報,人天太快樂了,就不容易覺得人生有苦,就無法真心學佛,因為沒有苦,就難觀察 四聖締的苦集滅道,沒有苦 就很難想要 離苦得樂,進而去修道跟證滅,因為太快樂,就容易忘記 無常 苦 空 無我的道理!就容易墮落!
所以 修菩薩道 不求人天的福報,人天的修善的福報很不牢靠!
另一種是 不求 二乘的果報,二乘 破我執 出離,但是不容易發起菩提心去度眾生!
因為二乘要度自己離開生死很容易 就證阿羅漢,很容易 七生就證涅槃;但是要普渡眾生 讓眾生跟自己證涅槃 要花時間,才能又顧到眾生又能證自己的解脫,是不容易的,所以變成要三大阿僧祈劫 那就不容易!
所以戒律,五戒跟聲聞戒都只有盡形壽 就容易解脫,但是 菩薩戒就不容易,菩薩戒持戒是要盡未來際!兩者之間的差異,是真的不同!
所以菩薩道 不能怕難,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因為 菩薩怕難 就容易落到 二乘去,如過去 舍利弗有一世發願要修菩薩行,結果 好心布施兩個眼睛,還被受施者嫌棄,說他的兩眼很臭 丟到地上!
好心 布施 結果還被人嫌棄,要能施又要能忍,可見得菩薩道的難處!
有時候真的熱心貼眾生的冷屁股,明明愛心 還被反咬一口,還要起慈悲心 幫助眾生,是不是很容易寒心,就容易退墮二乘!
所以修此菩薩諸行,要不求人天二乘果,就是真正的在發菩提心的深心的不求果報心!
例如:我們放焰口,或是來做義工,要有更明確的發心,要有唯一最上乘無求的心,才能成就菩提心的功德!
所以深心修善,乃至最小的小善 都回向 成佛 迴向究竟能利益眾生,沒有一點委屈,這才能不求果報心!
如果你的修菩薩行,沒有無求,無求才能容易真正的無為,否則就容易落入人天二乘去!
所以 我們修行學佛,如果 是為了家庭的問題,人生的困境,或是離開苦而已,那個還不是真正的學佛,因為佛是無為,就容易產生很多的問題,容易退轉 甚至 會謗法!
因為你不了解佛法真正的是要做甚麼的,就容易出現這些問題!
有人會說 求成佛 不是也是為了求一個果報?!其實 希望成佛,這個是很深的問題,因為他是容易幫助你離開求果報的善法;在我們還沒達到法身大士 不能完全達到無為,還是要有善法欲,求成佛!其實這樣看 求成佛 也是一種方便,藉方便 達到 空性 無為,再來擔心是否有所求成佛的問題!
所以 修菩薩道 並不是要求自己是否要過好日子,不要太過在意自己的得失,但願眾生得離苦 得到利益安樂,不為己身求安樂跟得失,這才是修菩薩道!
自己的成就 得失 成敗,不要看得太重,更重要的是 自己是否真心眾生得到利益跟安樂 才是菩薩希求的重點!
正所謂禪宗說: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宗說只在因地中努力,結果不求自然能成就!
這就是很能說明這個深心的不求果報心!
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
我們上面說了不求果報心,因為不求果報,自然能與無為 無所求相應,自然容易因無所求而起無束縛心 而得歡喜心!
所以 歡喜心 是深心行菩薩道形成的一種果報!
如何有歡喜心?
你修種種菩薩諸行,都與自己的本心相應,自然能得大歡喜!
我們過去學過華嚴十玄門的 唯心迴轉善成門,你的行為跟涅槃的道理順轉相應,自然能與涅槃相應,涅槃最樂,故得大歡喜!
我們要修善,要起歡喜心,而不會做到起煩惱!
例如:到道場中做事,大家都會做,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歡喜做!有時候容易一面做 一面起煩惱!
如 六祖壇經中 六祖大師初見五祖弘忍,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未審和尚教做何務?!
六祖初見五祖,希望五祖安排他修行如何只求成佛,要如何做?!
他說 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因為 生智慧,而不起煩惱,才能修成佛之道;如果 修成佛之道當中,心中常生煩惱!
那麼在道場中 在菩薩道中做任何修行,都是離開成佛之道,變成三界中的世間法!與成佛之道 無緣!
所以 有人說 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
這個無緣,就是你沒有 無為的心 跟 歡喜去做 無所求的動機的緣!
本求心,就是求成佛的心,就是與 無為的空性的心相應!
本求心 就是你修行 修菩薩道的期望 期待的動機是甚麼?!
如果 期望 跟期待跟本心相應,跟無煩惱 相應,跟歡喜相應,自然可以心開意解 而生歡喜!
例如:到道場中做大寮煮飯 你的希望的是甚麼?
希望大家吃得健健康康 歡歡喜喜,吃得開心,你就開心,不求其他的得失,例如:做大寮過程中一定有很多問題,例如:有人嫌你煮得鹹 有人嫌你煮得不好淡,一種味 不同的眾生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批評,都能努力做 不計事後被人嫌的得失,這樣你做大寮才會做得開心,不為境界所動,用智慧心去行菩薩道!如果不是智慧心去觀照,不去觀本求心 只是為了利益眾生,那麼就容易起煩惱!一念嗔心燒盡功德林!
如果 無所求心,則不為得失心而起煩惱,行菩薩道才會快樂!
掌握住自己的本求心是甚麼?就不會被行菩薩道,當中不可能有一帆風順的境界所煩惱,一直能歡喜心做菩薩道下去!
本求心,就是在一心的無為當中相應,不隨外面的逆順相法境界所動,才能跟本心相應 起歡喜!
這裡表面上講歡喜心,其實 一個發菩提心,要常觀自己的本求心是甚麼?
你為何要修菩薩道?所為的是何?
也就是 修菩薩道的動機 跟 發願是甚麼?
這就是本求心!
所以 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就是這些願就是 他想要成佛的本求,了解自己成佛的目的跟動機是甚麼?這樣才能知道自己求成佛的目標是甚麼!
所以本求心很重要!
你要修菩薩道 是為了自己的志願,為了實現自己的志願,跟著自己的發願去發揮去成就,以此為樂,以這種成就感於自己的發願為樂,自然這個菩薩道的過程中 都是歡喜!
又助人為快樂之本,菩薩發願 發心 動機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自然能跟快樂之本相應,自然亦起歡喜心!
因為本求心不清楚 就很難歡喜,本求心 為了實踐利益眾生的淨土為樂,好比 彌陀四十八願 藥師十二願,他在過程中去實現自己的願望,甚至能真正的成佛實現自己的願望,以此為樂,故稱 歡喜心!
所以本求心 跟 歡喜心之間的關係,是因果關係!
十者、不顛倒心,謂凡所修行,皆離二乘,俱絕三輪故。
因為 你修菩薩行 是依本求心 與本心相應,故稱不顛倒心!
顛倒 就是 落入 空有兩邊,你修菩薩道,離開二乘 不落入空的這一邊,不落入 三輪 就是不落入能所 的有邊,三輪 就是 三輪體空,就是不落入 我 人 眾生相,例如:布施 部落 能施的我 所施的人 還有所施的事物(眾生相)
所以 不落空有兩邊 故稱為不顛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