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
三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
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
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
---------------------------------
解:
上次我們說過 菩提心 就是三種心的層次,第一個是直心,就是空性 正念真如的心,就是偏於法界觀門的真空觀;到了第二就是這次要講的深心,就是因為深達空性 而又能樂修一切善法,由空出假 又真起觀的心,是依空起修 偏向於法界觀門第二層次的理事無礙圓融觀,上次講完 深心的廣大心跟修行心!
上次說廣大心 是遍一切行門都發願要去修學修習,修行心 就是行門無邊如海,對於無邊的行海 都能隨緣去修!不揀擇去修持!
真心 大部分說 真諦,深心大部分在講俗締,俗締 就是人與人相處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產生,來到道場就是護持道場,護持道場才能有所成就!
道場 就是修行的地方,在各種境界中修行 就是道場,狹義的道場就是到佛門中發心,廣義來說 就是所遇的一切問題都能突破,這樣菩薩道才能有所成就!
這樣才能成就佛道!
所以 深心 就是菩薩行,不要被種種的人事物問題,乃至自己的身心問題,都不要被其打敗!
遇緣都要知道要去突破,這個稱為菩薩行的深心,他的心 在一切俗締的問題上超越,在普度眾生的一切事物上突破,這樣才能有所成就!
現在進入第三種!
三者、究竟心,謂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
既然於無邊的行海都要去修,就要發願對於這些要修的無邊如海那麼多的行門都要究竟成就,這就是究竟心!
好比 我們前面來聽聞華嚴課程的同學,聽一聽有半途而廢,這就是菩提心 未達究竟,沒有有所成就,就是退轉,就不是究竟心!
所以 菩提心的深心 就是要發願 所有的要修學的事情都要成就的心!其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要不放捨,堅持下去,才能有所成就!故能成功 故能達到究竟!
不單單是佛法跟菩薩道,任何事情 包括世間的事情,要想成就,都要堅持下去才能有成就!發起精進的心,最後才能達到究竟的成就!
四者、忍苦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
你要達到所修的法門,要堅持下去,精進下去,都要忍下各種努力突破困難的當中的苦,修行從來都不是順風順水的事情,佛陀 在修菩薩道時 即使成佛了也沒有順風順水,甚至成佛了要普渡眾生 都還要碰到提婆達多的種種障礙迫害,也是沒有順風順水,這當中的困難 都要精進忍苦,才能成就!
在娑婆世界 我們不要期望 到任何地方 都是順風順水,都是沒有障礙的,可見得 修行一定會遇到困難困苦!
所以這當中 要想發菩提心 能達深心,就要有忍苦心,要能忍下一切的大苦,乃至修任何修行都是障礙重重 都是有困難,要能忍下,不以此為困難為苦!
這樣菩薩道才能有所成就!
對於忍苦 要有平等心去面對,不管遇到順風順水 還是逆緣,都能忍下平等心去對待,這個就是忍苦心!
忍苦心 就是 遇到修行的各種狀態,很困難很不舒服的,都能用智慧就轉念,自然這些苦就不會覺得苦了!
例如:來到道場中,總會碰到 找我們麻煩的人,會指正我們的人,甚至說我們罵我們的人,但是你可以不為所動,能夠忍下這一口氣,用智慧觀察,金剛經說:
若有受持讀誦此經,若被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是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所以 來到道場,遇到境界能夠忍辱,就是消除罪障罪業!
以此為樂!這才是真正的忍苦心!
如金剛經中,佛陀過去生中 做忍辱仙人,被哥利王割截身體,因為這樣他成就菩薩道的功德!
好比 我們在道場中學法器,遇到各種問題困難,跟被人指正,學習很辛苦,還被人嫌被人念,在這當中,因為這些苦 這些難,把握當下,就能成就 學習佛事的功德!也得到 忍苦心的功德!
所以修行的轉念很重要!
辛苦就辛苦在我們的習氣難轉,好比 抽菸,你養成抽菸的習慣,要想戒菸 要改這個習慣,裁覺得困難跟辛苦;如果 知道 遇到修行的困難 是因為習氣難除,而努力突破,一旦突破了就不苦了!
所以習氣造成的困難,在於要轉念,轉念然後突破就會快樂!這個稱為忍苦心!
如佛陀過去 忍辱歌利王,他忍苦到都覺得 沒有忍這件事,沒有能忍的自己 也沒所忍的事跟 忍的人,乃至無忍可忍,這樣就稱為忍辱波羅蜜,也就是 忍辱到無真正的苦可得,忍辱到 無忍可忍,一轉念只有智慧,那麼就是發菩提心的深心的忍苦心成就!
所以忍苦 沒有真正的難 也沒有真正的苦,就只有轉念,把困難的念頭轉過來 就對,故說 知難行易!因為不覺得難 不覺得苦,所以 遇到任何困難境界都會 勢如破竹!
這裡說深心的忍苦心,就是對於所修的善行 不會覺得不好修!
五者、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
頓 就是 一下子 馬上,一下子要修很多,例如:我們要弄一個道場要做很多事情,就會覺得要做很多 很煩,越做越煩越不想做,你要顧一個道場會有很多困難,很不容易,但是真正的深心的人,他一下子要解決 做法會 要成就眾生有這麼多的困難,他都不會感覺到厭煩 感覺到厭足!
例如:好好的一個寺院,每天都不要做那麼多事情,就安心辦道就好,不要加各種普度眾生的佛事/助念/帶領人來拜懺….,做種種佛事,自討苦吃!
但是 菩薩道 不是這麼簡單的,只要自己一個人成就就好,自己老實修就好,還要 為眾生設立種種方便,心無厭足的去做,去設種種方便!
這個才是真正的菩薩道的無厭足!
學佛 絕對不可以得少為足,例如:有很多人學佛,得少為足,只學一點的皮毛,會講會說,就以為自己很厲害!
所以 我們看那些很有成就的人,都很謙虛,覺得自己的功夫離佛還差很遠,無厭足的繼續努力跟精進,由於無厭足的不斷修不斷的去做,例如:一天念十萬聲佛,也覺得自己好像 剛念第一聲佛號一樣的努力,而無厭足,這就是深心的無厭足!
跟謙虛相反的就是自滿,自滿的人,就會覺得 我學會了一點點,就不想繼續努力;但是謙虛的人,學了很深很多,也覺得自己很不足,要一直努力 一直精進,覺得跟佛的境界還有很大的距離,這樣就能真正的無厭足!
無厭足 就是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夠,自己的修學還不夠,努力精進 沒有厭足懈怠,這個才是無厭足!
接下來,修行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的困難,各種突破,修行久了,就會覺得厭倦 不求進取進步!
例如:
又好比 講法 講久了,產生厭倦,就懈怠了,覺得已經夠了!
如過去: 清涼國師 講華嚴經講五十遍,你看一部華嚴經很多經文,單單講一遍都要講很久一直精進無懈怠,才能講完,更何況 還要講一遍 兩遍 乃至五十遍,人家清涼國師之所以成為 華嚴祖師 就是這樣無厭足,不懈怠 不以此為足的努力,才能成就!
過去 律宗 道宣律師 跟他的師父學律,他聽他師父跟他講律,講一遍兩遍 多遍,一直到後來 他師父都不放他下山 覺得他學成了,而是薰修百遍千遍,他都無厭足,最後 他師父才放他下山,覺得他學成了,這個稱為 重慮緣真,一個道理 學一遍兩遍 百遍 千遍,突然跟這個道理相應,這才能道業成就!
過去 祖師說過: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過去有成就的,都是經過各種努力,沒有厭倦懈怠,越修越快樂,越修越與這個修行相應,最後達到 無功用行的成就,一直這樣修都不會退轉,不再厭倦 得少為足,這個就是無厭足心的功德!
如果能無厭足,就能 火焰化紅蓮,因為你念頭轉變,一直修都很快樂,都沒有厭足,就真的可以火焰化紅蓮!
只要自己的能力所及,能夠越做越多越好,能者多勞,則修的福報多,功德越大!
好比心善寺 不是只有把心善寺做好就好,還要開 市區的講堂,做更多普度眾生的事情,不起厭倦 厭煩,心無疲厭,去承擔如來家業,這就是菩薩道的無厭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