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
首頁 ������������

2023-06-15 惠謙法師講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32)

2023-07-18

 

問:

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 。身纏俗網寧無愆犯。

答:

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

….

經云:

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當知:

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 證菩提。

四分律云:

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

若不如法 即被訶。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 - - - - - - - - -

解:

上一講說過 出家戒 因為出家人 有出家的環境 要想持 比丘戒 比丘尼戒 或是 沙彌 沙彌尼戒 跟出家的威儀,比較容易!

那麼在家人怎麼辦呢?

上次 有回答:

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 應受持 五戒,因為五戒 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所有的佛戒 都是從 五戒作為出發點跟 根本戒的!

這一次 談到 戒(即使是五戒)的重要性,或者說 戒 是無上菩提的根本的道理 的發揮!

 

經云:

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尸羅 又稱為 持戒波羅蜜,譬如:我們念佛,如果持戒沒有很清淨,念佛就會很不相應!

不相應的原因,就是持戒不清凈所造成的!

不要看 持戒很簡單,其實 我們在生活中 有很多破戒的情況,我們無法 察覺!

尤其是 口業,我們很多時候 自己隨著自己的性情,隨口就造業!

不要以為 口業 是無心任性造成,其實 你會出口成章 是你已經起了這樣的心,自己沒有察覺 沒有控管好,所以 才會造做出這樣的心念的言語出來!

既然 自己的言語 任由自己的心念隨意造作出來,那麼你念佛 自然無法一心不亂,因為舉心動念 已經造作出口業出來,自然必定不會是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 即是 三昧,即是正定!

當 起心動念 沒有察覺 已經產生了口業 身業(隨口動作 或是表情 姿體語言等等),自然就不是三昧正定的狀態!

故 修 尸羅 持戒波羅蜜 要圓滿 ,隨時都能用觀照的智慧遮止與三昧相應 一心不亂相應的 起心動念的意業 乃至不造作 進一步的口業跟身業!

才能說 能修得真正的一心 的三昧正定!

所以 我們想要得到三昧,你要先把身口控制起來,你能把身口意三業控制起來,才稱為 都攝六根,才有辦法修集三昧!

 

當知:

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 證菩提。

所以 戒 是 三昧的正定的本體,戒法是為了防非止惡,

防非 就是要把不好的事情 要防護,

那麼甚麼好的事情,甚麼是不好的事情,他有一定的標準,所以 佛就設戒 設定可以很容易清楚明白的戒條 戒相,幫助我們 了解 甚麼是不好的事情,要把他防止 這些疏漏之處!

我們為什麼修行 有很多不相應的地方,就是因為戒行有很多疏漏的地方!

所以 為什麼說 戒定慧 為 三無漏學,而第一個會漏的地方就是 戒律!

戒律疏漏,自然定 三昧 就會有疏漏,三昧沒有穩固 則智慧的用也會疏漏!

唯有你 戒定慧 三學都能夠圓滿無漏,才能真正的證菩提!

尤其是 語業,我們最容易犯,一句語言對人的傷害,比刀割還恐怖;我們的身體 被刀割,可能一段時間還可以復癒,但是 一句傷人的話/一句兩舌/惡口 可能影響度跟傷害的時間,永遠都很難復癒!

所以我們說話要多注意,多說一點讓人有希望,有歡喜的,讓別人不舒服的話要少說!因為影響長久影響很大!

好比金剛經上的 歌利王 割截 佛陀前身的案例!

他看到 他心愛的宮女 都在忍辱仙人那裏聽經聞法,恭敬供養,就起了忌妒心/惡心,誤解了佛陀的前身的忍辱仙人 說他在修忍辱!

一念瞋起,遇到 逆境,就用刀 支解了忍辱仙人的手腳跟身體!

其實,不管是順境 還是 逆境 都無非都是因緣合和下,自己的起心動念,妄起的念頭,產生虛妄的我執為中心的感受境界罷了!

若是看清楚 都不過是 因緣合和 各種條件 的外境的顯現,本質沒有真實,自然不會起 有順逆境界的判斷

所謂的:境無好醜,好醜由心,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但因我們無始劫以來攀緣外面的境界,隨起愛憎之心,從中妄判造業,才演出今天流浪生死的輪迴境界!

所以 所有的愛憎 都是我們的心 自己去解讀的!

例如:前一陣子 常常都有暴雨,暴雨 只是一時的因緣的現象,但是我們會根據自己的愛憎 而認為 這是好天氣 還是不是好天氣!

例如:前一陣子 心善寺 有一個師姐 他有羅癌,因為經過 這一陣子 的癌症的經歷,反而促進我們的智慧 顯現出來!

表面上看 羅癌是壞事,但是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因為禍得福,讓他 更深一層的體驗佛法,還透過 種種的懺悔 跟 精進,反而消了不少業障,道業成就不少!

如同佛陀的前世,表面上碰到 不講理的 歌利王的境界,但是 因為 這個不為所動 反而起大慈悲心 發菩提心,增加了佛陀前身成就了 成佛過程的功德!

所以 要有戒,他 遇到歌利王的逆境,但是 心中有戒,不起 怒害眾生心 不起分別心 忍心不動,由於 遇到這樣的境界 都還可以發善心 發菩提心 發普度惡人的心,就能透過慈悲喜捨的心,產生 禪定的心,產生 發願心 菩提心的智慧!

由此 可知 明明知道 菩提心的寶珠 的自性都在我們的心當中本自俱足,所以要透過 慈悲喜捨的戒律!

 

四分律云:

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

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 即被訶。

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四分律 當中,所有修行中 第一 就是不毀犯戒律 稱為持戒,比丘 就是 出家比丘,只要比丘 有持戒 自然他會顯出的氣質 就會在他的行住坐臥的威儀中 顯出端正跟莊嚴相出來;

其實不單單比丘如此,出家人如此,包括我們在家的居士,你的行住坐臥的威儀做得好,你的戒律精嚴,外面的人 一看到 自然可以感受到那種有修行的莊嚴,就會被你的身口意的解脫相所攝受!

一個修道的人 所散發出來的感覺,就會讓人覺得歡喜 覺得感動感受到那種 貪瞋癡都減少的感覺!

譬如:這個人一遇見事情 都會任由他的性情 產生計較 就會生氣,但是 一跟這樣修行的人相處久了,他也能被潛移默化之下 不會計較 不會生氣;

所以 有修行戒定慧 給人的感受,就有很大的攝受力!讓人覺得跟這樣的修行人再一起,內心的祥和 跟 平靜 快樂的法界很不一樣!

所以 朱子治家格言說:

寧近有道之人,早謝卻無情之友!

怨家之人不能近。

我們看歷史上 同樣的戰爭 紛爭 一直都是 歷史在不斷不斷的重演,都是因為不能反省自己的貪嗔癡的問題,不斷的起分別心 計較心,即使是掌權者 也是如此,所以造成 不斷的起分別心 計較心,不斷的爭鬥,不斷的貪嗔癡,只要貪瞋癡不斷,永遠歷史的悲劇慘劇 不斷的重演!

如果我們 持戒 威儀 持好,則 所有的 冤家 跟你就不相應,故說 怨家不能接近!

例如:三昧水懺的 悟達國師 十世都是高僧,戒律威儀都持得很好,過去他的十世以前的袁盎 之仇 十世一直想要報仇,冤家之人 都因為他有戒行身邊有護法龍天的護佑無法靠近,無法報復!

但是悟達國師 因為一念 受到供養產生了高傲的分別心,戒律威儀有損,馬上 就得到機會報復,得了 人面瘡的果報!

所以有 修道的氛圍 持戒威儀 可以幫助你 怨家不能近!

又為什麼 能夠怨家不能近?

因為 你想修道 就要接近道場,道場 是修道的地方,不想修道的人 就不會來這種磁場的地方!

有人說:

修道 不一定要去道場, 自己在家修也可以!

問題是 環境不一樣,你要修道 修福 修慧 很困難!

第一個 你在家裡的環境 ,不是人人都是想要來修行,不是持戒學威儀的環境,一家子 每天遇見的都是怨愛的六親眷屬,你要想修福 沒有僧團的福田,沒有共修的福田可以修;

要想修慧 沒有同修 沒有良好的環境 畢竟家 不像道場是有聽經聞法良好的環境!

所看所聞 也是散心雜話 本來就不是要遵守道場威儀軌則的地方!

由於環境的目的跟聚眾的因緣不同,在家修 不如道場修!

若不如法 即被訶。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如上所說:來到道場 是 幫助你戒律威儀成就 最好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 如果你的戒律威儀不如法,就會有善知識或同修道友 給你鼓勵 給你指出問題點,那麼就容易 在戒行威儀的環境中,自然而然 妄盡還源 得以成就!

故稱為 這是 威儀住持有則德!

 

- - - - - - - - - -

 

 

 

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

謂大智照真名為 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

- - - - - - - - - -

解:

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

妄盡還源觀 的行四德 前面已經講完了 第二德 住持威儀有則德,主要是以 戒律威儀 的環境 幫你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的在環境中 成就這種觀行的功德,這是一種境教的作用!

現在講 行四德的第三個—柔和質直攝生德!

這一德,主要是講 調柔你的身心,所以第一個重點就要柔和,柔和的相對就是剛強!

剛強 是很難調的,所以我們說 學佛很難 教,因為你的心很剛強 難調難伏,

譬如:我們遇到事情,都會跟人說—哎呀!對不起對不起呀!但是內心卻是反面的,

哼!你有甚麼了不起!

其實你很難 觀察到自己內心 剛強難調的那一塊!你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或是 拜懺,求懺悔,懺悔呀!懺悔!但是內心想的是甚麼?又怎麼樣?!

我們常常都會這樣!

所以其實我們的心很剛強難調,所以 要柔和不是表面的柔和,表面的柔和大家都很容易做到,但是 內心的柔和 真的要花很強的改變去處理!

其實我們的內心 要嘛就是 自滿 要嘛就是自卑,不管哪一端都是 剛強難伏,不要以為自卑就不是剛強,因為 自卑就是內心去合理化自己的不行的一種反應,就是合理化自己內心的一種愚痴!

有時自卑 是心態的一種頑強,為了自己的缺陷 產生另一種頑強的反抗 或是 卑下慢(自暴自棄)!

我們的心 都是很容易落入兩邊,難調難伏,因為難調 所以才說我們的心受到習氣跟煩惱的慣性,變得很剛強 無法調伏!

所以修行 第一個要看自己的剛強難調的心,因為我們要看別人剛強難調很容易,但是自己的剛強難調 執著的地方,當別人指正我們剛強難調的執著,我們就會因為[我執]而反抗 或是 隱藏起來,而自己還不自覺,自己 還落在這種剛強難調 的俱生我執當中,無法自覺!

所以 修行第一個 就是要面對自己的這種剛強難調的執著的自我缺陷,看別人很容易,面對自己 要改變可是一番功夫!

尤其是當別人指正你的缺點問題,你的心不會那麼NICE!為什麼不會那麼NICE?

因為心底下有很多的貪嗔癡,所以才不會讓你覺得 那麼NICE!

所以,楞嚴經上有一個譬喻:

如一杯汙水澄清,汙水 因為靜止,把 汙泥 雜質 沉澱到杯底,表面上水面上好像很乾淨很澄清,你光看上面表面的一層靜水 好像水變得很乾淨很澄清,只要稍微一個境界一絞動,馬上一杯清澄的水就又變成一杯混濁的汙水了!

我們也是這樣,在道場中好的修行環境一段時間 精進用功以後,常常會誤以為自己得道,自己沒有煩惱了!

其實 自己的問題點 已經被沉澱在深隱難見的賴耶識當中,並沒有消除,一遇境界 馬上就倒了!

所以 要不斷不斷的透過 翻業識,在境界中去磨練,一點一滴地用智慧跟行為習氣的改變,來去除自己的問題!

好比 一杯汙水 靜止澄清以後,事情就結束了嗎?!那麼你就不要去搖動他, 一搖 馬上就現出原形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 感覺自己修得不錯,那是因為沒有人去搖你 動你,所以 沉澱的不錯!

如 蘇東坡 自以為 自己修得不錯,就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去寫了一句偈給佛印禪師 炫耀一下: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結果 佛印禪師 看完 請人送了一個字給他:[屁]

結果 蘇東坡 修行很好,但是為了一個[屁]字就很不高興,連夜坐船過江 要去金山寺 找 佛印禪師理論一番!

結果到了金山寺 佛印禪師不在,但是給弟子留了一偈的書信 寫著:

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蘇東坡一看 就覺得很慚愧!

由此可知,我們內心當中的雜質 難調難伏的習性跟煩惱無明,要想柔和調伏 除非你真正的願意大死一番的去努力,並沒有那麼簡單柔和調伏!

我們在生活中要隨時觀照自己,不管是道場 還是 家庭中,感覺到 自己好像一片柔和 一片平靜,但是 一遇到境界,馬上就發作,馬上就打回原形!

其實也不要覺得自己這樣 就覺得難過,至少 也要像蘇東坡這樣,能夠發現到自己的問題,懂得慚愧 懂得懺悔 懂得自己的不足!就會學會謙卑 學會改變!

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點跟自己的能耐能到甚麼程度,不用怕 自己還有多少問題!

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因為 我們都有阿賴耶心識的心念,裡面都有很多垃圾的種子,都會隨著心念而起,

地藏經說:南嚴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既然 有業 有罪 有染汙的心念,就怕自己不知道反省檢討慚愧懺悔改進!

所以 柔和 質直,質直 就是 跟真心相應!

就是 直心!

那麼甚麼是 質直跟柔和?

 

謂大智照真名為 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

所以 所謂的 柔和質直 就是 大悲 跟 大智!

當你的心起了 大智慧心 觀照 隨時都以智慧為先導,觀察得知 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都是 因緣合和的暫時的假象,不為 一切境界所惑 所染,隨時都能攝心為定 就是 質直,就是跟本性相應!

雖然 不為一切所惑,但是能起大悲 幫助一切惑染於境界的眾生 究竟回歸質直本性,離一切苦厄,稱為柔和!

我們看 金剛經上說:應云何住?云何調伏其心?

要怎樣 調伏?要滅度無量無邊眾生,雖然已經滅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也要看清楚 有做跟沒做一樣,做 就是做大悲救物的事情,沒做 就是 雖然有做這些事情 但是 三輪體空 即做不染於做,不認為自己有做普度眾生的事情,心地清淨!

修菩薩道 就是要這樣悲智雙運,這裡祖師 就用 柔和質直 來說明 悲智雙運的道理,換句話說:你幫助人 是用身段柔軟和諧的方式去幫助人,大智 就是撤照真理的方式去做這些事情!

換句話說:你心中還有一物,還有取相分別的時候,你雖然 大悲做幫助人 普渡眾生的事情,你就還有[我]在做[這些事情]的取相分別的問題,因為那樣的話 你的心中 還有 你我的分別,你的心 就還是有偏 偏心,就不是直心去做這些事情!

那就不是質直,這個大悲 就是還懷著某種不清淨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道,因為菩薩道 是無漏的,你以 有為心去做菩薩道,就是有漏!

如果你能夠 照見諸法空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才是質直 才是真正的柔和!

如果有 我 人 眾生 壽者相 就會取相分別,還會有得失心,就不是質直!

所以質直 就是照真,就是照到真理 照到一切都是空性 都是無自性的認知,

柔和 就是 要有悲心,如父母 如果沒有悲心 他對於兒女就不會起柔和 萬事都能忍辱 耐心的心,

同樣的 修菩薩道 要想調伏自己普度眾生的一切障礙,也是要從大悲心為出發點,才能真正因大悲而放下身段柔和 無盡無止的來利益眾生,並且了達空性,沒有一切希求之心 無止盡的行菩薩道!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3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