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
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
答: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麁穢之垢。
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 終不得淨,
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
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
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問:
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 。身纏俗網寧無愆犯。
答:
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
夫三歸五戒者:
蓋 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 佛法之平地。
經云:
尸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
當知:
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 證菩提。
四分律云:
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
若不如法 即被訶。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
- - - - - - - - - -
解:
問:
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
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
答: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麁穢之垢。
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 終不得淨,
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
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
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這一段是講 法義,上禮拜講的那一段是 譬喻;佛法 甚深,如果沒有用譬喻,很難讓人理解!所以佛陀菩薩跟祖師大德 都會善用譬喻的方式幫助聽法者了解法義!譬喻了解了,再來說 法義 的時候 就容易方便了解!
上禮拜說過:
摩尼寶珠 是很明淨很清澈,但是被 塵垢所汙染,讓他的明淨清澈 的性質跟現象 無法顯現,需假 種種清潔 跟 磨除 這些汙垢的過程,來讓這種 明淨清澈的本性跟現象 顯露出來!
如果只是知道 寶珠有 明淨清澈的本質跟能力,但是不去做 磨除汙垢等的動作,那麼寶珠的光明 清淨 撤亮也無法產生它的效果出來!
所以我們都知道 自己有這個內心的摩尼寶珠 這個真如佛性,但是不去修戒定慧等的功行,也無法顯露這的真如實際的佛性!
戒定慧 就是磨除我們的習氣 磨除我們的煩惱妄想,如果教你用戒定慧的方式 降伏你的煩惱妄想跟習氣,你會無法適應無法習慣,因為這些煩惱習氣 已經習慣了,無始劫以來都是這樣做,習慣了,一下子要你不要做這些習慣,自然無法適應 沒那麼容易,很不舒服!
譬如:我們無始以來,碰到問題 都喜歡 怨天尤人 怪東怪西,眼睛看出去 都習慣檢討別人,以自我的觀點 我執 我見 我慢 我愛 為中心,一下子 要你碰到問題 反過來反省自己 改變自己 檢討自己,要你 不要用我執 我見 我慢 我愛 去看待事物,本來六根攀緣外面六塵已經很習慣了,要你 六根 遇事就反過來反過來聞自性,一定是很困難的!
現在要你回來看自己 一定很不習慣的!
當別人來點出我們的問題時,我們會 反抗,產生種種的藉口,反駁 跟眼睛看出都是 別人也是這樣 也是那樣,我怎麼可能 是有問題的?!
所以要修持戒 修定 修慧 本來並不困難,但是 因為自己不習慣 行為模式沒有改過來,自然就會覺得很困難了!
譬如:你過去習慣抽菸,本來不抽菸很好,沒有抽菸的習慣的時候 你也會覺得抽菸這件事 或是 戒菸這件事情,本來沒有甚麼!但是因為自己 有了這個吸菸的習慣,所以要你戒掉反而覺得困難!
譬如:心善寺有一位居士過去在 當兵時期,因為兵役 養成了吸菸的習慣,一旦養成了習慣要不吸菸好像變得困難,後來學佛了 念佛了,突然發覺 因為工作中焦躁 想要放鬆,就會動一個念頭想要抽菸,既然 抽菸是一個念頭起 而產生的習慣,為什麼不能 焦躁 想要放鬆的念頭 改成 念佛;後來 每次一起心動念想抽菸,馬上就把念頭改成 念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念到不再產生想要吸菸的念頭為止,就這樣轉念 念個幾次以後,就從吸菸的習氣 變成 念佛起覺照的習氣!
從此以後 吸菸 的習氣就戒除了!
同樣的我們過去世 貪嗔癡的三毒的煙 吸習慣了,要你一下子 不要去吸 貪嗔癡的菸,你會不習慣 很痛苦,要轉變它 只好善用方便,改成起想要吸 一念貪的菸,你就轉念 阿彌陀佛,貪就轉成佛號;一念起想要吸瞋的菸,你就轉念 阿彌陀佛,瞋 就變成阿彌陀佛…,這樣習慣了這樣的轉念的習氣以後,一遇境界想要起貪瞋癡 馬上就轉成阿彌陀佛的佛號,最後變成了 念佛的習氣!
其實 不起三毒是很自在很好的,但是跟我們過去的習慣起了衝突,所以就會讓我們覺得很困難罷了!
我們本有真如,但是 因為貪嗔癡 障蔽了,就讓我們的真如 無法現前!
例如:我們說 我們本來是佛 都有佛性,但是 因為這些障蔽 讓我們無法作用出來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用妙性!
所以 這個難 也不是真正的難,而是過去的習慣 障礙住了!
譬如:理論上我們知道 一切都無我,但是真的要無我 卻做不到,要無我 要真如,就要先從 自我懺悔 自我反省開始,眼睛看出去多看自己的沾滿塵垢的煩惱問題清除掉,跟外面的境界無關!
正所謂:境無美醜,好醜由心!
就因為自己 起了好醜的心,才會讓我們看出去的外境 產生愛憎美醜的問題!
所要懺悔,要慚愧,要懺 先懺自己…
正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所有障礙我們的惡業,都是自己的貪嗔癡造成的…要對治貪嗔癡 就要先從 戒律開始下手,才有可能解除貪嗔癡的問題…
為什麼呢?
例如:心善寺要大家受五戒 要大家受菩薩戒,大家不敢受,因為 覺得[我]不行…所以不敢受;你看 因為你的念頭中還有這一個[我] 你才會覺得 不敢去受戒,可見得這個問題 就是 自己 執[我]的煩惱跟妄想 才造成 障礙!
就這樣[我][我][我]…所以永遠都還是凡夫還是在輪迴中;但是菩薩怎麼做?
菩薩沒有想到[我],而是沒有妄想,佛怎麼說,就怎麼做而已…,就在佛怎麼說 自己起心動念就是怎麼做當中,這個[我]的情執放下了 沒有了,佛說 要持戒,他就去受戒 就去持戒,久而久之 依教奉行,這個[我]執就沒有了,生死輪迴就放下沒有了,自然結果就是解脫!
戒律 其實 一開始我們也不可能做到一百分,包括念佛一心不亂,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一百分,一定是 一天兩天 一千天 一萬天 不斷的去做,就會慢慢於一心不亂 慢慢分數增加 越來越相應的…
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光在那裏說:
我知道自己有真如佛性,所以我本是佛 也沒有用!
為什麼?
因為你的真如佛性 仍然被煩惱無明給蓋住了,被五蘊的遮障給迷惑了,光知道也沒用,顯不出真如佛性的妙用!
好比摩尼寶珠 雖有光明通徹之性,也沒有用,因為被外面的汙垢蓋住了,他就是顯不出那種光彩奪目的光性澈亮出來!都被這些爛泥巴的汙垢包住了,顯不出它的價值出來,你就算有摩尼寶珠有甚麼用?!因為也看不到,你看到的都是爛泥巴呀!
所以這個是 他的喻跟法,用譬喻 顯出那個法的意義!
問:
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 。身纏俗網寧無愆犯。
法藏大師 說要有戒律威儀 來對治才能顯出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所以這個 發難問的人就問了:
如果出家五眾 也就是 比丘 /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跟式叉摩那(學法女),這些人都有他各自要受學的出家戒法,這些戒法受學下去基本上自然可以容易超然出俗,例如:最根本就是 不淫慾,最近 社會上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性騷擾的話題!
你如果不能從最根本的心下去約制行為,光靠外面的法律,也是很難遏止!因為法律有很多模擬兩可 模糊的空間,當你的心不夠清明,法律也會被有心人妄用!
所以法律是絕對沒有辦法 解決所有社會的問題,讓社會更清明更和諧,那就要靠佛法 去降伏去對治自己的煩惱無明,因為佛法可以直接從心最根本的源頭下手!
既然 出家五眾可以用各自的出家戒法的學處 得到超凡出俗威儀解脫,那麼 在家眾這一類的俗人,因為他仍會有一些在家的責任跟義務,通常都會在修行上有比較多的困難跟挑戰,所以 問難的人說,出家比較容易談戒律威儀,但是我們這些在家人都還會有家庭家屬等障礙俗家的問題,寧可能做到於戒律威儀沒有缺失跟毀犯呢?!
答:
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
夫三歸五戒者:
蓋 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
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 佛法之平地。
法藏大師做論回答:
出家人的戒法自然確實是比較嚴謹一點,也比較有戒律威儀可以依循跟做到!
而在家人 就都沒有嗎?!其實是有的!在家人如果能把五戒持好這是很好的根本!
我們有一個佛友 他不敢受五戒!
和尚就問他:為什麼你不敢受?
他回答說:是因為他要喝酒!
和尚問他說:那你為什麼要喝酒?
他就說:因為 就是想喝一點點,例如:紅酒喝了對於身體健康有幫助!更何況喝一點點也不會醉呀!那又何必還要受五戒?!
和尚就跟他說:照您這樣說,因為要喝酒才會健康,那麼我們這些受五戒的不喝酒的人不就都不健康?!
由這一點可以看出:當我們用這個[我][我的想法]的想法去認識事情,就不會用[佛]所說的 去做事 去認識事情!
一遇到 佛所說的 會障礙自己的自由 自己的習氣的想法,就會找很多的理由,造成讓自己離欲寂靜 不受事物牽絆解脫的障礙!
這是很經典的案例!
你會用很多你自己的理由,去合法化自己的煩惱習氣跟牽絆的問題,自然你無法按照佛所說的去做了!
所以 當你沒有真正的想要按照佛所說的去做,就一定會用很多的理由去掩蓋自己的問題的缺失跟煩惱!
所以這個是信心的問題!
最後這位佛友 聽了和尚的話以後,就說 他要回去好好的想一想這個問題 作為結束點!
由此可知,五戒 是一切 七眾弟子不管是在家出家戒行的根本!
所有的戒律都是以五戒為根本,五戒 也同時是 十善業道的根本!
不管你出家戒 或是 所有的菩薩戒 都脫離不出 五戒的範疇,換句話說:
戒律 有粗有細,例如:妄語,妄語的解釋是 說不真實的 跟實際情況不符合的話!
但是如果你有對於 妄語戒 有詳細深入去學習的話,妄語戒 其實就是分為四種,也就是口業的四種過失:綺語/兩舌/惡口/妄言 都是屬於妄語這一個區塊,換句話說:
就是看你是否要學得深 實踐的深入!
如果更深一層來說:
你的言語中沒有菩薩四攝法的愛語(菩薩要給眾生一切幫助他解脫 的言語)都是妄語!
所以星雲大師有幾句話很值得我們學習:例如:給人希望(說給人希望的話),給人歡喜(說讓人歡喜的話),給人信心(說讓人有對佛法有信心的話),在做事的困境中幫助眾生得到利行 說給人方便的話!
這四個地方 是 在菩薩的愛語的範疇,如果你講話 不能達到這個愛語的標準,嚴格說起來 你的語業 都還是在 妄語的範疇!
因為你講的話 無法給人歡喜 無法給人希望 無法給人帶來信心 無法給人種種方便,不能讓眾生歡喜 幫眾生容易得到善巧方便的解脫,這個話一說出去,就是違反菩薩道的精神,那不是妄語又是甚麼?!
因為你的話講出去 讓人寒心 讓人覺得很冷!
所以五戒 就看你要深入到甚麼層次 甚麼程度!
所以 佛法中說:一個真正能把五戒持到圓滿的人,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佛陀!
可見得這個五戒 可粗可細 可深可淺!
好比說我們講話不能愛語 就是一種妄語,換句話說:你的話就是不能利益眾生!如果你的話不能利益眾生,就是妄語!
所以 愛語被列為菩薩的範疇!
所以 布施 同事 愛語 利行,這四攝法 是被列為菩薩道的範疇!
屬於 攝眾生戒 攝善法戒!
我們一般都把 愛語 放在說他是菩薩的修行,但是呢?我們把五戒講得深廣一點,愛語可以把他放在不妄語,你 能夠真正的愛語 才是真正的不妄語!
因為不妄語 就是你的言語 充滿了正能量 光明 充滿了溫暖 充滿了善法慈悲的溫度,負面來說 妄語 就是當你言語充滿了負面 充滿了黑暗 充滿刀舌腹劍的冷酷傷人 充滿了冷酷缺乏慈悲的無情 就都是妄語!
由此可知 這個五戒 其實就是通於 菩薩戒,菩薩戒是深廣的五戒的延伸跟徹底的實踐!而五戒 則是 菩薩戒的根本學處!
菩薩戒要從一開始粗的下手處 剛開始學習的下手處,要從五戒開始 由淺入深 由粗入細 作為開始的學處!
甚至 五戒 通於 比丘比丘尼戒,換句話說 所有的戒律的用意都是幫助我們朝向光明 朝向正能量 的方向去走!
所以 不管是菩薩戒 五戒,都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在行為作出改變,乃至從身口意上做改變 ,乃至最後做到從心念上做改變!
改變的準則,就是戒律,因為戒律非常的清楚作法!
所以我們要改變,戒律很重要的準則!
所以我們在家人雖然沒有出家那麼嚴格清楚的戒條,其實能夠把五戒好好的持好,深入微細的去下手體會,那也可以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進一步可以跟自己的真如佛性相應而成佛!
我們的真如 好好的持五戒,真如本體也會顯現!
三皈五戒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
換句話說 當你想要離苦得樂(離生死苦海,得到涅槃清涼解脫的樂),最根本的就從三皈五戒開始!
其實我們常看到我們很多佛友,不要說 五戒,連三皈依都沒有做得很好!
為何沒有把三皈做好!
平常沒有遇到境界 遇到問題時,都還會皈依佛法僧,對於三寶很有信心很恭敬,一但遇見事情,例如:身體出了大問題,或是事業出了大問題,或是家庭出大問題,就會把佛法丟到一邊去!
師父說的,佛陀說的,或是 因緣果報的信心跟在因緣上去努力的念頭 都抵不過自己的看法跟見解!
好好的去觀察,是不是大都是這樣 就知道了!
平常沒事情時 都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一遇到大問題時,就會怨歎認為佛法不靈!
就會自己去做別的凡夫的事情!
所以 學佛的人不少,但是能夠真正得到 佛法真實利益 的,你去觀察 真的不多!
一遇見事情,就怨嘆說 我平常這麼發心 這麼護持 做這麼多功德 做這麼多功課,為什麼還會發生 或是 遇到這些事情?!
這就是 學佛 沒有學佛沒有學到 讓自己五根 信進念定慧 的根紮得夠深,五力 信進念定慧 的力量夠強,不管任何境界風一起都無法動搖 自己紮得夠深的信心的根 信心的力量!
所以 三皈 一遇到境界 全部都破功了!更不要說 五戒了!
其實 信心在任何宗教 都是一大考驗,包括 基督教 聖經裡跟隨 耶穌的徒弟 真的遇到境界的時候,對於 他的耶穌 也是一樣倒!
所以我們三皈依 對於三寶的信心,可以從生活中很多的逆境跟考驗,可以檢測到自己對於三寶的信心跟法喜等等的層次是不是足夠?!
所以 我們說 一個人是否真的可以得到佛法很多的利益,可以從這些方面去看,就知道 他的層次到了甚麼程度可以知道!
你有辦法 在這麼大的挫折 這麼大的逆境 這麼大的考驗當中,還可以對於三寶 跟 佛法因緣果報 等等的道理產生很大的信心 都能不動搖,還能繼續產生對於三寶利益的感恩!
那麼他所獲得的利益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深入跟相應!
例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有一段說: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
我們三皈依 的程度 對三寶的信心的程度,是不是能夠做到能跟這段經文一樣的程度?
唯當一心歸佛法僧?!
就可以看出 一個三寶弟子的層次到了甚麼程度 受到的利益也就到達那個程度!
其實更深入地來說:
信心 跟 不信 不是兩樁事情,都是在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當中的念頭而已!
就看你的選擇,福跟禍 也是一樣,福中帶禍,禍中帶福;福跟禍都是連體嬰,全在一念之間!
當你的心 看到危機 是正向的,那麼危機 就是轉機;如果你的心是負向的 你的轉機 有可能就是危機!那麼福禍也是一樣這個道理,正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你這個人 心善,禍 也變成進步 給進的福!
例如:
無常 可以幫你感念無常,變成 學道的逆增上緣!
你這個心惡 虛榮,福 有可能造成你 驕奢 讓人感覺你的驕奢 而眼紅,轉眼間 忌妒眼紅後的禍 馬上就來!
同樣的生死也是一樣,生時 就是邁向於死時,死時 也是浴火重生之時!所以生死 他是連體嬰 是一體!
所以你不要以為 三歸五戒很簡單,單單一個三歸依 一遇境界馬上就一翻兩瞪眼了!
作毘尼之漸次。
由此可知 三皈五戒是 一切毗尼戒律 漸次的跳階!
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 佛法之平地。
七眾 就是前面講的出家五眾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跟學法女 外加在家的男女兩眾 優婆塞/優婆夷 這兩眾,一共就是 七眾!
由此可知 佛門七眾 的戒律威儀 都是建立在 三皈五戒的基礎之上,所有的一切萬善 都是建立在這個 三皈五戒的平地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