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心善講堂基礎佛法教育學堂
首頁 心善講堂基礎佛法教育學堂

2022-07-28心善講堂初階課程四-法相宗祖師思想(10)戒賢大師、玄奘大師

2022-08-04

 

戒賢法師 (約西元六至七世紀,528-651)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著名論師,曾教授知識於玄奘大師,是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的長期住持。

是 中國法相宗第一任祖師 玄奘大師 到印度取經學習佛法的老師!

 戒賢出身於東印度王族,投那爛陀寺出家,師事護法,曾代師與外道辯論而獲勝。

他長期主持那爛陀寺,弘揚唯識派學說,為玄奘大師的印度教授師。

他判佛教為有、空、中三時,主張五種姓說。

與其師護法英年早逝形成鮮明對比,戒賢大師很長壽,在玄奘到達那爛陀寺時,戒賢已是106歲高齡,他殫精竭慮、不辭辛勞,用幾年的時間,將自己的知識悉數傳授給玄奘,

由玄奘傳來中國,而後又傳到高麗和日本。

 

 玄奘大師(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南境)人,

師承印度那爛陀寺戒賢大師,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奠基人,被譽為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

由其所口述、弟子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的重要文獻。

 早期生活 

玄奘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監博士官,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

三位兄長中,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號長捷法師。

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隨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遇(615年)洛陽度僧,玄奘向被派來考查的大理卿鄭善果表示自己出家的目的是「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而被破格入選[。

玄奘出家後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於是告訴諸位沙彌說:

「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

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

其間聽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閱讀愛不釋手,直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隨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覽沒有遺漏。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亡唐立,玄奘提議長捷法師同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改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八犍度論》。

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學律五篇七聚。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

先到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名僧聞風來聽。

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攝論》、《俱舍論》、《涅槃論》,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

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西行求法 佛教 Dharma Wheel.svg 基本教義 修行成就/果位 人物 宗派、國家和地區 歷史 經籍舉要 聖地 相關主題 佛教大綱 Dharma Wheel.gif 佛教主題 閱論編 玄奘有感各地佛理說法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師、地論師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也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解疑惑,於是決心上表朝廷前往印度求法,因一直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

遂於貞觀三年(629年)毅然由長安私發、前往天竺。

經八百里莫河延蹟到高昌國時,遇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以為國之導師,玄奘拒絕無果後,

「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麴文泰發覺玄奘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

王遂與玄奘結為異姓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

離開高昌後,玄奘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經歷異常險惡後,終至天竺。

玄奘至摩揭陀國王舍城,向那爛陀寺住持戒賢(護法之徒、世親的再傳弟子)請學瑜伽師地論。

在寺中學習五年間,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

《俱舍》、《婆沙》、《六足》、《阿毘曇》等已在前來路上於迦濕彌羅諸國聽過。

後又去巡禮東印、南印、西印。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高僧,又向隱居杖林山的勝軍(Jayasena)居士,學習《唯識決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諮問《瑜伽》、《因明》諸疑。

返回那爛陀寺後,曾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

貞觀十七年(643年)學成後,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法會上等待十八天,以無人辯難、不戰而勝,由此名聲鵲起、威震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iAST Mahāyānadeva महायानदेव,意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iAST Mokṣadeva मोक्षदेव,意即「解脫天」)。

翻譯經文

法相唯識宗 曲女城大會結後,玄奘即啟程東歸,帶回657部佛經。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回到長安時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

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卻被指定住於長安的弘福寺,在太宗大力支持下,回國當年六月即開始翻譯經典,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依皇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之請更於長安城內另建大慈恩寺(設翻經院)並由玄奘充任上座,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慈恩寺的西院增築五層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即今大雁塔的前身。

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法師未從。

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高宗回信拒絕。

顯慶四年,高宗應允玄奘前往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後改為玉華寺)翻譯經典,同年十月,法師從京發向玉華宮。

據統計,玄奘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八卷[12](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參與譯經的優秀成員來自全國及東亞。

這些佛經後來還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學說深深地影響了其他宗派。

而玄奘與鳩摩羅什翻譯風格上的差異,可從金剛經(大般若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維摩詰經及阿彌陀經等對比而知。 考古證驗 玄奘口述、弟子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

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遊記更成為文史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允為瑰寶,近現代以來,更根據該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跡挖掘,皆證明玄奘當時所述真實可信。

鳳棲原野 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後感慨說:

「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

然而經不住譯經大德與弟子們的再三懇請,麟德元年正月朔一日再開譯《大寶積經》,當時玄奘只翻譯了第一段就覺得力不從心,而說道:

「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就此罷筆。

高宗麟德元年正月九日玄奘在屋後的水溝摔倒,之後病情急轉直下,於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時(664年3月8日0~1時)圓寂,享壽六十二歲(或六十五歲,尚有爭議)。

初葬於白鹿原;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再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