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華嚴學堂
首頁 華嚴學堂

2024-01-18惠謙法師講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51)

2024-01-21

 

 

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

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

…..

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玄通者:

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 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上來明五止竟   

- - - - - - - - - -

解:

我們上次說過 妄盡還原觀 的 五止的 第五止 的修止方法的標題—理事玄通 非相止

理跟事 是相通的,雖然 事是幻的,理才是真的,但是 事不礙理 /事可以顯理/ 理能成一切事,所以 理跟事 是互相通達的,但是 理能成事 幽暗難知,不可思議,故說為玄!而 事 卻可以顯出理,因為 事 必是各因緣聚合下才能顯出的,所以 緣生本來就無自性可得!這個緣生法,如同 夢中事,皆是一心之性,隨心想生而成夢,夢醒 還歸於無,本來如幻 本來不實,故說 事跟理是通!

這兩者之間 具有互隱互顯的關係!

我們在過去 薰修過 法界觀門 的第二觀理事無礙觀,曾經說過 理跟事 有十種角度的觀察,都是幫助我們 觀察曉了 事跟理之間 互隱互顯的玄通關係!

有興趣的人 可以 去回去薰修 法界觀門!

 

 

又理由修顯故。

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這一段 是 法藏大師解說 理事玄通非相止,主要是講 理 跟 事之間的關係,

事 是幻相之事 也就是緣起,換句話說 就是 緣起的事相,緣起的事相是如幻如化的!

理 就是無性之理,也就是性空,本來無一物,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講 無性之理!

或是說是無性之理 也就是金剛經講的無我相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或是心經講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一切皆無,這就是無性之理!

佛經當中有些是講 幻相之事,有些是講無性之理!

講無性之理的 舉例來說:就是 告訴你甚麼都沒有,甚麼都不可得,

講幻相之事的 舉例來說:就像 地藏經中 有講很多種種的果報,講有很多種種的功德利益之事,或是 十法界依正莊嚴之事,這些都好像一場接一場的夢,有好夢 有惡夢,這些都其實是因緣果報,六道輪迴 都是因緣果報,這些都被稱為幻相之事!

幻相之事 跟 無性之理 之間它們有很微妙的關係,或者說他是互隱互顯的關係!故稱為玄通!

今天更進一步的告訴大家 這個玄通,是 由 理 由 修 顯,換句話說 這個無性之理 是要透過 修證 修行 才能顯現的,不是 甚麼都不做,就以為這個就是 無性之理的!

舉例來說:你說法空,正所謂的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你不要以為 反正一切法都是空的,所以 甚麼都不要做,甚麼都不用修,就可以親證這個境界!這個是不對的!

因為你這樣以為 那就入了斷滅空,不是真空!

換句話說 性空的道理 是要透過你的修行,你的實踐,一步一步的看破 放下,一步一步的苦盡了,煩惱盡了,涅槃 性樂 才會顯現!

最簡單的舉例來說:你說 華嚴普賢十大願王,譬如說:一者 禮敬諸佛,二者 稱讚如來,三者 廣修供養…

或是 廣修六度波羅蜜,如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要去做!

你要透過這些事 的成就,才能真正的入無性之理,才能真正的悟佛菩提!

如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偈頌: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你看 你還是要靠 普賢行,行起解絕 由信解 到達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的時候,也就 法界觀門 的真空觀,要透過 [行]達到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的 真空,才是真正的證到真空之理!

 所以可見得 性空之理,並不是甚麼都不做,以為只要 心悟就好,就可以證入!

因為 這個違反了 佛法的 信-->解-->行 的過程,最後 才能證入 的程序!

換句話 舉例來說:你透過你的布施的行為 去顯現出來/體驗出來,你是不是 遇事真的體驗到三輪體空 的境界是甚麼!

你說 都是空的!那麼你就來發心呀!你不肯發心,那表示 你還是沒看空 沒有證空!

舉例來說:

過去 有一位 道友 來到心善寺,來告訴住持和尚說:

我開悟了, 請和尚 給我 二十分鐘的時間,讓我給和尚上課,保證 和尚你也可以開悟!

於是和尚跟心善寺的同修道友就跟他聊!

和尚告訴他,你來到寺院 第一個進來 先要到大殿 去禮佛!

他說:佛在心中,不在外面,何必禮佛!

聊著聊著 他提出一個問題:

既然見性成佛,成佛就在開悟那一剎那瞬間就成佛了,為何佛經上說:成佛還要三大阿僧祈劫?!

他很執著 成佛 還需要三大阿僧祈劫這件事情!

就是不懂得 理雖頓悟,事還須漸修漸成的道理!

你看 法華經上 龍女成佛,龍女成佛 是一剎那間的,但是 龍女 是女人,女人 還是要轉女成男 成男以後還要三大僧祈的變化 才能成佛,但是 為何他可以一剎那間成佛?!

其實在法華經中 龍女成佛 雖然是一剎那成佛,但是 他在一剎那間 馬上就有 轉女成男 一剎那間就成就三大僧祈的變化 的本事!

由此可知 一剎那 即是 三大阿僧祈,三大阿僧祈 即是一剎那!

我們同修都知道,當你去禪堂 或是 念佛堂 坐一支好香,當你入了禪定,一支香五十分鐘,其實 在你入了禪定當中的狀態時,禪定當中,時間的隔閡不見了,空間/禪堂包括身體也都不見了,五十分鐘 才剛聽到 監香師父 敲引磬,馬上就又聽到 又敲出定離坐的引磬了!

由此可知 時間空間 都是虛妄,你怎麼知道 時間空間 都不見了,都是虛妄的?還不是 你真的要去 禪堂當中親自實踐坐香 或 念佛堂當中親自念佛 體驗這個 現量境界現前,你才知道—原來 時間空間都是虛妄的!

由此可知,這位 道友 他並沒有真的開悟,甚至 連禪定的經驗都沒有,更別提 甚麼是開悟!

如果他真的有體驗到 原來時間也是虛妄的,他根本就不會提出 所謂的 成佛 只在一剎那 或是 為何需要三大僧祈劫 的這個問題!

如同 維摩詰所說經 所說的:

入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菩薩,可以化七劫 為七天,七天 他也可以自在的化做為七劫!或是 像 維摩丈室 可容 八萬四千張 高如八萬四千丈大的師子座 這種 小可以容大,大可以入小,獅子座也沒變小,丈室也沒變大,這些 都讓人聽了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 你說空呀!空呀!

和尚 就說:

你說空,那你就來心善寺 發心!

如果你無法來發心,表示 你的心中有了執著,根本沒有空,所以才無法來心善寺來發心!

為何你不肯來佈施呢?為何你不肯持戒?!甚至 常住希望你來受戒,但是你不願意來受戒,那就表示你的心 根本沒有看破放下,沒有空,所以 才會有執著 而不願意來受戒!

或是為何你不敢來受戒,那表示你一定有所執著,那表示 你一定沒有契悟到空!

所以 一定 要放下 看破,你真的有辦法來佈施,來持戒受戒!

所以 空 要透過六度萬行 去顯現,你是真的有契入到 無性之理 空性之理的境界!

光說空,但是行為上做不到,那個不叫做空,而是 口頭禪 耍嘴皮而已!都是嘴巴講空,但是心 都沒有空而已!

或者 舉例來說:你要念佛,你要真的看破放下,放空了,才有辦法真正的念佛!換句話說:

就是你要萬緣放下,你才是真正的念佛!

如果你無法萬緣放下,你就一定會有堅固的妄想,有很深的執念,所以沒辦法好好去念佛!

所以 我們都在辦佛三佛七,為什麼大家都會念不好?!

因為你的妄想太多,一坐下去,妄想紛飛,執念太多,一下情執家裡的事情,一下子情執公司的事情,一下子 情執自己的身體的狀態,這樣 你的佛 又怎麼念得好?!

所以你真的空了,真的放下了,你的佛 一定可以念得好,念得很相應很法喜!

念佛 念得好 才能顯現出 你是真的放下了,藉由這個念佛 的事修,才能顯出 你放下的理 的功夫有多契入!

例如:你真的念佛,突然聽到有某某某 講你怎麼樣,前幾天跟誰講話不愉快,你一直掛礙在心裏頭,表示你的佛 怎麼可能念得好?!

正所謂 放下身心世界,大精進,是名真念佛!

而不是你講空,但是 心裡面的執著 情念很多,那個不叫做真正的空!

所以 說放下,不是甚麼都不做了,或是 道場也不來了,發心也不做了,就以為是空!

你能把該做的好好去做,該修的好好去修,那才是真正可以說你是放下了!

有時候 放下 就是 提起,提起甚麼?!提起正念,提起無我,無我 你就會沒有我 而去做菩薩道!

所以這一段 很棒,理 由修顯,你說你已經證到 無性之理,不是你自以為自己證到空性的道理,你還要透過 事修來顯現 你是真的證到空性之理!

如過去 虛雲老和尚 碰到 一位禪僧,禪僧 跟 他說:

我已經證到空性之理,見到本來面目!

虛雲老和尚就說:

那麼你來你來,跟我去禪堂 看功夫!

於是 虛雲老和尚 跟 禪僧 對坐,禪僧不到兩天 就坐不住了,東痛西痛 坐不住了,虛雲老和尚 一坐就是幾天!

隨後 虛雲老和尚說:

你說你證空,真的見到本來面目,就知道 身體四大 五蘊都是虛妄的,這一坐 這些都是虛妄的,連坐香的時間也是虛妄的,證知這個理,又哪裡會坐不住?!

從此以後,禪僧 再也不敢妄自托大!虛心求教學習跟修行!

所以 你真的放下,就要 能夠 放下自我,去修菩薩道!

你如果真的放下自己,放下這個我,沒有這個我,你才能去行菩薩道!甚麼苦都可以吃,甚麼事都可以忍,真正的棄絕自己,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

這個才是真正的 理事玄通,真正的理 是要透過事修的磨練跟考驗,才能證明 你是真正的契入這個理,才能顯出 你契入這個理 的程度 到了哪裡!

例如:六度當中有一個忍辱,在道場中 這個也看不慣,那個也看不慣,這個也忍不下,那個也忍不下,你告訴我—照見五蘊皆空,那不是自欺欺人?!

忍辱 就是這個也不合我的意,那個也不合我的意,這個人講話 衝著我來,那個人講話 找我麻煩…,你要看自己的內心會不會很不爽?!自己 有沒有柔順心?有沒有慈悲心?當一切境界都出來了,四面楚歌之際,自己的心 是不是還是很平靜!還是 按部就班,處變不亂,每個都做好,每個都處理好?!

正所謂:道場的事,不是大家來做事的,是找大家來修心的!

你看你在做事當中,觀察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有沒有煩惱,有沒有心煩氣躁,萬般難題四面楚歌而來時,自己的心 是否仍心如止水,處變不亂?!

這個才是修行 透過這些事,看到自己 無性之理的這個心 到底是不是 萬里無雲,心日廣照?!

如果這些事都不能忍,心裏很不爽,當你被事擾而不爽,又怎麼照見五蘊皆空呢?!

這時 就要想起 大悲懺 說的:

觸事昏迷,舉心縛著,於平等法中,起自他想,愛見為本,身口為緣,於諸有中,無罪不造…

在我們 處事當中,在各種發心當中,你要常觀 自己的心 是不是 觸事昏迷,於平等法中起自他想…?

所以 你說你要 真的五蘊皆空,是要透過 事修的境界,去驗證自己的心 到底程度到了多少?!

即使遇到 你很不甘願的/你很煩躁的/到處都是找你麻煩的/遇事不順 的各種境界,你可以很平常心的看待,你都沒有掛礙,你能做到自然就能成就 忍辱波羅蜜!自然能證到跟 無性之理相應的境界!

這時候 他欺負我/他不欺負我/他對我好/他對我不好/他幫助我/他到處找砸,對你來說 都是平等不二的,冤親平等,當然這是不容易的,冤親平等 嘴上很容易,但是 要透過事修 去應用出來,這才叫做修!

所以道理 是要透過你的事修 去顯現的,去證明出來,的確你真的 契入這個理,故稱為理由修顯故!

 

 

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當你真的 藉由事修 得到圓滿 自然會貫徹了 這個空理!

舉例來說:當你修念佛法門,把一句佛號念好的時候,正好是貫徹成就無我的道理 最好的時候!

表面上 好像說 把一句佛號念好 好像很簡單,很多人都以為 念佛很簡單,但是 你念佛的時候,心中 是不是真的裝滿了佛呢?還是心中還有很多的是非對錯/煩惱無明 跟執著!那個不叫做把佛號念好!

真正的把佛號念好,是你念的佛號 跟你的行為 跟你的心 都是一致的,除了佛號以外,做再多的功德 再多的發心 再多的委屈 再多勝妙好事,心中通通放下 一絲毫的牽掛罣礙都沒有,就是依切都消歸自性,甚麼是自性,就是最後都安心 落在一句佛號上面!

所以說 當你把佛念好,自然就是無我,自然就是跟 無性之理相應!

又 你想要修布施波羅蜜,當你把布施做好,自然就會是三輪體空!

舉例來說:你來道場做義工,就是一種布施!

但是你來道場做義工,會不會跟別人計較?!計較 他做得輕鬆 做得少,都是我做的累 做得多?!這一計較 就有[我]跟[人]相都出來了,有我有人 自然就有做得多還是做得少的 眾生相就出來了,做得久 還是做得不久 就有壽者相了,這就不是三輪體空,因為四相都出來了!

可見得 要布施 要發心 也沒這麼簡單!

我們來到道場裡來發心,本來就會有很多的人事物,在這當中的最容易產生我人眾生壽者的對立的分別的環境中,如果是修行的人,最看重的是在這些過程中 觀照自己,看自己,淬鍊自己在這些過程中,有沒有人我的分別?有沒有分別心?有沒有平等還是差別心?

所以要來道場中做義工,要想不計較,這可是一番功夫,要修蠻大的對自己的心 的調伏的考驗,當你 調伏到 無心可以調伏的時候,自然 就會懂得這當中的無我的境界是甚麼?!

舉例來說:做事情,自己努力的老半天,還被人誤會,被人罵,被人認為你都沒做,其實自己做很多,做很大,但是 功德歸三寶,好事 功勞歸給他人,壞事情 做錯的自己回來關起門來自己檢討改進!

不認為自己有做甚麼,只有看自己不圓滿的地方要改善,那麼 你的布施就圓滿了忍辱 忍住並沒有自己做了甚麼勝妙功德好事,就圓滿了持戒 因為修善但不執著 不著有修善的功德,就圓滿了禪定 因為能忍心不動 沒有我人跟是否有作勝妙功德的對立!這才是修布施波羅蜜!

波羅蜜 就是 從有相歸於無相,從有為的事 歸向無為的理,才稱為功德 才稱為波羅蜜(圓滿)!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道場中養百樣的人,有的人動作快,有的人動作遲緩,有的人頭腦聰明一些 反應跟做事又快又好,有些人的頭腦比較笨著所以反應跟做事 又慢又不圓滿!有些人身體好所以體力好 有些人身體不好所以體力不好!有的人觀念 也會跟自己不同,你是否能周遍圓融所有的不同角度的看法跟智慧 來觀察觀看 這些道場的發心?!

既然 會有這些種種的因素跟考量在當中,你計較 誰做得多誰做得少,誰做得好 誰做得不圓滿,那就 自己產生煩惱 產生人我對立的作繭自縛,是 自己修行跟觀念還有智慧不夠的問題!不是道場有問題,也不是別人有問題!

但是 都是同樣到道場來發心,有這樣的發心,在事上的成就跟狀態 本來就有差別,但是發心 是平等平等的!

在佛的眼裡 只有看 發心的心,而不是 事的快慢跟差別!

又好像 布施錢財 來建設道場,本來就沒有貧富 聰明跟笨著 多跟少的差別,只有你的心量跟你的心想是否清淨的差別!因為那些外相都是一時的因緣 只是妄相,真正的真實 是你的心!

所以道場中,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所以要統領一個道場,要在一個道場中發心,在當中的磨合 正好可以成就你的修行,會修的人 在這當中 修福修慧,懂得眾生心即是佛心的道理,學會和合統領,不會修的話 就到處都是煩惱無明!

所以 一個道場 就是最好淬鍊自己的心 淬鍊自己的無明 成就自己智慧的地方!

你是不是 會用智 而不用識?!

用智的人 懂得在千差萬別當中 無分別心 圓滿了事情就如船過了無痕,用 識的人 在千差萬別當中 起人我是非之想! 在事相當中起爭執 起對立 起人我想!

所以 不容易,我們來做志工,是一個事,你要把這個事 做好,就是因為你真正的證到空性,你才能真正 遇事如如不動,因為你才不會計較!

所以為什麼事情會做不好?為什麼人跟人相處會不愉快呢?都是因為你起了人我 起了是非 起了計較的心!

計較就好像 好像我做比較多 比較吃虧,為什麼你不做多一點 多吃虧一點,最好讓我佔到便宜!單單這一個想法 你就馬上落入了我人的對立!自然 不會離兩邊 入到空性!

好好想想 我們的煩惱 都是從計較 開始!

計較 就是 用識 而不是用智,真正的大智 大智若愚的!大智慧的人,我讓你幾分,又如何!看破放下 的結果就是落個自在,就是正好回歸本源的時候!

舉例來說,你在道場中做了很多很多,結果功勞 卻被別人搶了,住持和尚 或是 道場給他獎勵,自己甚麼都沒有,這時候 你會計較嗎?!

不計較,你就是 把所做的有為 都歸入無為;把陽德 轉成陰德,把 本來該有計較的煩惱 轉成 本來無性的自在的時候!

這正是我們該修的下手的地方!等到你的人我是非沒有了,計較的心都沒有了,自然 萬籟俱寂 回到本源 回到空性寂靜當中!

所以你要透過 很多的事情上,做到不計較,只有慈悲跟利他,這個時候 才能真正貫徹了空性跟無我的道理!這就是理由修顯 事徹於理。

 

行從理起。理徹於事。

我們要去做一個修行,你要從一個無我的道理 空性的道理 去下手 去修!

如果你不是從無我跟空性 去出發 /去發心/ 去下手,那就是有人我之相,自然 這個事 沒有徹達於理!

如果是從 無我之理/空性的智慧的道理(都是因緣而成 沒有真實可得),以無所得心 去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情,以這樣的心去發心 自然這個空性之理/無我之理 就會徹達於這個事的圓滿!

譬如說:你想要把 一句佛號念好,你首先你要從慈悲喜捨的心/ 從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夢之理 去發心,你有這樣的佛心,自然可以把 佛號念好!

如果 還要計較心,例如:分別 別人念得多 念得少,計較自己念得多念得少,心理都是煩惱計較,你這一句佛號又怎麼念得好?!

這個就是 理徹於事!

又舉例來說:一個寺廟是否很好,政府 不是用[心]的角度去看 一個寺廟是否有道行 是否真正的清淨無我!而是 用某些外在形相的條件,看你是否符合這些評鑑的條件,來認定這個寺廟是好是壞,列為幾顆星的評鑑!

例如:這個寺廟 每年捐了多少公益項目 例如:三千萬 幾千萬,但是 對於某些寺廟 三千萬 只是拔他一根毛 很容易完成,但是 有些廟很小 沒有錢,這樣的評鑑是否公平?!

或是做了多少公益事件,有些寺廟 義工多 可以做很多公益事件,但是有些寺廟 沒有甚麼義工 甚至 都長年閉門靜修,用作了多少公益事件來評鑑 一個寺廟的等級好壞,是否正確?!

從這樣只看外在的事,不是以內在的理 來認定 寺廟的等級,自然這個事的評鑑就會產生偏差!

所以 要真正的看見質 而不是只是量,還是要從空性之理 才能徹達這個事的深淺好壞的程度!

所有的修行 都要從 這個出發點 這個發心 為主,去做種種的事情,這個就是這個理 徹於事!

你的心 是甚麼樣子,很自然 就會貫徹表現在外面的事相上!

舉例來說:

我們去朝聖,到了一個寺院禮佛,寺院的大和尚,不用看甚麼,單單看你 禮佛時的那個動作,你是真的 發心五體投地,單單從那個外相的身體的肢體語言,馬上就看得出你的心的狀態!

一個人 是不是真心要禮佛,是只是 別人拜 所以你才拜?還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拜?還是你有貢高我慢的拜?還是 一拜你就虔誠的拜?還是你已經透達所有的教理,對於佛陀的教法佩服的五體投地的拜?還是 能禮所禮性空寂,已經體驗到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身心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 這般的拜?

你是甚麼樣的心,你的外在的禮佛的相事 就會呈現那樣的狀態,都是騙不了人的!

這就事 理 徹於事!

你的內心是怎麼樣,自然會表現在外面 身口 表情 等的行為上面!

 

 

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理跟事 有互存互奪的關係,我們前面介紹過 理跟事 有互隱互顯的關係,這理說互存互奪!

其實 互隱 就是互奪,互顯 就是互存!

好比 水跟奶粉 泡在一起,變成牛奶!牛奶中 既存有水 也存有奶粉!

萬事萬物 都有這樣的依存 因緣的關係!

好比 水成為浪,水性是理 跟 浪相是事,浪中存水,水中存浪,互不妨礙!

但是 浪相起時,你不會想到 浪有水性,則浪 奪於水性;曉了一水的水性 自然就不見虛妄的浪相,則水奪於浪!

這就是 互存互奪!

奪取掉 就不見,故互奪 同於 互隱!

存相顯時 則因緣所成相 就會互顯,故互存 同於互顯!

所以 理存於事,事還於理;理 存在於事當中,事 追究其本源 還本歸元就是理!

也就是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 就是 事,空 就是理,色空 是互存互奪的關係!

你用色 事的角度去看時,空 就隱藏 就被奪,例如:地藏經 華嚴經 都在講事,講事之時 理就隱藏隱約掉!

你用空 理的角度去看時,色就隱藏 就被奪,例如:般若心經 金剛經 都是講理,講理之時 事就隱藏就不顯!

但是 不會因為 看色 看事 就少了理的存在,例如:地藏經 華嚴經 的文字都是顯事,講事之時 理

必存於其中!

也不會因為看空 看理,就無法顯出事的存在,理 必定會顯事 否則就變成斷滅 變成羅生門;例如:金剛經 般若心經 還是要透過 恆河沙布施/歌利王割截身體/無眼耳鼻舌身意 乃至三世諸佛依般若故成佛的事,才能方便 顯出那個理出來!

所以事徹於理,理徹於事,彼此是 相互的顯出 或是 相互的隱沒,彼此是相互的互存 或是相互的互奪的關係!

換句話說 緣起跟性空 是互存,例如:毛巾 是 毛線所編織出來的,毛巾 跟 毛線是互存的!毛巾 是 毛線編織出來的,當 你不是看毛巾 而只看到毛線的部分時,毛巾 即是非毛巾,因為 毛巾相滅 毛線相顯;若是從毛巾總相來看時,毛巾顯 則 毛線相被奪!

所以 毛巾 因為是毛線所成,所以 說有毛巾,也不對;但是 既已由毛線成了毛巾之相,你說沒有毛巾之相 也不對!

所以從毛巾之相來看 毛巾之相 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這就是因為有 互存的關係!或互相彼此顯現!

雖然說有說無都不對,相對的 說有也對 說無也對,這就是 互奪的關係!或互相彼此隱沒!

或是 從毛巾之相 來看 毛線之相,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這就是 有互奪的關係!

那麼說 有也對,說沒有也對,這就是 互存的關係!

 

由此可知,毛巾跟毛線 就是 華嚴六相的 總相跟別相的關係!

互存互奪,就是 成相 跟 壞相的關係!

毛巾 是 毛線的線性所成,毛線 也是毛線的線性所成,所以 毛巾跟毛線都是同相!

但是 毛巾相 跟 毛線相 終究是不一樣的相,這就是異相!

所以 互顯互隱 就是 同相跟異相的關係!

六相之間都是圓融無礙,都是講同一件事情,這種圓融無礙的道理 就是玄通!

這就是 心經 講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的道理!

這是一種甚深的玄通不可思議的道理!

色就是緣起,緣起的事相 如幻;空就就是性空,就是緣起的本質 就是空性 就是因緣性,就是理體,理體就是真性!

所以 理事玄通非相止的法門 就是講心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種很玄妙不可思議的關係或是修止觀的修止的方法!

其實 不單單 有 跟 無 有這種玄妙相通的關係,其實 一切依他起性 相對應的法,都是具有這種玄妙相通的關係!

譬如說:得跟失,也是一種玄通的關係!

最經典的成語 就是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

鄰居們得知這一訊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

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

“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的駿馬。

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

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

“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是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於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

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

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

“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瘸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 的災難。
這個故事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漸漸地濃縮成了一句成語: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它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壞事和好事是可以互補的。

塞翁失馬 失了馬,在表面上看這是 禍的事,但是因為這個禍,反而帶回來一匹胡馬 反而是福!

帶回來一匹胡馬,好像是福,但是 卻造成他兒子 騎上胡馬 摔斷了腿 就變成了禍!

但是摔斷了腿 好像是禍,但是因為這樣他兒子因為 不用去當兵了 ,反而得以保全性命 又變成了福!

其實這世間所有的 得失 禍福 都是相互依存 互奪的關係,例如:

死之時,即是重生之時;生之時,即是邁向老死之時!

所以你看我們所有的人生的歷程,過去 讓你不舒服的事情,或許 那個不舒服的事 苦難的事 反而是 幫助你的事情,是你人生的大補丸!

由此可知 得失 有無 禍福 生死 都是玄通的關係!

例如:2000年 阿扁當選總統,這是福還是禍呢?!

其實 禍跟福的事 都沒有那麼絕對的,全在你當下這一念是甚麼?!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當你這一念 當總統時 好好做 大公無私,福上增福;如果是 權力 會腐蝕人心 讓人墮落,那麼福 就變成禍 變成下獄的禍!

其實 福中有禍,禍中有福,沒有那麼絕對 那麼真實;故說 福禍 無有定法,全在一念之間!

所以 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也就是 無有定法 可得!

追究其最本源,當下這一念心 才是一切福禍 得失 創造未來人生命運的根本的本源,但得本 何愁末?!

一念心出去,理能成就一切的事,事能顯一心的福禍跟命運,自然可以體會到理跟事的玄通微妙不可思議的關係!

所有的有無 得失 美醜 也都是一種玄通的關係,例如:美 要靠其他的醜 才能襯托出他的美!

好比 煙火 要靠 黑夜 才能襯托出煙火的美!

所以 阿彌陀經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有一願 所有國土的眾生 都是跟佛一樣 三十二大丈夫相 依正莊嚴本無有異,全部一致這樣你才不會起美醜的分別!

又美醜的分別 也沒有絕對的一定,無有定法可得,例如:

我們現代人 都要減肥,以為瘦身就是美;但是這個標準 拿到唐朝的時代來看,瘦巴巴的,好像 吃得不好,變成三迪巴,根本就不美,反而吃得好吃得胖 有圓圓的才是圓滿的莊嚴相,那麼到底是胖圓圓的才是美?還是瘦得三迪巴才是美?

其實美 跟 醜 都是玄通的,但看這一念心 的造化跟決定,大家都胖胖的 以胖為美為標準,胖就是美,瘦就是乾憋就是醜;不想三高太高 身材走樣變成行動不便 身體不好 那麼瘦就是美 胖就是醜!

換句話說:美醜 全憑心境,所看造化都不同!

正所謂:側看成嶺,橫成峰,

端看你的心,價值觀就會不同;我們人生中各種的相對待的法,它們之間都有互存互奪 的很微妙的關係!

我們會計較 就是 因為有相對待的分別的關係,如果 對於這些相對待的法 你的看法不是遍計所執的時候,那麼相對待的法 就變成 華嚴無量角度觀察的 圓成實性的智慧的時候!

所以我們過去 所執著 相對的法;例如:

在道場發心,你會覺得 自己做得比別人好,那就是 因為有[我] 跟 他[人]的相對待的關係,才會產生對比,才會產生 眾生相的比較!

才會產生 我是老參 做了幾年 幾十年,他 剛來幾天發心 是新學,才會產生 我跟人相 比較的壽者相的比較!

如果在這些相對中,你只看自己 發心的多少,發心 檢討自己做得不夠好 不夠徹底,只看自己 不看別人,就會從這些 人我對立的依他起性當中 回到圓成實性的境界!

而不是 產生人我的對立的比較,於是產生了眾生相/壽者相的計較,於是起煩惱 產生苦 產生無明!

所以我們在生活上 在這些相對的境界,最常遇見 得失之間 好壞之間,就要在這些相對的境界中去修,去修忍辱 行菩薩道!

忍辱 不是真的有忍辱, 因為 有人我關係的比較 計較 才會感覺自己有忍辱,當你 離開人我等一切相,回到 本源 離開對立 回到內心絕對的境界時,堅住這種正念,不換題目,這才是真正的修忍辱 達到波羅蜜的境界!

若是 我們 活在這種玄通的境界當中,那麼二六時中,你都活在法喜的境界,離開遠離對待的境界,就是 回到一實相 一境界的時候!那麼就真的可以離開一切的苦厄了!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