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華嚴經研究相關文章
首頁 華嚴經研究相關文章

如何能得無過失身口意?!如何在末法時期不為一切諸天魔所動!

2018-01-15

   394814937 l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修學一段時間,一直沒有時間分享修學的心得分享!

   趁著這個機會,分享一下這部修學華嚴經的學人必修的法門—淨行品的意義!

   我們都知道 淨行品 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所親講的,他其實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從事相下手休具體修學的法門!

   金剛經 偏重于說於理上修持的角度,而華嚴經的特色非常適合現代人,因為 現代人的誘惑的境界多,所以 碰到事的境界,如何 才能達到 無過失的身口意,如何在末法時期群魔亂舞誘惑很多的環境中真正的達到不為一切諸天.魔.外道等所動!就一定要好好用心修學華嚴經的淨行品!

這樣說不是說金剛經不好,而是金剛經偏向於說理,但是我們在平常一般人都偏向習慣於事相上就迷惑了,因為在事上的境界待久了,你跟他說[理],他聽不進去,甚至很不容易體會!

    所以 文殊師利菩薩講淨行品,用方便智來導引我們這些 喜歡看外面六塵事相的凡夫,要怎樣超凡入聖的方法!

    那就是淨行品!

    先講[淨行品]這三個字,淨 就是清淨,行就是行為;

    大乘經典常說:菩薩應於大乘中,常起清淨心!

    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其實金剛經,也是教導我們 把修行的重點放在 應無所住 這個修行的重點上面,而不是 你開了什麼悟?!證了什麼果?!

    因為你只要一起心動念 住著在 你有開悟,你有開什麼悟,有證什麼果,馬上就是動念乖真,離真如心,馬上就落入了有為心,與佛法的無為法背道而馳!

    我們把金剛經打開來看:證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甚至是佛果,都是不可住著的,只要你一住著這些馬上就落入 非法相,就馬上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相當中,那就不是金剛般若無為 無所住所要你修學的境界了!

   那個就是 淨行品這裡所說的,產生了過失的身口意,已經被魔所動了!

   因為 楞嚴經 說過:不作聖心,是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楞嚴經當中 五十陰魔的走入邪路岔路的這麼多修行人,他們都不是沒有修行的人,有很多都是破了色陰.受陰.想陰,行陰,甚至有的都破了一部分的識陰,但是為什麼 正修行路反而沒有走下去,反而走上魔路,而且一走上魔路就著魔了,連回頭的機會都沒有?!

   全部都是因為 他們對於自己所體會契會的境界,起了住著,一住著就麻煩大了!

   所以金剛經 破斥大家不要想---我有開悟,我有證什麼聖果,像須菩提那樣---

   我不做是念—我得阿羅漢,我若做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修行就是這樣,只問你怎麼耕耘,不問你有什麼收穫,念念無住心,當下就是得清淨心!

所以 般若經 說理,我們不容易體會,可以從 華嚴經 偏於從事上來說理的經典,下手去修學!

    華嚴經淨行品當中,文殊師利菩薩 教導我們兩種心 為下手的重點:

一.  無分別智.

二.  以無住現前境界心,迴向真如,也就是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

一.  無分別智:

我們把淨行品取幾段來看看:

順善境 消歸無上菩提迴向: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逆惡境 消歸無上菩提迴向: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有為境 消歸無上無為迴向: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因為我們眾生是容易受到 六根 攀緣外面六塵境界的影響的,你要怎樣把 所見到的境界,把他轉成 所看到的都是佛的境界?!

你就要用這樣的善巧方便智,把他轉成 生活中所看到的通通都歸向無上菩提法的境界,這是一種催眠,一種自我暗示!

末學 在 圓光寺的寺門上看過幾個大字:愚者轉境,智者轉心!

我們要想普渡外面的眾生以前,先要把自己的心這個眾生心的眾生先轉過來,這是我們凡夫的習氣,總是想要轉變他人,往往都忘記要轉變他人以前,先把自己轉變了再說吧!

等你把自己修好了 轉變好了,別人看見了,你身上自然就散發一種特別的解脫相/智慧相,別人自動就會來歸順你,來跟你學習!

這就是我們普遍現在的修行人的習氣,把別人都看成是眾生,忘記自己才是那個最大的眾生;要修理別人以前,請先修理好自己!

等到你的五分法身香 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普熏法界的時候,自然會有龍天護佑,一切眾望歸來!

所以你把佛陀過去的本生故事打開來看,佛過去世都是先修好自己,對於眾生只是隨緣教化幫助,並且廣結善緣,等到水到渠成的時候,德性感動天地人的時候,自然弟子都來跟他學法!

   所以淨行品 等到你把 眼耳鼻舌身意向外面看出去,全部都轉成迴向成看出都是跟佛一樣的清淨念跟看法的時候,你對於 外面的境界 就會達到無分別智現前了!

  什麼是無分別智?

  般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你看到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五味雜陳的世界,全部都看成是一體,都是佛的境界,念頭裡只有清淨想 清淨的念頭,清淨的認知,就通通都轉成空性了,這個時候 你才算真的體會到 色不異空 是什麼!

  這可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因為他已經把 凡夫的習氣 轉成 佛的習氣了!

  我們一般人剛開始修學淨行品的時候,你還是要作意!

  作意 就是 看到 經文中所現的這個情境的時候,要強迫自己 觀想成那樣的自我教育,自我暗示!

  但是 晚上做夢的時候,還是亂七八糟的夢,自己還是做不了自己心的主人,這隻心牛還是會到處亂吃境界當中貪嗔痴習氣的草;例如:夢中看到美女 習氣上的想要抱一下,夢中看到好吃的總想貪吃幾口,看到發財的總想多拿一點,財色名食睡在面前現前了,你的心沒有轉過來以前,還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可是經過十年二十年 不斷的這樣教育自己轉換腦袋,轉換思考,轉換想法,面對眼前的凡夫境界都轉成佛所想的念頭,這個時候,夢中碰見美女 馬上就習慣的心一收—我有修持戒,念念不住,馬上 美女的夢相就破掉了,就過去了;然後又現 好吃的麵在前,想吃的心一起,馬上就當下心就察覺到了,心一收回到無為心,回到智慧心,馬上這個麵的夢就破掉了,回到無為心當中,這個時候 看到 白天在佛殿堂上的佛事 善境界現前了,馬上就迴向一切眾生都能頓契佛境界,馬上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念念迴向到大悲心菩提心上頭的願力中,你的觀想成就了,回事向理成就了,馬上心一收,眼前的佛殿的夢境就破滅了!

     修行其實無他,就是把你凡夫的習氣轉成佛的習氣而已!

     剛開始,我們可能要用念佛的方式 下手,用 淨行品的方式 下手,用持咒的方式去下手,去轉換 眼前的所見所聞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這個都還是有為,因為這些對你是生疏的,你要把生疏轉成熟悉;稱為 把生處轉熟;過去我們看到這些境界本能地會住著他起貪嗔痴計較嫉妒,然後加工看到這些境界,會想很多沒必要的庸人自擾的妄想,從今天開始你要把這些 熟悉的念頭 轉成 淨行品的佛念!

   例如:看到 有人罵我們,過去一聽到別人講我們壞話會負面的情緒性的想很多,現在就念阿彌陀佛---但願眾生,於諸惡人,不加回報,皆發口四善業,能得佛八梵正音,如阿彌陀!

    如果你是念佛人,能這樣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否則念---阿彌陀佛,他為什麼說我壞話?阿彌陀佛,他這樣說我,我很傷心!阿彌陀佛,他這樣說我,我是否要以德報怨!阿彌陀佛,他這樣說我我要……,這個念阿彌陀佛,沒有將一切境界都消歸自性本來寂然無為,本來無生無滅,本來不動,本來就是空寂的---這當中,這個不叫念佛,所以念佛也是要講智慧的!

你修學任何法門都是要講智慧的!

  就是要修淨行品的善巧方便智的方法,把他歸向為無分別智,等你把無分別智 養成生活的習慣,習慣變成一種自然,你的佛的習氣就養成了,這樣你的思維就跟佛是一樣的波段,晚上做夢是最好驗證自己的功夫到不到家最好的時候,病痛來了的時候也是驗證你的功夫是否到家的最好時候,夢中 看見美女,但願眾生,離諸妖媚誘惑巧飾,起諸純樸無分別智;看見好吃的,但願眾生,淨施善味,常供諸佛,修諸功德,能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如果你的夢,都還能本能的起這種清淨的智慧,這個才叫做 菩薩於大乘中起清淨心,才叫作 應無所住(無住當前境界)而生其心(清淨的智慧心—菩提心)!

二. 以無住現前境界心,迴向真如,也就是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

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這個就是 具體地告訴我們,要怎樣 應無所住的方法,修行其實本身就不離開我們生活,就在你現在當下的所有境界當中,你都不起住著!

例如:你到外面去逛街,旁邊來了一對美女,人看到好看的/好吃的/好聞的,都會起愛憎貪取/反抗違逆的凡夫本能,如果你能看到第一眼,就知道 好看/不好看,好吃/不好吃,很香/很臭,知道了,就此打住,念念無住,知道是知道,不起住著心;只起當下這一念,不起第二念,念念無間,一直念念無取著,無住著下去,這個就是無住生心了,因為你不住著,念念歸回這念心,本來就是 狂心頓歇;

外面的塵境,你只要起一念的住著,當下這個心就有相,就產生了塵勞境界,當下這個心就會產生了負擔感!

舉例來說:這也是很多現代的修行人的毛病,他從佛經上還是善知識處得到一種契悟,就以為自己悟到這個道理,然後把持著這個理不放,心就馬上有了住著!

心裏就落入了知見,就落入了法塵境界當中,金剛經上說:

若心取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這個就像是前面所說的 對於眼前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現象的境界 起了取著!

後面又說: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這個就是—更深一點的修行人,他遇見了佛法,覺得佛法很好,或是自己有悟到一點點的小道理,他就起了取著!

他不知道,以前的祖師 小悟無數次,大悟幾百幾千幾萬次,還不能停,還要放下,繼續精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得少為足!最後才真正的漏盡煩惱大徹大悟!

跟現在的人的行徑不同,現在的人,只是還在加行位而已,剛剛起步!

什麼是加行位的次第?

就是 暖----->頂--->忍---->世第一

暖:

剛開始 修行禪定跟佛法,身心會出現光明,會跟佛法有些相應,這個就好像 兩個木材,互相摩擦,鑽木取火,剛剛得到一點點的煙一點點的熱,這個現象 就像修行剛剛得到一點的暖相,好像有點跟佛法的道理相應!

例如:念佛念得很快樂,念得煩惱頓消,聽經聞法好像有些懂了,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賣弄一點佛理的知識,其實這些都是初學者的一個過程!

我們初學佛法的人剛學佛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過程---

佛法太好了,為什麼你/你們/他/他們不知道?!看到佛經上說,要普渡眾生,他就急著要去普渡他身邊的人事物的眾生!

或是剛學會吃素,就覺得吃素太好了,看到 公司/學校的大食堂裡,別人吃的都是肉,從肉湯旁經過覺得肉湯很臭;以前 沒有吃素,你從 肉湯旁邊經過都不覺得 肉湯散發著一種腐臭的味道,吃素以後 一經過馬上就會知道 肉湯會散發一種肉經過熬煮以後腐臭的味道,就會起嫌惡感!這些都不過是 修行善法的一段過程而已,等到你對於吃肉/吃素不起二元對立的分別,對於 香臭氣味起無分別智不起分別的時候,才是你超越暖的加行的時候!

頂:

透過與佛法有些相應,這個時候,你有無分別心 持續下去,就會 由定生慧!

我們看六祖壇經上 六祖惠能大師剛到黃梅見到 五祖弘忍大師的時候 他怎麼說:

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令作何作務!

修加行到頂,這也是修行的一個過程,這一類的修行人,他對於佛法有一些些的相應得到一種契悟,他所契悟的道理,超勝於一般世間的道理,所以稱之為 頂!

頂,就是到達頂端,到達巔峰 的意思!

在修學佛道就有很多人,一到這裡,就以為自己開悟了,因為他覺得 他所知的所悟的道理,不是書本上 教科書上按常理熏修得來的看法跟體會,是由自己的無師智所得來的一個智慧的結論!

這個時候更要小心,因為很多人就這樣走上偏路!

什麼偏路?!

對於所契悟的邪悟,產生執著的見解!

為什麼說是邪悟?

我們用這幾個條件跟驗證的方法來驗證就可以知道 你的悟是不是邪悟!

  1. 你的戒行是否清淨了?!
  2. 你的諸業五蘊的活動,是否已經懺摩清淨了!念頭中是否仍有煩惱跟惡念.雜念?!
  3. 你的禪定當中,是否一念到底,當中沒有夾雜半點妄念!?
  4. 你所契悟的道理是否跟佛經中或是過去祖師所講的,有契合無違背之處?!

單單這四個條件,就打翻了一堆人的契悟,可以斷定不是正悟,而是還有參雜偏邪的契悟在這裡面!

這個時候,就要放下 你的契悟,即使 你的契悟 符合上面四種條件,你也要放下!

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包括你所契悟的道理,還是 有一個法相,也就是 六塵境界的法塵境界,心中放著法塵的人,他的心還是有負擔,還是有煩惱,還是有為法!

真正心達無為的人,跟無為相應的人,他的念頭是念念無住,他的智慧是圓滿的,只要一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他的智慧就會馬上啟用 超勝一切世間的見解跟智慧來應對!絕對心裡沒有半點負擔,因為他的智慧已經達到圓滿了,根本不需要心理放入一絲一毫的法塵境界,拿來把雞毛當令箭!

就好像高手過招,他不用執著手上要拿什麼太阿寶劍才能殺敵,真正的高手 他只要隨時就地取材,就算是眼前的一片樹葉 也可以傷敵,眼前一根樹枝也可以跟劍一樣的殺人;甚至他身上散發的一種劍氣 就可傷人!

這就是 半瓶子不滿的修行人跟 真正已經圓滿的修行人的差異,真正契入佛法的人,順手捏來無不是解脫神通妙用!

而半瓶子不滿的人,遇到這種加行到頂的境界時,他很容易住著自己所契悟的少法引以為足,甚至是拿雞毛當令箭在使用;問題是 雞毛就是雞毛,他怎麼樣也無法取代得了令箭!

這個時候就要放下,就要進入忍!

忍:

上面這種突然有一點的因緣,得到一點超于一切世間解脫智慧道理的人,他就好像 修觀想的人,修觀想的人按造方法,可以把大變小,把小變大,剛開始練成了,這個是不小心給他摸到訣竅,瞎貓碰到死耗子,給他練成了,但是這只是電光火石一閃而已,好像兩個石頭互碰一下會起火石電光一閃的現象,你不能把它當成就練成了,一定要練到 隨心所欲,想要東西變大 他就變大,想要他變小他就變小,隨著你的心念都可以自由收發自如!

契悟也是一樣,你得到一些些的契悟,這只是 電光火石一般,一剎那間突然就明白過來了,懂得了一些道理,但是這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給你碰上契悟的因緣而已!

不能得少為足,因為你離上面所講的 智慧可以隨類湧現,收發自如,念念都是全智,甚至夢裡 這種放鬆散漫掉專注道法的作意的情境,你都還是念念都起智慧,這還有很長一段的距離!

就要把你的知見看法放下,因為那個還只是法相,重點要放在 你要忍下,要放下對於這個法塵 法相的執著,繼續把用功的方向 放在 應無所住 的這個用功點上,繼續用功下去;要知道:若取法相,還是一樣是著於我人眾生壽者,還是無法跟無為心相應!

無為心,不是你靠作意而來的,他必須透過 九住心的過程,經過調伏跟寂靜的過程,一直到 無功用行,也就是把它轉成自然而然的習慣.習氣,才算成就!

習氣要怎樣成就,就要靠 身 口 意三業不斷的去做,做到把舊的慣性的行為都轉過來了,變成佛的思維 佛的言語 佛的行為的身口意的慣性行為,這當中要忍下多少的生活事物?!

當中午肚子餓了,在五觀堂上,大家都跑去搶香噴噴的飯菜湯水的時候,看到現前的飯菜都在流口水的時候,你在聽堂上的法師講法,結果你專心喜歡聽經聞法,禪定在無為法喜當中,忘記了當前這個飯菜湯水想貪吃一口的塵境,身心都不住著,這個就叫做 把凡夫的習氣 轉成 佛門的習氣!

所以 有人說 五觀堂 過堂也是一種用功,就看你當前這一念的用功,自己的心 跑到哪裡,這個境界,是騙不了自己的!

你能對於佛法的清淨心的樂好,超過世間所有五欲六塵在你眼前誘惑你的境界,你可以忍住,忍心不動,把境界都轉過來變成佛境界!

這個才能說你所修加行的[忍]成就了!

佛法中所講 信--- > 解--- > 行  -- >證

加行到了忍位的人,他就是進入了 行;前面講的 到 頂位的人,只是進入了 解!

解行要並重,因為你有解,你有殊勝的佛法的悟境,還是要靠在生活中種種的情境當中去行,去考驗,去考試,去驗證,看看 你是不是真的可以透過身口意三業去做到 超勝於一切世間五欲六塵 不為所染著,就像蓮花 雖然根著於污泥,但是 心超勝於染污,產生清淨的心蓮之相!

等到你透過無量的忍,能忍人所不能忍,行別人所不能行之事,做到圓滿了,這個時候就是證入 世第一的境界!

世第一:

世第一 只是 見道位的前加行,還要不斷的下去,這個時候,就會進入見道位,見道位在小乘是須陀洹,大乘是六根清淨位!

也就是 金剛經講的:

須陀洹,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舉例來說:

我們寺院 辦大法會,唱誦的聲音很大,即使是很鄉下,鄰居跟鄰居當中都離得很遠,所以唱誦聲 傳到鄰居那裡也已經很小聲,但是 還是會有人抗議 聲音吵到他了!

或是 你家隔壁 是 豬寮,每天都聞到 豬糞氣味…

這一般人都無法忍受 色聲香味觸法給他們帶來的塵勞境界,因為你著於 六塵,他會產生疲勞轟炸的現象,所以 人對於任何一種境界 都無法站得久站得長,要你睡覺躺在床上 但是睡不久,很快受不了;要你坐,坐不了多久,就不舒服要站起來;要你久站,你也站不久就想要坐下;要你拜佛,拜佛本來是可以很舒服的,越拜越舒服的,但是你拜不久就腰痠背痛就拜不下去了!

因為這些都是塵境,你一住著塵境,你就超越不了他;如果不住著的話,即使是像慧可大師那樣在雪地裡跪求達摩祖師幾天幾夜,也不會覺得累!

這可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有很多人,都說自己開悟了!

真的看看他有沒有開悟的能耐,就叫他在雪地裡跟慧可大師一樣,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那麼來個幾天看看,馬上就見真章!

開悟人,不是耍嘴皮子,嘴上說說,辦起事情馬上六塵境界一考驗,馬上就倒了的人!

慧可大師 有這個本事可以很虔誠的一念 超越了 雪地跟身體負擔的所有境界.都還沒有悟,還要靠達摩祖師提點才讓他開悟!我們現在的人,一點點的小聰明 小體會,就說自己開悟,那真的是境界相差南轅北轍的遠!

慧可大師在雪地裡幾天不動 跟達摩祖師 一面壁就是九年,拿來跟金剛經上講的:名為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這段經文做一個對照,馬上就見真章,人家是用身口意來表現出他是怎樣做到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卻是耍嘴皮子,嘴上辦事不牢,以為自己有道,其實連這種世第一的加行都沒有做到!

而且這種世第一的能耐也不是憑空得來的,他是要靠前面的 暖/頂/忍的過程.練就出來的!

如果你今天真的可以做到 見道位的人,有人要來跟你要眼睛/要你的手,你真的發起菩薩的大願的話,也會毫不考慮的像 慧可斷臂求法的決心一樣,心裡沒有半點煩惱,歡喜供養佈施,也就會做到 釋迦牟尼佛 過去生中的所有本生故事所講的:捨身餵虎,割肉餵鷹,為求一句偈不惜捨命 這些事情!你才真的有這個能耐去做這些事情!否則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因為 一定要透過你證到見道位,你才能真有本事去做 修道位上可以做到的那些事情!

否則 還是老實修行,從根本處 老實的一步一腳印,用淨行品的方便下手的智慧去做到無住著心,無住著當前這一念的境界,回向到清淨處,心心念念不是想到自己,而是想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其實還包括到自己,因為法界是同體的,一切眾生都好,其實也是自己心裡境界的一種投射;你看華嚴經當中,佛菩薩放眼看去,無不是 華藏世界依正莊嚴,真俗二諦圓融的境界,其實 這是他從初發心用淨行品把自己的眼光轉成佛的眼光 開始練起,當你的當下的這個因轉變了,因圓了 眼前的境界自然果就滿了,果相就會現前!

即使身處於眼前是娑婆國土的五濁惡世,但是 你會看到五濁惡世 呈現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當中 如來出現的境界,也就是 娑婆國土當中 透露著一種 西方極樂世界 諸寶行樹/諸鳥法音/光明/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的訊息跟境界在裡面!

善財童子在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第一個參訪的就是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教他如何發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先從 淨行品的無分別智,具體的無住著當前六塵所現境界,善用其心轉成佛念開始具體地做起修觀,金剛經當中 告訴我們要不應住著在現前這一念所感知到的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的境界,我們不容易信受奉行,但是 可以透過 淨行品 裡面告訴我們看見什麼樣的事的境界,就要起什麼樣的心,由事向理,由境向心,由外面的果回向到內在清淨心的因,都很具體的告訴我們怎樣修;這兩個經文是一模一樣的,但是 華嚴經是更具體的用 事相 的方法作為下手處,幫助我們達到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的方法!

一切念佛法門/持咒/拜懺/禪坐/修種種觀行,都是這個道理的,都要在因地中用功,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念念無住,純想於佛,遠離一切二元對立,回歸到這念清淨無染沒有負擔眾緣頓歇的心當中!

因為你只要起一念的分別,起一念的想看看自己的結果,馬上就落入妄想分別當中,那馬上就入了住著相的心,就馬上與道相隔了!

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之中節,蔚為道!

六祖壇經:

不思善不思惡,正麼當下,就是明上本來面目!

楞嚴經說:

知見 立 [知],即無明本;知見 無 [知],斯即涅槃

又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達摩祖師說過:

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

又說:

堅住正念,心無喘相

這個喘相,就是這個心 一下想這一下想那,念念住著!

其實 心中有禪定.禪定在一個境界當中全知,這個全知就是慧,這個堅住就是禪定的定,定慧不二的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性的本然心!

我們在末法時期,魔力強大,境界誘惑力強,要想不為一切天魔所動所轉,就要 善用其心,雖然住在五欲六塵花花綠綠的境界中,但是心要超然,就要善用淨行品的精神,善於把念頭轉到無為/轉到清淨/轉到全部都是佛想,就跟 佛印禪師 看蘇東坡 像佛一樣,當你看所有人/所有事/所以現象都是無分別,都是佛這一境,當下你的心就覺悟了 就成佛了!

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念覺,眾生就成佛;一念迷,佛就成眾生!

迷,中國字很有意思,米 旁邊一搬走的 部首,也就是 你 沈迷於當前 色聲香味觸法的塵境當中,連自己心中的這個米 都被搬走了,自己都還不知道!

迷,就是你六根 遇見六塵,產生二元對立的計較,以為那是真的;無始劫以來,我們都在幹這種事---

把 六根 放在外面 流轉的六塵境界當中,把這些當成是真的;真的要你回過頭了,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心,照住自己的念頭,讓他休息休息一下,你就馬上無聊了,受不了了!

受不了的原因,是因為你沒有習慣,沒有這方面的熏修跟習慣;佛菩薩就教我們用淨行品的方便 去觀照外面事物的虛妄不實,把他觀照教育一下 回向到 這個真如不動的心的清淨無憂處!

或是透過念佛持咒的方式,把他收攝專注回來,一收就到不動當中!

如果你真的能不動,那麼 閻羅王派小鬼要勾魂到地府去,他是靠著人的念頭 來找到你的,如果你一念回到本心不動當中,那他也沒轍;連地府的勾魂使者都找不到你,天魔更不用說 也無法動你!

我們要想身口意三業當中,得到無過失,你的身口意一定要走到佛道的無為不動心,只要一動無不是全體大用,都是智慧的作用,這樣的身口意都隨智慧轉,才是真的正的無過失的身口意!

我們再複習一下 把上面所講的內容,融入下面淨行品的經文內容,貫徹實踐把自己的想法念頭,改過來變成 佛菩薩的思維模式,那麼很快地就可以上手 華嚴經的修學基礎法門;善財童子五十三叁 都是靠 這種無分別智 無住著心為基礎,來學後面 五十二位善知識的法門的!

你看:具足優婆夷的身前有一法器 可以施食,滿足一切眾生的需求!也是要靠無住著心 無分別智的基礎練成的!

你看: 善知眾藝童子 講 華嚴四十二字母,持誦這四十二字母成就,就跟我們平常持咒的音聲字母法門一樣,這其實就是一種持咒法門,也是要靠 無住著心 無分別智 精進而成的!

你看:婆施羅船師 的操縱各種船的知識 運行的技術,隨心駕馭各種船的法門,乃至從駕馭船的有形有相的駕馭術 走進自己內心操縱駕馭自己的心船 走向 彼岸的菩提涅槃的境界,也是要靠 無住著心 無分別智所成!

你看:婆須蜜多女 在 淫窟當中,跟這麼多好色的男女交易的行業,他可以以德普渡所有染心的人轉成喜修梵行,這也是靠 無住心 無分別智而成,就好像 身邊走了美女,一般人看見會住著她的美貌,但是你心若是無住的話,美貌 宛如船過水痕了無痕!無分別智 讓你無分別男女相 就好像 貓看到美女 鳥看到美女,因為不相應不住著 也不會為其所惑!

你看:自在主童子,聚沙成塔;念念無間,玩沙自在,不為眼前的沙相所惑,念念歸向無為,也是以無住心 念念無住 無分別智無基礎所成!

在 華嚴的祖師杜順和尚的論述中,告訴我們:

無住心是很重要的,末學過去參訪五台山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的相貌都是呈現一個童子相,他的相貌 其實是藉事顯理,表示他的心 像童子一樣的純真 一樣的無住著;你看我們小時候 或是小朋友,他看見了一個玩具,大人不給他,他就哭,哭一哭 哭過了就忘了,過一會又在笑 又另外在玩別的;自由自在 無憂無慮的遊戲人間,正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小孩的心是不記仇的,他的心裡沒有那麼多的煩惱跟執著.會起煩惱跟執著只是一時的迷惑,過不了多久 就放下了,放下了就快樂了!

很多人小時候很快樂,到了長大了,變大人了就不快樂了!

為什麼你不快樂?!

因為 你起了計較心,你起了得失心,什麼都想得到,佛經上說:凡有所求者,必定皆苦!

有所求馬上落入有為心,永遠無法跟本然清淨的無為心相應,那麼 你有所求的外面的 色聲香味觸法的快樂,也只是 感官上 刺激得來的一時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的人 心裡是沒有煩惱的/沒有住著的/沒有執著的,他所湧現的智慧不是靠累積得來的,而是本來的這個本心本來就具有這些智慧神通妙用的本能!

凡事靠外面的境界所得來的,都不長久,有得就必定有失,故稱為有為法,如果跟無為心相應,那些恆沙功德都是自性的顯現,必須要你放下一切的成見,放下一切煩惱,放下一切住著,他這個金礦才會自己顯現出來,那裡面得到的快樂才是真快樂!

下次再有人跟我們談起修行,談起開悟,我們要認清楚 什麼才是真修行真開悟!

正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內行的修道人 他是就在他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修[無修]修,他修很多但是永遠都覺得自己是初學的人,剛學如何去修!

正所謂:不忘初心,成佛有餘!

修行人最怕的就是 修成 佛門中的老油條,一旦你變成了老油條,那就麻煩大了!

有人到佛寺來 問訊的知識不正確,你就開始計較是非;有人一講法,你就開始老油條了,覺得人家講得沒有你好!貢高我慢全部都起來了!

真正的大菩薩 你看一下佛經就知道,菩薩到了佛面前 都是頂禮問訊下跪,都是 連我 都沒有!

從身口意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你還有沒有對[我]的執著,有沒有對所學的[法]的執著!

所以金剛經上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

菩薩雖然做無量佛事 也跟沒做過半件一樣的,一開始學習去做一樣,心裡沒有功德跟福德的負擔!滅度了無量眾生,也跟沒有度一樣,因為你心裡有[我度你],馬上就有[我]相 有你[人]的相,這馬上就變成眾生知見就變成眾生相,度眾生已經過去了 你還憶念前塵往事 就落入了時間相 就成了壽者相!

所以 修 就要修「無修」之行,才是跟本性無為相應得自性法!

那麼菩薩的悟呢?

要悟「無悟]悟,要契悟 自性 跟心性 遍緣法界本不可得,連 心 都不可得了,哪有什麼 悟?!

其實 真悟,就在 行持上面去現相,悟 不是一種知見,而是一種本能顯發,楞嚴經: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悟,就在於你的功德圓滿了,所有眼耳鼻舌身意 等十八界的相都改變了,你的心 的相貌的呈現,其實就投射在你的境界當中,因為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你心怎麼想 自然結果就成,那才是真悟,就跟維摩詰經中一樣,如來用腳指一點大地馬上娑婆國土都變成淨土的境界給舍利弗看!

沒那個本事,千萬別強說悟,因為 凡還有所悟的,必定是 還有能悟的心 跟 所悟的道理還是境界,還有能所,有能所的還是二元對立的境界, 根本就不是三昧境界,也絕對不是真心的境界,那個不叫悟,而是誤,錯誤的誤,錯誤的認為自己有悟,以凡濫聖,這是大妄語!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每個人學佛的目的都是為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

而真正的快樂必須是從內心自性顯發的,但是顯發的這個寶庫他是有鑰匙的,文殊師利教我們的用方便智修無為心的菩提心是鑰匙,菩提心的鑰匙就是無分別智的智慧,他的方法就是無住生心,就是你要善用淨行品的方便方法 來達到無分別智 無住生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 淨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

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

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金本]舍那力、思惟力?

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

云何得圓滿檀波羅密、尸波羅密、羼提波羅密、毘梨耶波羅密、禪那波羅密、般若波羅密、以及圓滿慈、悲、喜、捨?

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目候]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 

云何得與一切眾生唯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最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 「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 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 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 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相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 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1願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養護一切。 2願

妻子集會,當願眾生,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3願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拔除欲箭,究竟安隱。 4願

伎樂聚會,當願眾生,以法自娛,了伎非實。 5願

若在宮室,當願眾生,入於聖地,永除穢欲。 6願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7願

上昇樓閣,當願眾生,昇正法樓,徹見一切。 8願

若有所施,當願眾生,一切能捨,心無礙著。 9願

眾會聚集,當願眾生,捨眾聚法,成一切智。 10願

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11願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12願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13願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14願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15願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16願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17願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18願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19願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20願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21願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22願

學受戒時,當願眾生,善學於戒,不做眾惡。 23願

受闍黎教,當願眾生,具足威儀,所行真實。 24願

受和尚戒,當願眾生,入無生智,到無依處。 25願

受具足戒,當願眾生,具諸方便,得最勝法。 26願

若入堂宇,當願眾生,昇無上堂,安住不動。 27願

若敷床座,當願眾生,開敷善法,見真實相。 28願

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 29願

結跏趺座,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30願

修行於地,當願眾生,以定伏心,究竟無餘。 31願

若修於觀,當願眾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諍。 32願

捨跏趺座,當願眾生,觀諸行法,悉歸散滅。 33願

下足住時,當願眾生,心得解脫,安住不動。 34願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35願

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36願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善失。 37願

若著上衣,當願眾生,或諸善根,至法彼岸。 38願

著僧伽黎,當願眾生,入第一位,得不動法。 39願

手植楊枝,當願眾生,皆得妙法,究竟清淨。 40願

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 41願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42願

事訖就水,當願眾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3願

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 44願

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 45願

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 46願

手持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47願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8願

發趾向道,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 49願

若在於道,當願眾生,能行佛道,向無餘法。 50願

涉入而去,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心無障礙。 51願

見昇高路,當願眾生,永出三界,心無怯弱。 52願

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53願

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54願

若見直路,當願眾生,其心正直,無諂無誑。 55願

見路多塵,當願眾生,遠離塵坌,獲清淨法。 56願

見路無塵,當願眾生,常行大悲,其心潤澤。 57願

若見險道,當願眾生,住正法界,離諸罪難。 58願

若見眾會,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 59願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60願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及諸天人,所應禮敬。 61願

若見高山,當願眾生,善根超出,無能至頂。 62願

見棘刺樹,當願眾生,疾得解除,三毒之刺。 63願

見樹葉茂,當願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 64願

若見華開,當願眾生,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65願

若見樹華,當願眾生,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66願

若見果實,當願眾生,獲最勝法,證菩提道。 67願

若見大河,當願眾生,得預法流,入佛智海。 68願

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 69願

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70願

若見汲井,當願眾生,具足辯才,演一切法。 71願

若見湧泉,當願眾生,方便增長,善根無盡。 72願

若見橋道,當願眾生,廣度一切,猶如橋樑。 73願

若見流水,當願眾生,得善欲意,洗除惑垢。 74願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75願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76願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勤諸修行,趣佛菩提。 77願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78願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79願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80願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81願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82願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或根本智,滅除眾苦。 83願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84願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85願

見端正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常生淨信。 86願

見醜陋人,當願眾生,於不善事,不生樂著。 87願

見報恩人,當願眾生,於佛菩薩,能知恩德。 88願

見背恩人,當願眾生,於有惡人,不加其報。 89願

若見沙門,當願眾生,調柔寂靜,畢竟第一。 90願

見婆羅門,當願眾生,永持梵行,離一切惡。 91願

見苦行人,當願眾生,衣於苦行,至究竟處。 92願

見操行人,當願眾生,堅持梵行,不捨佛道。 93願

見著甲冑,當願眾生,常服善鎧,趣無師法。 94願

見無鎧仗,當願眾生,永離一切,不善之業。 95願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96願

見正命人,當願眾生,得清淨命,不矯威儀。 97願

若見於王,當願眾生,得為法王,恆轉正法。 98願

若見王子,當願眾生,從法化生,而為佛子。 99願

若見長者,當願眾生,善能明斷,不行惡法。 100願

若見大臣,當願眾生,恆守正念,習行眾善。 101願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102願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103願

見處林藪,當願眾生,應為天人,之所歎仰。 104願

入里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105願

到人門戶,當願眾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門。 106願

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7願

見不捨人,當願眾生,常不捨離,勝功德法。 108願

見能捨人,當願眾生,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109願

若見空缽,當願眾生,其心清淨,空無煩惱。 110願

若見滿缽,當願眾生,具足成滿,一切善法。 111願

若得恭敬,當願眾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2願

不得恭敬,當願眾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3願

見慚愧人,當願眾生,據慚愧行,藏護諸根。 114願

見無慚愧,當願眾生,捨離無慚,住大慈道。 115願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116願

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 117願

得柔軟食,當願眾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軟。 118願

得粗澀食,當願眾生,心無染著,絕世貪愛。 119願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120願

若受味食,當願眾生,得佛上味,乾露滿足。 121願

飯食以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122願

若說法時,當願眾生,得無盡辯,廣宣法要。 123願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4願

若入水時,當願眾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5願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126願

盛暑炎毒,當願眾生,捨離眾惱,一切皆盡。 127願

暑退涼初,當願眾生,正無上法,究竟清涼。 128願

諷誦經時,當願眾生,順佛所說,總持不忘。 129願

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130願

諦觀佛時,當願眾生,皆如普賢,端正嚴好。 131願

見佛塔時,當願眾生,尊重如塔,受人天供。 132願

敬心關塔,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3願

頂禮於塔,當願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 134願

右繞於塔,當願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 135願

繞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136願

讚佛功德,當願眾生,眾德悉具,稱嘆無盡。 137願

讚佛相好,當願眾生,成就佛身,證無相法。 138願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足神力,所行無礙。 139願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140願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 141願

佛子!若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 、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