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華嚴經研究相關文章
首頁 華嚴經研究相關文章

動靜閒忙體安然,無一不是華嚴一乘實相

2019-03-01
佛法的修行有靜有動,靜則養心,動則建身;表面上看好像是這樣的,但是實際上,靜時心會受身的影響,動時身會受心的支配的調節的層次深淺程度,而有靈敏或是笨拙的表現!
所以 身心都要調和,修行就是一連串調身調心的過程,身心調和 修行才能容易得力!
所以達摩祖師來到東土,在少林寺不僅傳授禪法心法,同時還傳授 武術;武術 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行的,也是為了你的心要能成為身體的主人,細心觀察控制自己的身體,正所謂 身隨心轉!
這在 初級佛法阿含來說,就是 身念處!觀察自己的身,以便洞察真如實性的義理!
我們在靜坐的時候,腿子痠腿子痛 腰痠背痛,這表示自己的身體不好,身體在靜態的時候,他會反映出我們是平常如何驕縱這個身體,如何不好好愛惜這個臭皮囊,其實身體會造成這樣多的問題,源頭還是因為心的關係,你有業力業障,加上你的心無法超越身體的影響!
所以 真正的修行人,要能靜能動;
我們每天在大殿做早晚課 或在家裡做早晚課打法器的時候,木魚 屬於低音,引磬或大磬屬於高音;木魚敲下去的時候,會發出[動]的聲音,引磬敲下去的時候,會發出[靜]腔的聲音;木魚代表修行人的動,引磬代表修行人的靜;你要動跟靜都要調整協調,一場早晚課才會協調和諧的結束!
表面上看起來做早晚課,好像是靜態的,其實他是一場動靜的教育!
身體不動 是靜,但是 口唱課誦是動,我們一場早晚課下來,你不知道自己的身內的換氣調節多少次,更重要的是 早晚課結束以後一定要坐一隻香!
我們在誦經持咒以前,坐一支香,跟誦經持咒以後坐一支香;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用心去觀察這兩者間的差異?!
誦經持咒以前,坐一支香:
是為了讓心沈澱下來,以清淨心的狀態下,來進入誦經持咒,容易契悟經文的道理跟持咒當中行持時的密意!
有點像似模仿 佛陀每次講法以前,都是示現入三昧大定當中,然後示現出定,然後說法!
當然了,讀過楞嚴經的人都知道,佛陀哪有出定入定?!
因為 佛的定是首楞嚴的大定,這個大定是沒有出定的時候,也就是說 他隨時都在定當中!
正所謂:那伽大定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那伽的金剛定,他是永遠都是以佛性為定的,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也就是楞嚴經中 佛跟頻婆娑羅王所說的:
三歲時看恆河的那個覺知恆河的覺知,跟十歲跟三十歲跟八十歲 看到恆河覺知到那就是恆河的那個心,是永遠不滅不變的!
同樣的,我們三歲時吃到糖知道那是甜的,跟你十歲乃至一百歲吃到糖,你也一樣之知道那是甜的那個覺知一切現量境界的心 都是一致的!
所以覺性就是我們的佛性,那伽定 是以覺性不變的作用跟本質為定的,只要覺性一天不喪失,他就永遠都在這樣的定當中!
念佛也是如此,要善用自己的覺知一切的能力為念佛的歸向處,你的佛才能念到不生不滅!
如同 六祖壇經的定慧品所說:
在定之時慧在中,在慧之時定在中
如下所說: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你看六祖惠能大師的知見跟能力就可以做到這樣,更何況是講解楞嚴經的佛陀!
佛陀 每次講法前,示現禪定的出入定相,那是給我們初學的修行人/二乘人/初發意菩薩看的,以此容易契悟經文的義理!
那麼 早晚課誦 誦經持咒完了以後,靜坐又有什麼好處?!
那就是你從有為 進入 無為 身心安頓,一念不生 最好的時機!
念佛 是 動態,是有形有相的,那還是有為的行為的修持,你還要進入 消歸自性更深層內化的過程,進入四禪八定的念佛更容易幫助你內化到更深層的心理層面!
最後容易與心, 與佛法所講的三昧相應!
這個就是 以有為的念佛的形式 最後 消歸自性,讓無形無相的心佛現前的過程!
舉例來說:
你念佛,念了一支香,得到了 七覺支當中的輕安覺支,
我們都知道 七覺支: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輕安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念佛是精進覺支,一支香念下來以後,產生身心輕安,煩惱頓消的效果,這時候,法喜充滿,這個時候 最容易入定,入定時 你容易一念不生
你在剛剛一支香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這是有為,是追頂,煩惱都被你追頂念掉了,這時候止靜,你也念佛,但是不是 四字佛號 六字佛號
而是 在你的心念[佛]一個字不動下去,
你知道 你是佛,佛是你,阿彌陀佛周遍你,你週遍阿彌陀佛,佛跟你是無二無別的,你就專注一心在一個「佛」字上,令心專注不移;
我們以前學過 清淨道論:
初禪的時候的心 還有尋伺,也就是你的心還有微細的思維跟變動,可是要進入二禪以上的時候,那就是除去尋伺的分別心最好的時候,他容易產生信根,在身心的主觀感受上來說:離生喜樂。喜,是對於所得的利益感到歡喜;樂,指輕安的精神作用
這時候 輕安覺支跟喜覺支容易升起!
逐漸地進入三禪的定升起,定覺支--心理活動狀態:行捨、正念、正知。住於非苦非樂的「行捨」境地,以正念、正知繼續修習,達到二禪以後,喜心湧動,使得禪定不固,所以開始攝心諦觀,喜心因而斷除,於是泯然入定,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可說是「世間第一樂事」,稱為三禪
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 念佛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
為什麼同樣是念佛人,有人念了很多年還是煩煩惱惱,有些人越念越生起無明?!
而有些人是越念越快樂,越念煩惱越少,越念越了解佛經上講的是什麼道理!
這個就是相應的不同!
用對方式 用對上了心,就可以法門增上得到殊勝的快樂;用錯了方式 用錯了心跟動機,反而法門變成心裡的負擔!
念佛不在於你計數的多少,即便你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佛號,如果沒有念到入心,那也是與佛相隔!
怎樣可以檢視自己?
你越念越輕鬆,越念越沒有煩惱,越念越有智慧與法相應,這就對了!
觀無量壽佛經上說:
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麁想見極樂世界
又說:
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
你念佛以後的心境,是不是跟 佛經上十二部經所講的吻合?!
這才是檢視你念佛的工夫是否有進步成就的標準,而不是 看到別人一天三萬聲/五萬聲/十萬聲 以為那才是有功夫;看到有些人 也沒看過他拿念珠念佛,每天無所事事,以為那是沒功夫的!
念佛的功夫,不是從有為形相上你可以衡量他的標準的,而是從內心的功夫是否跟經教吻合來衡量的!
前者是依有情自己主觀的情識去認定修行的標準;後者是用佛經上佛所說的佛智來衡量修行的標準;一個正法的修行人 是用智不用識的!
念佛沒有入心可以用大家都有過打佛七,打佛七打到最後 身心都會有一些排斥念佛的現象,那是因為你在心理上沒有把念佛自我暗示---
念佛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
所以念了很多年都只是 用強硬自己 逼迫自己的方式去念佛!
因為你的念佛沒有達到禪定,你的念佛沒有經過智慧的自我教育,你只是用強迫的方式去想要達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的;
但是卻不知道--
我們當前當下這一念心的因,就是將來感得未來果報的正因!
你當前的心沒有感受到 淨土就在當下的喜悅跟沒有煩惱的法喜輕安跟定慧不二的心現前,將來不容易感得殊勝的淨土果;
如上所說,法喜跟輕安的感受,是禪定中最迷人的地方,很多人都容易沈溺在禪定的法喜當中,
這個時候,定覺支以後,也要進入捨覺支,捨 貪染這個定境,要知道 念佛念到極致,這個佛 就跟本心一樣,本心 就像水一樣,無色無味
這時候,一個佛心 就進入 離開所有苦樂兩邊/喜瞋兩邊/愛逆兩邊,
進入四禪的心態---
四禪的心理活動狀態:捨清淨、念清淨。
捨三禪妙樂,令心清淨,因此稱為捨清淨;又唯念修道的功德,所以稱為念清淨。
主觀感受:非苦非樂受。是指尋伺喜樂都已斷除的境界
在達到三禪以後,又覺得三禪之樂令心不清淨,遂生厭離想,因此更加精進不懈,終於進入四禪。
這時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心靈空明寂靜,有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般湛然而照,萬事萬物都顯現無遺
這個時候,你本具的智慧就會朗現,所有經教的道理一下子都明白了!
這個時候,你能得與法相應的勝解,我們一般人學習經教是透過 堆積反覆學習聽聞累積起來的!
透過熏修累積起來的東西,他是越學越多東西在心裡變成一種負擔!
但是 你要知道--其實所有的經教所講的都不過是一個東西--
那就是你的[心]
你對於你的[心]明白了,這就是最大的一本佛經!
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 他不用透過誦經反覆的熏修,只要別人誦念一遍佛經,他就可以為人解說那段佛經背後的義理!
所以真正的念佛,他是以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的方式去念佛,念佛也是要有方法的!
不然 阿彌陀經上也不會說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變現的鳥兒 為念佛人講解: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
我們華人的修行人,很多都以自己是學大乘法自居的,所以以為基礎佛法那是小乘法,那不重要,那是錯誤的!
要知道在佛陀時代的修行人,也都是從阿含開始練好基礎,慢慢才可以進入方等,再更深就是進入般若,最後才是 一佛乘的法華涅槃!
念佛法門 其實他是一佛乘的法門,你學過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人都知道,善財童子 在文殊菩薩那裡學會發菩提心以後,文殊師利菩薩叫他出去參學善知識,第一位善知識就是教導善財童子念佛法門的!
所以念佛法門非常高非常深,他是 華嚴經 入法界的第一個基礎法門,你要想入法界,第一個要把念佛名號念佛功德念佛的一切身口意三業,憶持不忘作為入法界後面的一切法門的基礎!
就因為門檻很高,而且是一佛乘的法門,所以很多人不容易一下子契入,就是因為基礎沒有打好的緣故!
你還是要從 七覺支八正道老實的先學起,打好基礎;五根五力的信進念定慧的產生,還是要透過 七覺支八正道 的念佛結合的練習開始練起,你才能產生上面講的--
除去尋伺的分別心最好的時候,他容易產生信根
信 是從去除分別想而產生的,因為你有分別 就會有狐疑,疑心 會傷害 信心,沒有信心,你就連基本的五根當中 的 信根(信心紮根在心上),都產生不出來!
而念佛最重要的就是信愿行,信願行 第一個要有 信,信 要有信根,信心紮根在心上,才不會碰到外面的境界風一吹,你就變成空中飄搖的風信草去了,這個時候 你的信力才會產生,信力就是你念佛的信心的力量!
舉例來說:
為什麼有人 持大悲咒 念佛就很靈,有些人就不靈?
因為你的信心的層次不到家,所以 不管持什麼咒念什麼佛都不靈!
為什麼 持咒念佛都很靈,因為你的信心產生力量了!
為什麼信心產生力量了,就可以 境隨心轉,一切都靈了呢?!
好好的意會一下金剛經這句話的意涵吧!你就會知道了: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你的信心要達到清淨,實相就會現前!
實相就是你的法身會現前,法身無相 無不相,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你念到自己的法身實相現前,淨土是無色相的才是真淨土,無色相的意思 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你的心無形無相,他可以作主,你要他有相 他馬上就可以夢想成真;你要他無相 心一收,十法界的界限就不見了,變成一真法界性,你的心就落在離一切相的一真法界性當中!
換句話說,這就是真淨土;
我們念佛人要有自己的骨氣,不要只是念佛達到及格就好,及格就是 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
那是不爭氣的念佛人,就跟我們小時候到長大每次在學校考試都是--
我只要及格就好!
你有什麼樣的心,你的學佛的層次就會到那裡!
因為心中的想法會長大,華嚴經說: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又說: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既然 一切佛,都是靠你的心所造所成就!
你為什麼不發願 我念佛 直接了當就是要朝一百分滿分去努力,而不是---
反正我只要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的這種卑劣的想法?!
要知道,你如果只存在著--我只要可以六十分及格的心去念佛,你就有很大的可能 連六十分都達不到;但是如果你存在著---我一定要做到一百分的滿分,即使是一百分少一分都不行,你就會真的精進努力的朝著一百分的方向義無反顧的去走!
 
即使一百分很難達到,但是你也很容易就跨過所謂的六十分及格邊緣的門檻!
所以要相信自己跟諸佛如來有一模一樣的佛性,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有一樣的本錢,你的心跟他的心相應,身口業也跟他學得一模一樣,這個叫做 本尊法,叫做上師相應法;你以阿彌陀佛為學習的對象!
學習他 怎樣度眾生,怎樣發願,怎樣修菩薩行,怎樣圓滿十波羅蜜,怎樣圓滿三十七助道品,怎樣用四攝法攝持眾生,佛經當中都有教!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教我們如何成佛的,包括如何成就像阿彌陀佛那樣的佛,也都有教!
最後的結果 就是 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講的: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上面三種心,其實就是我們念佛最重要要努力下手的方向!
他必須具足下面這些條件才能上品上生: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
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我們好好看這一段經文---
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做的事情是什麼?!不就是 華嚴經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 學會的這些本事?!
這些行為 其實就是在做 華嚴經最後一品的 普賢十大願王的行為!?
我們不要等到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去做這十大願王的行為,就在自己現前的當下在娑婆國土的因地的當下,就已經很習慣的要求自己去做到這些行為,到了淨土有佛的加持力,能力更大!
我們在娑婆國土 行普賢十大願王 是用唯識的比量的心去修習,好樂想要修十大願王的心;到了淨土,就會轉成 變成 現量 去修學十大願王!
先要把自己好樂想要的心 先練好,一個人想要做什麼事情,他如果連 想要去做的心都沒有,更不可能 會產生行動喜歡去做這樣的事情!
雖然我們在娑婆國土 有這個業障身 障蔽了我們無法入法界產生現量的能力,包括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善財童子一樣,他要透過 善知識的加持 才有在三昧中得到現量週遍恭敬奉事十方一切諸佛的能力,可見得 善財童子都還要靠善知識才能 讓比量變成現量,他這個現量也要靠自己的行業因地為基礎 加上 善知識的加持力,二力因緣所成才能成就的!
同樣的我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成就這種可以週遍歷事親近諸佛的現量現前,就要在娑婆國土做好自己的行業因地的準備!
才能感得 上品上生 的歷事奉事諸佛的果報!
不然 你就要成就 上品中生 的努力: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
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
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
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
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看完 上品中生 大家有什麼看法嗎?!
可以注意這一段:
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
佛菩薩加持你,這只是加持,但是 你的往昔 所熏修的第一義諦,才是真正可以構成你 上品中生的條件!
如果要成就上品上生,光有第一義諦的契悟還不夠,還要熏修大乘經典,這就是兩者間不一樣的因果!
因為 我們契悟第一義諦的能力,要想前進還是能力有限,可是靠佛力法力跟 同修道友們眾僧清淨一起修行的功德力比起來,兩者間的差異那就很大!
所以才說共修的力量很大,他也是 構成 只能解第一義諦的人 跟 讀誦大乘經典並且具足戒行,修菩薩道迴向發願 這樣的人的等級還是有差異!
以華嚴五重因果來說,雖然我們都跟諸佛一樣有一模一樣成佛的本錢, 你初發心成佛就等同成等正覺,那個是說當下這一念心清淨成佛的質量跟佛是一樣的,這是從 平等因果的角度來說的,但是 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事,二地菩薩 永遠都無法了解三地菩薩的莊嚴的境界;這個也是差別因果 壁壘分明的事實,我們不能光顧著平等因果的真諦,而違背差別因果俗諦的事實!
終究是 一分因一分果,分分因分分果,因果差釐不爽,真俗二諦圓融才能形成 中道諦的圓融!
所以這一生能得到人身,要珍惜人身的難得的機會,得了人身可以聽聞到佛法,那更是難得,更要珍惜這個轉變的機會;佛法難聞今已聞,善知識更難遇今已遇,得知 念佛法門這個一佛乘的法門更是難中之難,更要懂得珍惜!
念佛有動有靜,靜則一念不生,你的念頭純一佛念,這個佛念 你不要分別 他是不是念阿彌陀佛,因為華嚴十玄門說過: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切法 沒有一法不具阿彌陀佛的法身在當中,你要有這樣的信心,這樣你念一切法,都是等同念阿彌陀佛,無一不是阿彌陀佛,因為 受到四禪修法的限制,你念佛一樣可以一念不生念阿彌陀佛,因為 真佛本身無形無相,本來就是一念不生萬法無咎的,如果你能一念清明到底這樣念佛,在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就容易得念佛三昧!
念佛 是無一定的形式,都要看當下不同的因緣而定!
例如看到佛像,我們會升起歡喜讚歎的心,你看到殊勝的莊嚴的佛像,你升起稀有讚嘆的心,唱讚佛偈來讚嘆他的莊嚴,你的心相全體都是真佛顯現,而不是分別眼前的佛像是 木頭石頭雕刻的,以為他不是真佛!你會起 分別他是木頭石頭還是真正的佛,那是你起分別心,一起分別 你念的佛就不靈了,唱的讚佛偈就是虛情假意的讚嘆佛了,因為 真真是假假,假假是真真;真跟假都是當下這一念心的認定,包括外面的佛 心裡想的佛,其實都只是方便,真正的佛 就在我們的真如本性當中,等著你喚起他讓他清醒出來!
這個才是真佛!
如同 華嚴十玄門 第九玄門唯心迴轉善成門者所說:
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
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轉善成。
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
若順轉即名涅槃。故經云心造諸如來。
若逆轉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虛妄唯一心作
生死涅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說性是淨及與不淨
所以說:
順於自己心中的理而去走的順行,當下你的心就是清淨涅槃
逆於自己心中的理去走的逆行,當下你的心就轉成染污跟凡夫的輪迴
我們修學念佛法門也要了解這個道理,有些時候,方便我們持名念佛的時候,你就持名念佛;有些時候該你讚歎佛像的殊勝的時候,你就觀像念佛;你聽經聞法學習成佛的方法的時候,你就觀想念佛;當你要進入禪定學習如何一念不生的時候 就觀想於佛 一念不生的實相念佛!
你的生活中 無一不是佛的境界,無一不是圓滿各種念佛的境界;例如 關懷老人,你就把老人當成是對彌陀佛奉事的照顧!
因為一切法都從心想生,奉事眾生就是奉事諸佛,眾生歡喜,可讓諸佛歡喜!
法,是自由的,是全面性的,這是廣的角度念佛;同時也是深的,因為眼前一切都是當下這一念心的全境,你的全境的心看得全部都是覺悟的心覺悟眼前都是佛境界,如同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所說:
一切境界皆是佛境界,無境界即是佛境界!
如果你看得到這種層次,體悟這種層次,那麼你的念佛的層次就跟一般人很不一樣了!
因為你是跟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的實相佛的念佛法界相應,就是真正的實相念佛了!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