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淨土類相關文章
首頁 淨土類相關文章

念佛三昧寶王論大意(第17門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

2017-03-18

1180459413 l

本門的要旨:如同前面所說,無念不是離開之外另外找一個無念,無生不是離開之外另外去找一個無生;同樣的你想要找到諸佛的解脫境界,也不是離開眾生的煩惱心行中可以另外找到一個解脫,就在現前當下的眾生的心跟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找到止於至善無分別無執取的境界,自然就能解脫!

問題.念佛是真無念,往生是名真無生,這個我相信了!但是維摩詰經說: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既然說要在一切心行中求,為何不求於自心,反而求於外面的佛?!

回答:

你以為佛的三昧無上妙禪,不是在心行中求,其實想法是錯誤的!

我現在為你明白的說明:

(行為)有三種境界:

1.行於善的境界而念佛則是善中之善天中之天

(因為一切善當中,沒有超過佛的善,如果你以念佛心去做任何事,不管是今天念了多少佛觀了多少觀,或是六度萬行,因為懂得什麼是佛,佛就是三輪體空,所以你念佛時不著於相不起妄想不妄分別,契悟作而無作念而無念,本無所得,並迴向無上菩提利益眾生,這就是念佛,所以念佛就是念圓滿的善無漏的善)

2.不善境貪嗔癡妄想等諸惡境界

3.無記境心散亂無定,或是昏沈無記,善惡都不緣

如果論空性的本體,周遍於前面三種境界,但是論順於佛的理,只有善境的行可以助長諸佛的解脫!

(因為善法可以增長無上菩提的資糧—-在做善當中去練習與空性無執著的心相應,所以可以增長順於佛的理;如果沒有跟空性相應心就有住著就會起煩惱於是就生的行境;不知道止觀雙運就會落入無記的昏沈或掉舉;所以三境之中,只有善境是順於理可以跟理體相應)

如果了達法體本來無慳貪,就不會違背法性而不知道要去行佈施的善法!

如果一個人縱然要他佈施,但是他反而住著於我有佈施的相,他就不會真心想要行捨施,那不是煩惱?!這就是不善境,無法與法性相應!

勝天王問佛云何菩薩通達禪波羅密;

佛告天王:

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密,行禪波羅密,當觀此心,行於何種境界?!

若善?不善?無記境界?

若行於善境,則勤修習,修習時好像蓮花上的水滴不停著於花上!

若有一不善法,也不可讓他有任何的暫住,念頭馬上閃過就過了!

這是根據佛的金口所說,善法尚且不住著,哪有不善無記不摒除?!

如果順於理的善心,去行於善境,熾然的念佛,解脫自然就在心中!

又哪裡豈是你所說的念佛是心外求佛?!

如果行者在這種善中之善的念佛心行當中不是趣於解脫,難道行於不善跟無記這二種心行就是解脫?若迷惑於此理,就是停滯於迷失的浩劫之中!

若悟此理,則證解脫,如同翻手掌一樣的容易,這是真正在修禪波羅密!

念佛就是一種禪,一直注意自己的心在念佛的善法上面,就是維持在善中之善的心行當中,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是最容易下手的法門,念佛三昧才被稱為禪中之王寶王)

寶王三昧當中:

不住尊卑之相,不住正邪的分別;不住生死跟涅槃相;不住煩惱跟菩提的分別;不住靜亂二相的分別取捨;乃至不住正覺相/度眾生相/坐道場相,以無所得相去觀照一切相的心行境界,皆悉不住,就好像不管是做夢還是夢醒了,都是安住在這念心當中,心沒有來去!

今舉 法宣法師 針對此論此門 做的白話解釋:

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第十七

問曰:念佛即是真正的無念,往生即是真正的無生,這是確實而不疑的!

然而《維摩詰經》云:「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既然說是要在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於自心,而乃求於外在之佛呢?

對曰:你認為念佛三昧這種無上深妙禪,不是向心行中求者,不然也。

如今為你說明之。所謂眾生心的行相,是行於三種境界也,

一者、行於善境,那麼念佛三昧,便是善中之善,因為諸佛乃是天中之天也。

二者、行於不善之境,即所謂的貪瞋癡等,諸惡不善之境界。

三者、行於非善非惡之無記境界,是指其不住於何境,善境惡境都不攀緣。

若是論及理體心性,理體乃是遍於前面三種境界。若是要說到合乎於理體的,則便要去除不善與無記之境,而只能留存善之境界。

經典中云:「所謂的執取有我是垢染,不執取我是清淨者。」

就是說如果不能了知諸法實性,其體性並無慳貪,違背於法性而不行於布施。

縱使能布施也住著於布施相,不能捨離布施這一件事,這不是垢染是什麼呢?

若是能夠了知隨順於法性,行於布施波羅蜜,沒有慳貪與布施之分別相,善順於真如理體,這樣不是清淨又是什麼呢?

不善與無記法,違背於真如法性,不可與善法相應並行。

是故勝天王問佛:「怎麼樣才叫作菩薩通達禪波羅蜜呢?」佛陀告訴天王說:「菩薩摩訶薩,學習般若波羅蜜,修行禪波羅蜜,應當觀察此心,行於何種境界,是善、還是不善,還是無記之境界?若是行於善之境界,則應精勤修習。就譬如蓮華,清淨無染,不能停留水滴,一點點的不善法,也不能暫時止住於心中。」

根據釋迦牟尼佛的金口,豈有不善與無記法而不擯除之呢?

如是則隨順理體的善心,行於純善之境界,熾然憶念至善之佛,解脫便在我之心行之中了。

若是說念佛之心行不是解脫者,不善與無記二種心行,難道就有解脫嗎?

如此則所謂的解脫,迷惑之、則留滯於無量劫;了悟之、則證解脫猶如反掌之易。

學習禪法之明鏡,實在就是在於此也。如來世尊大雄大力,考察彼種種的禪定,而以念佛三昧為一切禪法中之王,其餘種種的三昧皆是相待、相對者,皆是凡夫之禪定也。

而此念佛三昧即是寶王三昧,不住著於尊貴相、不住著於卑賤相,邪相、正相,不住於生死相、涅槃相,不住於煩惱相、菩提相。不住於寂靜相、散亂相,不住於成正覺之成佛相,以及度眾生之眾生相。不住於坐道場相,亦不住於無所得相,以如是種種諸相,皆悉不住著於其中。

猶如從夢中覺醒一般,廓然無有夢中來去等種種相。

是故《大品般若經》云:「無去亦無來,即是佛。」

若是如此,則尚且要遣除中道之相,豈可更住於有念、無念兩邊之見呢?如同《諸法無行經》的偈頌云:

譬如有人,於夢境中,證得佛道,度化眾生。

實際上並無佛道,也沒有眾生。諸佛的法性,也是如此,

雖然坐於道場而成佛,但是實際上是無所得。

若是無所得,則便沒有佛道。

智慧之明與愚痴無明,其實是等同一相的,若是能夠了知如是之理,則成為如來世尊。

眾生心之體性,即是菩提;菩提之體性,即是眾生。諸菩薩眾,與菩提亦是不二的,知道如是的道理,即為世間之至尊。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