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淨土類相關文章
首頁 淨土類相關文章

念佛三昧寶王論大意(第15門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

2017-03-16

1180459099 l

本門的要旨:念佛三昧暗合中道的常寂無所念心的修行,只是他表面看來是有形相的事修;就好像華嚴經講的是不可思議事事無礙法界的境界,你不能說這個事事無礙當中沒有講理或是沒有理體的基礎!很多人都以為禪宗是修無念法門,但是那個無念也要有事相的喫茶淡飯行住坐臥間無一不禪的平常生活來搭配!其實念佛表面上是有念,其實是念當中的體性是無念,因為清淨心現前就是無念的境界!其實不單單是念佛一法門而已,所有的六度萬行,無有一法不是無念法門,如同金剛經講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在六塵境界中不住著於六塵不染著於六塵,就會在六塵當中得到大自在,這個大自在就是清淨無染的心現前,覺性清淨的周遍法界無取著無住著就因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才能沒有遮障的無一不知無一不入,這個就是而生的其心!

此門分成兩部分的重點:

.說理:[有念]的當體即空,本無自性可得,故有念稱為無念

        二.說事:如何達到無所用心的無住?

        任何事情的練習都是一樣的,這裡舉了射箭的例子射箭熟練了不需特別用心都可以隨便都中;

       又舉了劍客舞劍最後收劍隨便把劍拋到空中都可以劍入於劍鞘當中,因為他練熟了所以順手一來馬上成就;

       又好像莊子的養生主當中的庖丁解牛他解牛可以分解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這都是要透過努力不斷的練習,念佛修任何法門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由有念念到熟了自然達到無念,順手捏來三昧都會現前,世間的因果尚且可達出神入化的程度,更何況念佛是有因有果的出世間法?!他的殊勝程度是進入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的首楞嚴大定三摩地的三昧境界,所以此門最後飛錫大師引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來說明念佛純熟以後入三摩地的殊勝!那是直接入佛的圓通境界,遠遠超過前面世間法的出神入化所不能比擬的!

問題一:

圓念三世佛或專門面西一方,已聽聞了此幽遠的義理,但是這些都還是有能念有所思!既然有所念有所思,就還是有生有滅,如何達到勝天王所問經所講的:以無所念心,而修念佛?!

回答:無念的說法,大部分的人都會誤入歧途!如果沒有細細的精研一番,恐怕都會迷於無念二字所認為的那種途徑!

今我用理事二門來辨別清楚來讓你知道!

在理門上來說:

真正的無念!解釋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念頭當體他的體性都是本無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如何說呢?!

例如說:是從於靠著心念而產生!所以才會是心即是佛!你的心現出了佛的相,一個是念的心所緣的佛,兩個因緣在一起而生出,心相起了佛!這是緣生的本質是無自性的,緣盡還無!

如果不依靠任何因緣,那麼只有刀本身自己他是無法自己可以割自己,產生能割任何東西的作用跟體性;同樣的不會自己生出,沒有任何所緣境心也是一樣心也跟上面的刀一樣沒有所緣產生不出心的作用跟體性的境界出來!

所以一切法本空,既然自己一法都無自性本不可得,又怎麼可以在佛之外另外立一個心的單獨一法,或是以外又另外安立一個佛的單獨一法;既然佛都不有,心又哪裡還有?!所以這樣說無心念佛的義理就現前了!

所以世人大都以為念佛[有念],我卻認為念佛本來就是無念!(契會因緣無自性,一切法本無自性,自然是無念,曉了無念就不會產生執著分別)

又念心本自是空,哪有有念可得?!這不是被滅掉了才得到了無念,而是念的自性本空,既然無自性本來空寂,又哪來的生滅可得?!

又無所念心的意思,是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

而修念佛的意思,就是金剛經講的— 而生其心!

真諦無所念心以無住為本,泯一切法—-即是空--照而常寂念佛時雙寂能念所念兩邊不住著,這是止

俗諦而修念佛立一切法—-空即是念而修念佛寂而常照—--念佛時能念之心清楚所念之佛了了分明,這是觀

中諦如此念即是空空即是念,真俗二諦圓融,止觀雙運—-中道

如果止觀當中,定慧不均,不是三昧正受

如來證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此三摩地通於一切三昧,由此可知六度萬行,無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

這就是真正的無念的義理!

問題二.理門已說完了,希望顯示事門,令我們學習念佛三昧的得到真正的無念!常入稱念般若波羅密,常聞於無相大乘甚深禪定的旨趣!

回答:是一體的兩面,實際上本無差別!

前面已說完了事的理,現在來講從理而出生的事!

大品經說:佛為鈍根的人說諸法空寂,是因為他會動生執著的見解;但是為利根性的人說,諸佛相好,以他如同蓮花一樣不會染上執念的塵!

舉例:須菩提是小乘解空第一,能夠解得諸法都是無真實的名無真實的相可得,所以佛就替他授記為名相如來!

如果不是修大乘觀的人,他只要一聽到色聲香味觸法就會害怕,一聽其耳,馬上就想要逃避遁走,哪敢盤遊於這些大乘名相的園林?!

所以須菩提可以不為諸相所惑,敢能解得諸法名相,所以獲得佛的授記!

所以從事門來說:

佛是生於心,當下般舟的佛境的無念就會現前!一心本具三觀,不假分別思維,見境不亂了了常知,法華就如不速之客的自己就來!

無所念心念佛中絕諸其他亂想

修念佛者善於專想一佛

從事相上就可以入於文殊所說經摩訶般若經講的:

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既然熟悉了之後,即使無心也都會中箭,這不就是說是無念的境界嗎?!

同樣的道理,若是人想要入一行三昧,隨者佛的方所,專稱名字,念念相續,就能於念念中見到三世佛,就跟彼學射箭的熟了以後道理一樣!

坐禪三昧經:菩薩坐禪,不念一切,唯念ㄧ佛,如同見到清冷的海水中,直接而現金色的須彌山,乃至出現一切的功德法身!

問題三.如果說無念就是三昧,那麼你為什麼不就直接使用無念,何必還要迂迴轉彎另外用一個有念來達到無念?!

回答:楞伽經說:想要把放大木條的木條從倉庫裡的櫃子中取出來,就要先用一個小木條去勾他把他引出來!

俗諺說:要用賊來追賊!

現在念佛就好像以念來止念,這又有何不可?!

更何況念佛純熟了,不用另外用心,念佛的結果就會自然而成,無功用行現前了,不需外另外費力!出神入化的功夫就會自現!

譬喻:

好像熟悉練劍的劍客舞劍,隨便將劍一拋到空中,劍自動就會直落到劍鞘之中萬無一失!

又好像莊子養生主所敘述的庖丁解牛,他的每一刀刀刀都無虛發,都剛好解在牛的縫隙之中,不但如此,而且還可以在解牛的過程中刀刀之聲,好像表演音樂一樣的,刀聲如同音調演奏舞蹈的節奏之音在解牛!這都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起信論說:若知雖說但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有能念可念,名為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

又有無念的果位,只有在佛的妙覺之位才能真正的知道,因為他已經了達了最後一絲的生相無明,包括一念的從無念而初生之相!

所以你以為的無念的最初心相,十地菩薩都不能知道,而今現在的人,連十信位階的程度都沒有,卻不依於馬鳴菩薩所說的:要想入於無說無念,就要從有念入於無念

最後我引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來告訴你,念佛要怎樣從有念入到無念的圓通境界!(請自行參考楞嚴經念佛圓通章的經文)

今舉 法宣法師 針對此論此門做的白話解釋:

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第十五

問曰:圓滿憶念三世諸佛,或是專門面向西方一方,我已恭敬聽聞其幽深之義理也。

然而此皆是有念有思,有生有滅,怎麼能夠和《勝天王所問經》中所說:「以無所念心,而修於念佛。」之意旨相同呢?

對曰:『無念』之說法,人們大多誤解、而泣於歧路之上。

若不加以精細研究,猶恐會迷失於途徑之中。

如今以理事二門來辯明之。言其理門者,乃是真正無念也。

解釋曰:不論是有念或是無念,即此有無之當下,依理體而言,即是真實無念。

何以故?諸佛依眾生之心念而生起,因此心即是佛。

就如同刀子,不會自己割自己;手指,不會自己觸摸自己。

佛不會因眾生心不憶念之而自己顯現佛相,心不會不憶念佛而稱為念佛心,怎麼可以在諸佛之外再建立一個心,在自心之外建立諸佛?

佛既然不是有,那麼心又豈是有呢?

無心可念佛,其義理則非常明瞭了!

是故世間人認為念佛,是有念也;我則說所謂的念佛,即是無念也!這還有什麼疑惑呢?

此外心念之當體即是空,怎麼會有所謂的念呢?

並非將念消滅了才稱為空,因此又怎麼會有不念佛才叫作無念呢?

心念的體性自己即是空寂,怎麼可以說有生起念、或消滅念呢?

又所謂的『無所念心』者,即是《金剛經》所謂的『應無所住』也;

『而修念佛』者,即是《金剛經》所謂的『而生其心也』。

無所念心者,即是《維摩詰經》的『從無住本』也;而修念佛者,即是《維摩詰經》的『立一切法』者。

無所念心者,即如《般若心經》所謂之『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即如《般若心經》所謂之『空即是念』也。

心念與空性不相差異之意旨,便彰明了中道之義也。

能念所念,雙雙空寂,名之曰『止』;

能念所念,雙雙照明,名之曰『觀』。

禪定與智慧若是不能均等,則非是正定、正受也,豈可以得到三昧之名稱呢?

如今則雖然觀照、而常空寂,即是『無所念心』也;雖然空寂、而常起觀照,即是『而修念佛』也。

諸佛如來證得寂照三摩地,即是念佛三昧究竟之果位也。

是故此念佛三昧,能生起首楞嚴王師子吼定,這就非常明瞭了!就如同《菩薩念佛三昧經》中之破相偈曰:

憶念諸佛真實金色之身,而安住於無所著之心。觀察佛法當中何者名為佛,一心攝念而恆常相續。金色的身相不是如來,受想行識等四陰也如是、不是如來。可是離開色法等五陰也非如來,觀想金色身時應當知道這個道理。此乃是諸佛世尊,最殊勝的寂滅之處。善能滅除世間一切外道,及種種邪知邪見。就如同龍王降雨一般,恩澤於十方一切的眾生。

此經典中說明了六度萬行,沒有任何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問曰:理體之門已經顯示,期願更再開示事相之門,令其學佛之人,得到真實之無念,合乎於般若波羅蜜,開啟無相的大乘甚深禪定,如此則不亦博大乎?

對曰:其實理體與事相,相去又有多少呢?

前面已經說明了、即事相之理體,如今更再說明、即體理之事相也。

《大品般若經》云:「釋迦牟尼佛為鈍根的人,說諸法空寂,以其動不動就生起執著之見也。

而為利根的人,說諸佛所具足的相好莊嚴,因為其能如同蓮華,不染於污泥塵土也。」

如是則須菩提尊者在小乘中,稱之為解空第一,無名言、亦無形相之執著。

等到他在大乘《法華經》中被佛授記,其當來成佛,號曰『名相如來』。

須菩提尊者,如果不是真的本是大乘菩薩,則必然常常恐怕色聲香味觸法,得其方便而染污之。

逃避遠離尚且都無閒暇,又怎敢停留遊行於名言形相之園林都苑呢?既然能夠通達而不滯於名相,是故獲得佛之授記,而稱之為『名相如來』也。

其言事相之門者,以佛乃是生於眾生之心,因此『般舟三昧』雖本無念,而佛現前;一切境界其實出自於我心,因此『法華三昧』,不速求而自來。

所謂『無所念心』者,即是斷絕諸般雜亂之想也;

『而修念佛』者,即是善於專想一佛也。

此則如《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若是有人學習射箭,長久學習之後,則熟能生巧。後來射箭之時,雖然無心,但是只要箭一射出,則皆射中目標。若是有人想要進入一行三昧,必須隨著佛所在的方向處所,專門稱念佛之名字,令其念念相續而不間斷,即能在於念佛之中,見到三世諸佛。就像是彼學習射箭之人,既然熟能生巧之後,雖然無心念佛,而皆能合乎念佛之心。」

此不是無念是什麼呢?

是以大乘方等經典曰:「努力精進地念佛而不休習,佛當來必定現前也。」

《瓔珞經》云:「佛道者名為一心,散亂而多妄想者,即非佛道。」

《坐禪三昧經》云:「菩薩學習坐禪,不念一切諸多之事,唯有憶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淨冰冷的大海中,唯有金色的須彌山王。乃至欲得諸佛的功德法身,亦應如是專念一佛。」

問曰:若說『無念』便是三昧者,應當直接超越而進入無念,何必更要曲折迂迴,而用心念來念佛呢?

對曰:

《楞伽經》云:「用木楔來取出木楔。」

世俗的諺語說:「使賊去捉賊。」

如今則以正念去止息妄念,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何況正念如果純熟,不必用心思去謀慮,而自然成就去除妄念之效果,如是則不必造作用力矣。

就如同高超的劍客舞劍時,忽然將劍揮向於空中青雲,等其落下後,再以刀鞘之背面來承接之,從來未曾失手過。

又如同《莊子》裡所說,善於殺牛的庖丁,解剖牛隻時,其刀刃所投向的皆是紋理間隙,而沒有筋結阻礙。並且殺牛動刀之音聲,合乎於桑林古樂之舞曲,此就如同正念純熟之人,這不是非常明顯嗎?

是故《大乘起信論》說:

「若是能夠了知,雖然說法,而無有能說之人、與可說之法。雖然動念,亦無能念之人、與可念之法,如是名為隨順於真如。」

若是能夠離於念者,名為得入。

得契入者,即是真如三昧也。

更何況是真正無念之位,乃在於妙覺佛果,因為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知心念初生之相也。

而說到心念的初相者,所謂的真正無念,尚且不是菩薩十地之所了知。

而如今學佛之人,尚且未曾進入十信之階位,即不依從馬鳴菩薩所指示的、從有說入於無說,從有念入於無念。

實在恐怕其就如同仰慕崇高之樓臺,而輕視累積之土堆;顛倒衣裳,而卻想要探索衣領一樣,這是可能的嗎?

《大佛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云: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一同修習念佛法門的同倫,有五十二個階位之菩薩,即時從座位而起,頂禮釋迦牟尼佛之佛足,而稟白釋迦牟尼佛說:

我回憶往昔恆河沙劫以前,有佛陀出現於世間,其名稱為無量光佛。

然後十二尊佛、相繼在一劫之中次第成佛,其最後一尊佛,名為超日月光佛,彼佛教導我念佛三味。

這就譬如有二人,其中一人專門憶念對方,而另一人則專門遺忘對方,如是兩個人,有時能相逢、有時不能相逢,或者相見、或者不相見。

可是如果二人能夠互相憶念對方,兩人之憶念極為深切,如此乃至此生至他生以前,皆能相聚、而如同形影之不離,不會互相違背遠離。

十方的諸佛如來,憐憫憶念眾生,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一般,若是兒子逃離了母親的身邊,那麼母親雖然憶念、又有什麼用呢?

兒子如果能夠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之時,那麼母親與兒子終其一生,都不會互相違背遠離。

若是眾生心,能夠憶想佛、思念佛,現前或將來,必定能夠見到佛,距離佛並不遙遠。

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善巧修行,自然能夠心地開明。

這就如同熏染香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於過去在因地中,以念佛之心,入於無生忍。如今於此娑婆世界,攝受念佛之人,歸向於極樂淨土。佛陀問我如何修習圓通之法,我沒有其它的選擇,只是都攝六根不攀緣外境,念佛的淨念相繼,證得三摩地,這就是我最為第一的法門。」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