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心善寺臉書 妙覺佛教空中大學
淨土類相關文章
首頁 淨土類相關文章

有想即是眾生?!無想即是佛?!

2018-09-12
有想即是眾生?!無想即是佛?!
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凡是 還有[有想][無想]的分別都還是不究竟,在佛的眼裡都還是二元對立的妄心境界!
由此可知,對於菩薩來說 不論是 有想 還是 無想 都還是他要普渡的眾生的境界!
因爲 不論是--有想跟無想--- 都還是一種想!
因為 想蘊 是大乘起信論當中心真如門的用大範圍,心真如門 的用大就是 它的作用始終是不滅,體大 是當體即空 是不生的;兩個合起來說 就是 體用不二,不生不滅!
在佛法中所謂的 無想 有三種層次,第一種 是 外道 修無想定,他 厭想為病,因為他覺得想蘊讓他很煩惱 讓他的五蘊身心熾盛,像火在燒一樣的,所以他會用 無想 來逃避自己面對 五蘊身心的沈重,以獲得 禪定脫離的輕安,並且貪著於這種輕安的境界!他用禪定的方式,或許可以得定,但是對於煩惱沒有用智慧照破,等到 禪定散掉了 或是 出定以後,因為煩惱的問題沒有解決掉,還是會產生三界當中的輪迴的果報!
就像 以前有一個老阿婆 花了幾十年如一日的,每天都在念 嗡嘛呢唄美牛,他把 吽 念錯成 牛;有一天有一個很有功夫有神通的法師從她住的茅屋附近經過,看到他的屋頂放光,覺得這裡有 修行很用功的人,就來拜會:
結果從她的窗邊一聽---怎麼把 嗡嘛呢唄美吽 唸錯成嗡嘛呢唄美牛?!
就好心的糾正她,結果 她一聽就起了煩惱:怎麼我念了幾十年的 嗡嘛呢唄美牛是念錯了!
於是起了分別心,因為分別心而產生煩惱,法師出來以後 看他的屋頂不再放光了,而是 黑雲一片!
這就是 他還是修定,定出來了,他還是沒有用智慧處理掉煩惱,定散掉了,起煩惱了,以後還是隨著 四聖諦的集諦煩惱,將來還是 要隨著苦諦的煩惱業流轉到輪迴!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 佛陀時代的 鬱頭藍弗仙人,他修到 非想非非想處定,有一次到了皇宮接受國王跟妃子們的供養,看到 妃子的小腳起了貪染心,馬上 修定的神通功夫就散掉了!要想 在修定回到 非想非非想處定 也很困難了!
所以饒你 修成了無想定 乃至三界當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一出定 煩惱沒有處理掉,還是要隨著 集諦的因緣,落入生死輪迴的苦諦的果報當中!
第二種 就是 二乘人 他因為觀察 一切的苦諦 都是感受而來的,一切的集諦都是從想蘊的煩惱而來,為了處理終止 想蘊中煩惱發生的不確定性跟困擾,所以他為了解決了斷 受蘊的苦,跟 想蘊 會起煩惱的不定時炸彈,所以他會 修 滅盡定,其實滅盡定是透過 四聖諦的觀察的智慧,厭離煩惱的智慧,而修滅盡定!
什麼是滅盡定?就是為了解決掉 苦諦,所以 滅受蘊的取捨分別;為了解決掉 集諦,所以 滅想蘊的雜染生滅;所以滅盡定又稱為 滅受想定,滅受想定 就是在修 四聖諦的滅諦,也就是修第九次第定!
在福嚴佛學院的論文當中有特別的強調 外道 的 無想定 跟 阿羅漢的 滅盡定這當中有什麼差別?!
《大智度論》卷47中言:「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心數法不行」
那它們之間的差異到底在那裡?從經論中所看到的,除了《中含阿經》(〈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大毘婆沙論》之外,比較周詳的應屬《俱舍論》了。以下列表簡單介紹《俱舍論》中,無想定與滅盡定的迥異之處:(大正29‧25上)
無想定:
(行斷滅想 或說是 錯誤的以為 無想就可以得解脫,當中不存在著智慧的觀察的解脫慧在當中)
方法:為求解脫(但非真解脫),以出離想作意為先; 投生處仍在輪迴中:即在第四靜慮非餘; 在六道中的果報---招無想有情天中五蘊異熟;決定還是要--唯順生受;所得證果--唯異生得(還是會得進入下期生死);
滅盡定:
(以 四聖諦的觀察,懼厭生死,故行 滅受想定,由於智慧的觀察,厭離生死的因(集諦跟苦諦)不敢再造新業,故斷後有生死)
方法: 為求靜住,以止息想作意為先;意生身處: 唯在有頂,即是非非想處;意生身果報: 唯招有頂四蘊(除色)異熟;他可隨著自己的選擇去選擇通順生、後及不定受、或全不受; 唯聖者得
第二種 二乘人的 滅受想定,他只是用作用的方式解決了 受蘊跟想蘊流轉的問題,因為他是用意識的觀照的作意來修聖果的;所以行蘊跟識蘊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因為 行蘊當中還有微細的四聖諦的作意流,所以他沒有辦法通達恆沙惑無明;跟識蘊 當中還沒轉識成智,所以 他還沒辦法 智慧圓滿 讓如來藏心 完全的作用彰顯!
所以 在<<楞嚴經>>五十陰魔當中,識蘊的陰魔境 其中一種是 二乘人的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麤,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曶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上面兩種 聲聞 緣覺 在楞嚴經上還是落在 五蘊的五十陰魔境界當中,聲聞 只是了達行蘊空寂,但他還是在 虛幻的因果相酬的境界中,唯求出世的感應,所以還是背離真正的照見五蘊皆空的清淨道!並且產生 勝解的法執,不肯進取佛乘!
所以在楞嚴經當中還是在五十陰魔的境界裡!
第三種是 菩薩跟佛的無想:
(真正的無想---離開 想 跟 無想 乃至 非有想 非無想的兩邊,因為只要一動念起分別 馬上就落入了 妄想,他是自在的 身口意三業 隨智慧轉,不是靠作意而成,所以佛做無量佛事 都是隨智慧而自在無作)
前面的 外道的無想定,是以 無想 為目的,誤以為 能無想 就能得解脫得涅槃!
再來的二乘人的滅盡定,是以 滅受想為手段,目的是 滅盡苦的因—集 跟 滅盡集的果—苦,以 滅盡定 為手段,欲入偏空涅槃!
但是 對於 菩薩來說,菩薩 不入滅盡定,因為滅盡定 還有微細的行(止心在所緣的觀行 仍屬有為) 跟 識心存在(因 還未轉識成智),菩薩的修行是要以轉識成智為目的的!
當 識心全部跟 本具的如來藏心相應,大圓鏡智(金剛心後 八識全部轉成白淨識 跟無念心體相應),才究竟圓滿三身如來!
所以,為了解決行蘊造成的恆沙惑 跟 識蘊 當中的無明惑,菩薩不能入滅盡定!
因為 入滅盡定 會障礙他修 覺性跟菩薩觀照的智慧鍛鍊的無限的擴大,還有會障礙他的大悲心;沈浸在 滅盡定的法悅當中,他會不想出來實踐它上求佛道的菩提心智的鍛鍊;也不想出來產生大悲來利益眾生!
在《大毘婆沙論》中,也提到佛之種種功德如卷17說:
謂如一佛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住、十八不共法等無邊功德,餘佛不爾,故名平等。(《大毘婆沙論》卷17,大正27,85上)
所以 佛不滅盡 受想,自然 色受想行識 都因為轉識成智,所以 五蘊照見皆空,隨意自在!五蘊隨智而轉,想要普門普渡 可以依智隨意自在!
末學 說 佛的五蘊的運用,其中想蘊的運用是不採 無想 為定的無想!
因為那還是法執---執[無想]的因緣法 為實有!
對於 他般若空慧中 觀察到的 能(心) 跟 所(境界) 都是因緣緣起的空性,實際上 你執著 心 跟 境界(不論是--有想還是無想),都還是落入色相的所緣心相的法執當中!
因為 有想 也是因緣所成;無想 也是因緣所成;他的體質是無自性,沒有真實固定不變的相可得;如果執著了其中一種,都還是有法執,會障礙 佛智的自在跟周遍能力性!
所以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不可得),亦名為假名,亦為中道義!
對於菩薩道來說,不但是 五蘊身心的[我]是無我性的—皆因緣所成,沒有真實,破我執;
甚至 一切心念跟境界的(我所)也都是無我性的---也一樣都是因緣所成,沒有真實,破法執;
這些都還是 有相境界,凡所有相皆屬虛妄,皆是空不可執著,不可分別,不可妄想,他可以看見都不過是一時的因緣所成,沒有不變的自性可得!
因為 任何法/任何心是有自性的,凡有自性的必是不變的.
換句話說—如果你修 無想定,就一定有入定出定的生滅法;
修滅盡定,也一樣也是有入定出定變化的時候;
既然都是出有入,就是因緣法,跟 大乘起信論的 心真如門中的三大相違:
體大—不生的心體,體性空寂,沒有自性(好像 鏡子的鏡體不動 他不是一切外境 體自常寂);相大---凡有心無心都必有相(好像 鏡子有能顯一切相—無不相,不殘留一切相—無相);用大---心的作用永遠都不滅(好像鏡子 必有能映一切外境的作用)!
那麼佛跟菩薩的 想蘊活動是什麼呢?!
我們以 楞嚴經 的 大勢至菩薩的 根大圓通章來講: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
注意這一段特別 說 如來如母,他憶念著如子的眾生!
那麼修念佛法門的人呢?他要想成就如來,他也要 憶想著佛,如同 子想母!
由此可知,如來的想蘊 是平等性智,平等普遍的 把這兩個合起來說,就是 佛 的想蘊隨時都在 想佛,佛 有分過去現在佛 還有 未來佛,未來佛 雖然是眾生,但是在如來的眼裡 都是平等平等,都是如來;只是 如同法華經的 身中衣藏寶珠諭一樣,不知道自己有跟如來一樣的本錢;所以 如來想眾生 是 憐念眾生,希望他們趕快成佛!
在 華嚴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中: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由此可知,佛菩薩的想蘊 不是無想,而是 想蘊隨智慧作用,作用什麼?!
作用 純想 現前境界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不用作意 想蘊止息 的方式處理,因為 想蘊本身無實,本不可得;那哪裡需要止息想蘊,而是他的想蘊是純一作用在 佛十八不共法的全體智慧上面,作用在大悲心上,兩個合起來就是 悲智雙運當中!
我們這樣說不是亂講的,我們要說任何一件事情,包括佛智 都要有現量(十八界可以觀察到的現量—現前可以經驗的境界) 跟 聖言量(我們思議心 無法經驗到的境界,但是佛經上佛以他的現量 用文字敘述 他親證的現量,但是我們無法經驗觀察得到的境界),這樣你講這句話,才能得到公信力!
不像現在的人一樣,他講得話沒有公信力,隨便亂說,又舉不出 他可以用現量 或 聖言量 可以證明他的理論依據的言語的證據!
舉例來說:
西方極樂世界 是 決定可以一生成佛的,決定跳出三界六道輪迴的!
就有人非要說 淨土法門 極樂世界 還在三界輪迴當中,佛在 阿彌陀經上說: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如果以上面的經文來說,分明是 你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淨土,決定 可以到一生補處菩薩的果位,那麼 就不再有輪迴了,又怎麼是三界輪迴當中呢?!
第二點.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中第22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眾生,他不能一生究竟到一生補處菩薩的果位,阿彌陀佛就現在無法成佛,但是現在已經成佛,就表示 一去淨土 決定一輩子就可以到達 補處位菩薩,那哪裡還是三界以內?!
我們都知道,補處菩薩是什麼樣的果位?!
他只要有因緣 坐上金剛座 馬上就成妙覺佛;其實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地品當中,十地菩薩 已經是受佛職位了,等於是 他就已經是 佛了,又哪裡是 三界內?!
但是現在的人,一.沒有 現量的證明;二.佛經的聖言量沒有深入,就隨便亂說,就好像:
眼睛瞎眼的人,人家眼睛好的人跟他說:我有看到太陽月亮
但是瞎眼的人說:我沒有看到太陽跟月亮,所以沒有太陽跟月亮!
你說這樣的人,他不但是 眼瞎了,連心也瞎了!
你沒看到 太陽月亮,並不表示 太陽月亮不存在!
如果這樣認為 那就是迷信!
任何事情並不是 你的六根 緣不到的 境界,你就說他沒有!
例如:電力,你眼睛看不到,你怎麼相信有他;電波還是輻射 你也無法用六根的感官知道,但是你怎麼相信他?!
我們人類的經驗法則 還太淺了,就好像 螞蟻是 一度空間的生物,他只會在桌子上 二度空間的平面感覺到 他要往有食物氣味的地方去走,所以他的經驗法則只有一度空間的 線 的法則;這時候 空中有一個我們人類,人類是三度空間的生物,他從三度空間 高度中看到螞蟻,就用手指 往下擋住了螞蟻的去路,螞蟻就過不去,這時候 他就很奇怪!怎麼想也想不透,為什麼突然會有東西讓他過不去!
你可以跟螞蟻講 三度空間的生活跟經驗法則嗎?!不管你怎樣形容,他也無法想像相信有一個三度空間的東西!
同樣的,佛在佛經上告訴我們有一個 西方極樂世界 是法性土,是跳出三界,可以入法界一直達到一生補處佛位的世界!
以我們有限的人類劣等業感的經驗世界來講,他很難想像 更難相信這種事情,就跟你跟螞蟻講 三度空間的事物,他同樣一樣無法理解!
你不能用經驗法則理解的東西,就說他是沒有的,也不相信他沒有!豈不是跟眼睛瞎的人,有人跟他說有太陽有月亮,他不相信,一樣的愚昧無知迷信?!
所以 佛菩薩的想蘊,不是 在 有念 無念 這些有為有相的二元對立上可以知道,因為他勘破了 想蘊的不實!
因為 想蘊 非有 非無,從俗締上 他善用想蘊的 用大,所以華嚴經講:
一切法皆從心想生!
觀無量壽佛經講:
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你看這一段 聖言量—佛說: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如果 想蘊 不作用 心想生,那要如何成就 諸佛的正遍知海?!
從空諦的角度來說:
實相 無相,無不相,我們舉楞嚴經的如來藏可以分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
以真諦來說:
無相來說是空如來藏:
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由於空諦的緣故,因緣可成一切法 來說:
可以空中出妙有,故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從無不相來說是不空如來藏: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色空不二進入中道第一義諦,空如來藏 跟 不空如來藏 圓融無礙兩者間的關係,就會入 楞嚴的中道第一義諦 空不空俱是如來藏心: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但是呢?!眾生還沒到達 佛的境界,就妄想猜測如來的圓覺海的如來藏心,就弄錯了,發生以下這些狀況 :
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大家注意,楞嚴三昧成就,就是 海印三昧發光的三昧境界會現前,你就會知道 楞嚴經 跟 華嚴經之間的關係了!
因為華嚴經 的佛智境界,就是海印三昧!
 
所以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就是 想跟無想,哪個是眾生哪個是佛?!
其實 有想 跟 無想 都還是一種[想],佛說一切法 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 何需一切法?!
會落入 想 跟 無想,都是凡夫二元對立的情見,都是還是落於兩邊!都還是情執!
對於聖者而言,想 即是無想,無想即是想;你認為對的 往往就是錯的,認為錯的往往都是對的;佛永遠都在中道見 來看待一切事情!
唯有跳出了 情執兩邊,你才會獲得自由,佛法中所說的自在就是 自由!
這個自由跟一般人所認為的自由不同,一般人所認為的自由 是 隨心所欲 胡作非為的自由,反正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佛法所說的自由,是心性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
所以你看 禪和子每天都關在禪堂裡,受非常嚴格的禪堂的規定,身體限定在一個禪墊當中,但是他的思想他的自由,跟 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 華藏世界跟世界香水海一樣的廣大無邊,那是他心量跟眼光是自由的緣故!
所以,任何拘束於 想 跟 無想,都還是落入 想蘊的污染,因為你有情見情執;佛陀所講的 超越 想蘊 的方法,就是你的想蘊 是清淨的!
佛跟 一切眾生都有五蘊,也一樣都有想蘊,
但是眾生的想蘊是生滅的,一下想東一下想西,
但是佛的想蘊是純一的禪定的---
他的想蘊不是斷滅的,而是 他的想蘊 是一直落在佛十八不共法當中;佛的十八不共法 當中有 身業隨智慧轉,口業隨智慧轉,意業隨智慧轉!
什麼叫做 佛的意業隨智慧轉?
佛的意業隨智慧轉的時候,他的想蘊也是落在統一隨智慧轉的不動智,無分別智力當中,也就是圓覺經所講的隨順覺性(大乘起信論當中 心真如門的 用大—智慧始終都在作用---智慧的作用始終不滅),也就是 隨順在大乘起信論當中 心真如門的 體大(當體即空,自性定在 無念心體當中)!
所以我們說淨土法門,就是 念佛三昧,念就是 想佛 憶佛,你不但要憶想恭敬供養親近 過去佛現在佛,同樣的也要 憶想恭敬供養親近 未來佛,並且把他們都看成是平等的,放眼出去全部一片都是佛的境界, 這是佛菩薩的想蘊要純想下功夫的地方,如同楞嚴經所講: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菩薩修大乘法門 /一佛乘法門,不是入斷滅的想蘊,而是純想 於順於佛性本性的想蘊,
如同 杜順和尚所寫的華嚴一乘十玄門的 唯心迴轉善成門:
立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
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云迴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
若順轉即名涅槃。故經云心造諸如來。
若逆轉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虛妄唯一心作
 
你順於 大乘起信論的心真如門的 [用大]—覺性不滅,順著覺性順轉,就可以 心造諸如來;
所以楞嚴經這段話說的是對的---
純想 當中 兼具有福 跟 智慧,還有 淨願,這三個就是菩提願行,純想的心 跟 三個菩提願行 合起來,就是 如來心!
佛的想蘊是跟解脫的智慧 清淨心相應的般若性福報合一的,所以 佛又稱為 兩足尊,又稱為 明行圓滿!
明 就是智慧,行 就是轉成無漏功德的福報!
佛菩薩的想蘊就是明行圓滿的!這才是佛菩薩的無想境界!
回上一頁
  • 886-3-487-1028
  • 886-3-497-0466
  • simjbou@gmail.com
  • 桃園市新屋區埔頂里埔頂路416號
  • 周一至周日:05:00 - 21:00
歡迎大家捐款護持正法道場
郵政劃撥
戶名:心善寺 劃撥帳號:50261384
銀行轉帳
台灣企銀新屋分行(050)
戶名:心善寺 匯款帳號:31512015576

此網站內容為心善寺所有,非許可禁止改作、抄襲,並用於商業用途。
轉載需註明為本站所有之出處,正法內容為佛教弟子所擁有共同追尋,正法資源請小心呵護使用,如護眼目。
Copyright © 心善寺 2024 All right reserved.